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紀曉嵐》是2006年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紀連海。全書講述了紀曉嵐的一生,是北京市骨幹教師紀連海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書名:歷史上的紀曉嵐
- 作者:紀連海
- ISBN:9787802191594
- 頁數:304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2
- 裝幀:平裝
簡介,目錄,人物生平,主要成就,書法造詣,編撰貢獻,
簡介
一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讓逝去200年的一代文宗在人們心目中鮮活起來,一檔百家講壇《正說紀曉嵐》,讓風趣幽默的《四庫全書》總纂官的知名度扶搖直上。
作為乾嘉時代的文壇領袖,才華橫溢的博學大儒,紀曉嵐為後人留下了太多的話題。
歷史上的紀曉嵐,他的真實形象到底如何?紀曉嵐與和珅一直是勢不兩立嗎?他們的關係到底如何?乾隆皇帝在他們中間起到了什麼作用呢?紀曉嵐在歷史上最大的作用是什麼?他是如何主持編纂《四庫全書》的?他為什麼能夠贏得乾隆和嘉慶兩代皇帝的信任呢? 翻開歷史上的紀曉嵐,走進真實的紀曉嵐世界。
目錄
楔子 紀曉嵐:行走在歷史與螢屏之間
第一講 紀曉嵐的姓名之謎
第二講 紀曉嵐的先祖之謎
第三講 紀曉嵐的相貌之謎
第四講 紀曉嵐的出生和特異功能之謎
第五講 受業恩師——不怕鬼的許南金
第六講 紀曉嵐參加科舉考試之謎
第七講 紀曉嵐入仕之謎
第八講 敗走麥城的紀曉嵐
第九講 紀曉嵐發配新疆之謎
第十講 紀曉嵐發配新疆與漏網之魚王昶
第十一講 “個個草包”之謎
第十二講 紀曉嵐與和珅關係之謎
第十三講 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之謎
第十四講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之謎
第十五講 紀曉嵐輔助嘉應皇帝登基之謎
第十六講 紀曉嵐長壽之謎
第十七講 紀曉嵐的墓地
第十八講 紀曉嵐的書法
第十九講 紀曉嵐的家庭之謎
附錄 紀曉嵐年譜
後記
關於紀曉嵐和紀曉嵐文化(之一)
關於紀曉嵐和紀曉嵐文化(之二)
人物生平
紀昀祖籍是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誌》),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1]召還,授編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澹經營十三年,《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四庫全書》的修成,對於蒐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並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遇。接著升為左都御史。《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後,築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2]
主要成就
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一部《紀文達公遺集》傳世。《閱微草堂筆記》共五種,二十四卷,其中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 《如是我聞》四卷, 《槐西雜誌》四卷, 《姑妄聽之》四卷, 《灤陽續錄》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陸續寫成。嘉慶五年(1800),由其門人盛時彥合刊印行。《紀文達公遺集》 ,是紀曉嵐的一部詩文總集,包括詩、文各十六卷,為人作的墓志銘、碑文、祭文、序跋、書後等。除此這外還撰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三十二卷《紀文達公遺集》(上十六卷文章,下十六卷詩賦)、十卷《評文心雕龍》、六十三卷《歷代職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紀略》、《鏡煙堂十種》《畿輔通志》、《沈氏四聲考》二鄭、《唐人詩律說》一冊、《才調集》、《瀛奎律髓》評、《李義山詩》、《陳後山集鈔》二十一卷、《張為主客圖》、《史氏風雅遺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紀氏家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