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隨州玉石街護城河上,有一座百歲老橋,老橋以“歲歲豐收”命名,建於鹹豐二年(1852年),經歷160多年風雨屹立不倒,如今仍較完整地保存在西護城河之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歲豐橋
- 地理位置:隨州玉石街護城河上
- 著名景點:歲豐橋
歷史,保護,
歷史
在隨州玉石街護城河上,有一座百歲老橋,老橋以“歲歲豐收”命名,建於鹹豐二年(1852年),經歷160多年風雨屹立不倒,如今仍較完整地保存在西護城河之上。
這是一座長10來米、寬約3米的單拱石橋,石拱高約4米,雖然歷經了160餘年的風雨,歲豐橋古風猶存,青灰色的石墩砌成的橋墩上,古磚石的紋路依然很清晰。在橋兩側,一叢叢榆樹枝葉從橋墩上探下來,和青灰色的橋墩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古樸的畫面。
據清同治《隨州志》記載,歲豐橋建於明成化十五年(1475年),兩次毀於洪水。清鹹豐二年(1852年)重建,有鐵鏈聯繫兩端橋墩,水底鐵鏈因波光粼粼,像蠕動的蜈蚣,所以民間就有了“歲豐橋下鐵蜈蚣”的傳說。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歲豐橋再次被洪水損壞,交通受影響,鹹豐二年(1852年)民眾捐款復建,後來復建的石橋一直留存至今。
老橋的歷史不光有文獻記載,還有文物佐證。1981年,有人在河溝架梯上發現一座石碑,石碑嵌在橋北西壁,上面刻有“大明洪(弘)歷十年州主李充嗣建歲豐橋,於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內被水沖崩,鹹豐二年菊月,首人余朝貴重建”的字樣。
“我今年71歲,看這橋也看了71年。”年過古稀的蔣正雲老人家離歲豐橋不足百米,他告訴記者,小時候他聽家裡的老人講過“歲豐橋下鐵蜈蚣”的故事,那時他還常常在橋下的河裡游泳。“那時候橋下的水可清哩,附近的人吃水用水都要到橋附近來打。”
這是一座長10來米、寬約3米的單拱石橋,石拱高約4米,雖然歷經了160餘年的風雨,歲豐橋古風猶存,青灰色的石墩砌成的橋墩上,古磚石的紋路依然很清晰。在橋兩側,一叢叢榆樹枝葉從橋墩上探下來,和青灰色的橋墩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古樸的畫面。
據清同治《隨州志》記載,歲豐橋建於明成化十五年(1475年),兩次毀於洪水。清鹹豐二年(1852年)重建,有鐵鏈聯繫兩端橋墩,水底鐵鏈因波光粼粼,像蠕動的蜈蚣,所以民間就有了“歲豐橋下鐵蜈蚣”的傳說。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歲豐橋再次被洪水損壞,交通受影響,鹹豐二年(1852年)民眾捐款復建,後來復建的石橋一直留存至今。
老橋的歷史不光有文獻記載,還有文物佐證。1981年,有人在河溝架梯上發現一座石碑,石碑嵌在橋北西壁,上面刻有“大明洪(弘)歷十年州主李充嗣建歲豐橋,於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內被水沖崩,鹹豐二年菊月,首人余朝貴重建”的字樣。
“我今年71歲,看這橋也看了71年。”年過古稀的蔣正雲老人家離歲豐橋不足百米,他告訴記者,小時候他聽家裡的老人講過“歲豐橋下鐵蜈蚣”的故事,那時他還常常在橋下的河裡游泳。“那時候橋下的水可清哩,附近的人吃水用水都要到橋附近來打。”
保護
古代隨州城有不少橋,如通津橋、長橋、漢東橋、雲路橋、廣德橋、接洪橋、高家橋(俗名五眼橋)、遷仁橋、歲豐橋、接豐橋。目前倖存下來的惟有歲豐橋較完整保存在西護城河上(玉石街西)。
2003年,為保護歲豐橋,市政府將其列為了“隨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這之後,歲豐橋不再承擔交通作用,為了防止車輛通行壓垮老橋,相關部門還在橋頭設定了護欄。
“老橋一直都沒有什麼變化,現在唯一擔心的是橋下的榆樹越長越大,有些樹根長進了橋墩里,使得橋墩上出現了不少裂縫,照這樣繼續下去,擔心裂縫會越來越大,導致橋身慢慢變形。”蔣正雲老人說,希望有關部門能對長在橋墩上的樹根進行清理,更好地保護這座文物古蹟。
“老橋一直都沒有什麼變化,現在唯一擔心的是橋下的榆樹越長越大,有些樹根長進了橋墩里,使得橋墩上出現了不少裂縫,照這樣繼續下去,擔心裂縫會越來越大,導致橋身慢慢變形。”蔣正雲老人說,希望有關部門能對長在橋墩上的樹根進行清理,更好地保護這座文物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