基本介紹
- 書名:《歷史不糊塗》
- 作者:李拯
- ISBN:978-7-5086-6377-7
- 類別:社科-歷史
- 定價:49.00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16-8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標讀者,作者,專家推薦,目錄,精彩書摘,
內容簡介
歷史有用,當它警示當下的時候;歷史有趣,當它讓你琢磨不透的時候。
李世民一代雄主,竟然擺不平幾個爭寵的兒子?武則天打敗了所有的敵人,最後竟然輸給了無形的文化?李隆基前半生英明神武,後半生為何自暴自棄了?而那個叫囂著“沖天香陣透長安”的黃巢,都打下了長安城,最後還是讓手下的朱溫當了皇帝。唐朝風雲人物,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峰迴路轉的曲折,也都充滿了讓人看不懂的悖論。
人生屬於他們,但是命運卻掌握在歷史這位法官手上。歷史拿起的法錘就是治亂興替的循環機制,它逍遙於寰宇之上,對人間的行為瞭然於心,這些帝王將相們稍有懈怠,它就會以改朝換代的代價來施以懲罰。歷史不糊塗,任何人都別想矇混過關。
這就有了一個深沉的叩問:古代中國為什麼會陷入治亂興替的自我循環?這本書將從儒家思想、皇帝權力、官僚政治、既得利益與利益集團等多個角度,繪製成一幅中國政治傳統的“認知地圖”,再現古代中國制度衰敗的真實過程,並揭示“歷史周期律”的深層原因。這將是一場有趣有料的頭腦風暴,關乎歷史,更關乎我們所處的現在與即將抵達的未來。
編輯推薦
★ 從14個風雲人物觀一代盛唐的興起與衰落
★ 看古代王侯將相如何玩轉深奧莫測的官場厚黑學
★ 內封原創精美漫畫人物書籤,一句話幫你讀盡他們的一生
★ 著名學者李輝、楊光斌、雷頤聯名傾力推薦
目標讀者
官員可以從中讀出權力法則、官場權謀,商人和企業家可以從中讀出人性的奧秘與管理企業的啟示,知識分子可以從中讀出歷史的溫情與哲思。
作者
李拯
一位“80後”思考者,對人類一切門類的文明成果充滿好奇。從科學到人文,從華中科技大學到中國人民大學,砥礪思想是不變的初心,致力於把愛智求真的理性與悲天憫人的情懷熔於一爐。熟讀多部史書,常讀《資治通鑑》,尤愛盛唐風采,鐘情於時間流變中不變的哲理,善於運用各種學科知識解析歷史。回望唐朝風雲人物,是為了揭示中國政治傳統,獲得思想的力量。時間終將老去,唯有思想不朽。現供職於人民日報社評論部。
專家推薦
研究政治學的李拯,在對唐代人物的敘述時,自始至終貫穿著難得的冷靜思考。他顯然是在有意識擺脫傳奇的軌道,讓更深層次的政治學思考,融入歷史研究之中。
——著名作家 李輝
讀《歷史不糊塗》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能把讀者很快就帶入了千年前的“現場”,和唐代的那些人物一道品味著“此情此景”,共度“此時此刻”。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楊光斌
這是一部年輕人透視歷史人物的力作,鋒芒銳利,給人啟發。
——著名歷史學家 雷頤
目錄
推薦序一 歷史是鏡子,更是追問
推薦序二 文明基因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前 言 時間的力量
第一章 李密:“預言自我實現”的魔咒
第二章 李世民:尋找合法性的失敗
第三章長孫無忌:權力與安全感的悖論
第四章 徐世勣:“道德理想國”的虛偽表演
第五章 武則天:時間進程的“一個斷點”
第六章 李隆基:絕對權力讓皇帝陷入“認知困境”
第七章 李林甫:以“信息不對稱”製造“愚君政策”
第八章 安祿山:既得利益導致制度衰變
第九章 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不能預設個人對朝廷的無限責任
第十章 李泌:被儒家掩蓋的天才“布衣宰相”
第十一章 裴度:“養寇自重”導致削藩失敗
第十二章 宦官群體:權力向皇帝的身邊人集中
第十三章 李德裕、牛僧孺:朋黨車輪碾碎制度的正常運轉
第十四章 黃巢、朱溫:流寇的失敗與“身在朝廷反朝廷”的成功
結論 一個認識中國傳統政治的視角
精彩書摘
前言 時間的力量
我曾在北京郊區的潭柘寺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千年古樹前面排起了頂禮膜拜的長隊,其中有白髮蒼蒼的老人對著古樹閉目祈福,神情專注,良久方罷。我被這個場景深深震撼。
那只不過是一棵樹木而已,為什麼能夠激發人們最為深沉的敬畏之心?又是什麼力量賦予了這棵樹木超越自身的精神特性?顯然,古樹粗壯的樹幹、茂密的枝葉只是從審美的角度增添了情趣,並不能自在自為地產生精神的飛躍。我思來想去不得其解,後來突然意識到,或許正是這棵古樹裡面凝聚的時間,才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更高的價值和存在。
人們在這棵樹下冥想、祈禱或禮拜,寄託的對象並不是這些有形且繁茂的枝葉,而是這棵古樹歷經滄海桑田而積累下來的時間,是它經歷的無數個夕陽西下、清風朗月和人事輪迴。這棵古樹,不過是變動不居的時間所代表的一個具象符號,而人們向古樹祈禱,實際上是在向時間表達敬畏。
一個人、一棵古樹,這樣一個意象再恰當不過地揭示出人類精神的秘密:時間擁有一種更為本質的力量,而人類在內心深處對這種力量存有敬畏。
而環顧世界,再沒有哪個民族比中國人對時間和歷史更加敏感、更為重視的了。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未曾斷代、在幾千年里保持了連續性的文明體系,而且中國古人注重書寫歷史、延續歷史。黑格爾也承認,“歷史必須從中國帝國說起,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中國實在是最古老的國家”,“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連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中國人生活在歷史之中,精英階層也以青史留名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歷史所代表的時間之軸是中國人的精神寄託。
直到今天,年輕人仍然能夠從司馬遷的《史記》中獲得啟迪,從李白、杜甫的詩歌中尋找美感。正如杜維明所言,傳統思想將永遠存在於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正因此,時間的延續、歷史的視角是思考中國的基座。美國漢學家孔飛力早就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只能基於中國自己的條件,而不是其他國家的經驗。因此,與走向未來一樣重要的是回歸傳統。
而回歸傳統,首先應該理性地認識歷史和傳統。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面說過這樣一句話,“橘黃色的落日餘暉下,一切都被蒙上一種懷舊的色彩,哪怕是斷頭台”。這句充滿了詩情畫意的話,其實飽含著深刻的方法論智慧。就像落日的餘暉一樣,時間的累積本身就會因為厚重而產生一種溫情,而這種溫情有時候會讓人不自覺地忽視歷史錦袍上的虱子,只是關注錦袍自身的美好。或者說,越是古老的事物,越是能夠勾起人們內心的美好想像,而這有可能導致人們不假思索地將傳統浪漫化或者完美化。歷史之中,既有豐富的智慧,也有深刻的教訓。
因此,回歸傳統的前提是客觀地、理性地認識傳統,而在傳統之中孕育未來,既包含對傳統的自然延伸,也包括從傳統中得到的反思和教訓。本書中選取的14個唐朝人物(人物群體),其中很多人是時代思想的精華,是傳統文化裡面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的理想代表,也有一些人窮凶極惡,書寫他們故事的著作不勝枚舉,道盡了他們人生的各個層面。但本書只是採擷他們人生中最閃光的一個點或者窮極一生的困惑,並以此觀察他們的思考與掙扎,最後對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進行理性的反思,形成一幅揭示中國政治傳統的認知圖景。
中國政治傳統中最具有本體意義的問題或許是:偉大且美好的文明,為何難以走出治亂興替的自我循環?就像唐朝命運所展示的一樣,唐朝曾經創造出當時世界上最輝煌的文明,最後仍然陷入了自我瓦解,而它之後的歷朝歷代仍在延續著“自我重建、自我毀滅”的劇情。歷史不僅僅是忠實的記錄者,更像是一個鐵面無私的審判者。歷史從不糊塗,也不會打盹小憩。古代的那些帝王將相稍有懈怠,它都會瞭然於心,並啟動治亂興替的機制,創造新一輪的改朝換代。歷史不糊塗,任何人都別想矇混過關。
本書不是一部學術著作,因此不追求宏大而嚴密的邏輯體系,它只是想通過一個個人物的掙扎或困惑,去觸及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許本書的結論並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贊同,甚至還會遭到尖銳的批評。但是結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給大家提出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所展現出的歷史景深和某些字句給人帶來的靈光一閃的啟示。淺閱讀能從本書中體會治理藝術,處世之道與命運無常;深閱讀能從中領悟政治與人性中的深層奧秘,而文字本身還能給人帶來一種穿越歷史的美好體驗。看見什麼或許言人人殊,但觀察的視角卻應該儘量多元化,這本書就力圖展示出不一樣的視角。
博爾赫斯曾引用這樣一句話,“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對新事物的認識無非是一種回憶”。其實,無所謂過去、現在與未來,因為現在就包含著過去,也預示著未來。因此,歷史不是關於過去,而是關於現在和未來。或許,這本書呈現的14個唐朝人物(人物群體)的命運軌跡,能夠讓人們透過時間去凝視永恆之物,既在歷史之中,又在歷史延伸的未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