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物語:潤禾堂文鈔

歲月物語:潤禾堂文鈔

《歲月物語:潤禾堂文鈔》是2013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秦柏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歲月物語:潤禾堂文鈔
  • 作者:秦柏柳
  •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4月1日
  • 頁數:265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306045263 
  • 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目錄,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圖書目錄

上編先輩足跡
毛澤東主席的友人——樂天字其人其事
毛澤東挽已故著名共產黨員
第一個考察南泥灣的科學家
訪八十年代的新抗大——九嶷山學院
信而仰之——蔡協民烈士找黨的故事
黃公略的故事
浯溪水畔的“紅軍包公”
青山有幸埋忠骨——追憶清代一品提督、建成將軍秦寶珊
中編凡人瑣事
於大娘的追求
“鎧甲局長”
禮物
方寸世界寫春秋
鐵筆丹青寫煙霞
“鐵拐李”再生記
人與蛇
摘取“天燈”照山鄉
嶙峋挺拔的小山姿
辛勤澆灌幼苗的編外“園丁”
炸藥堆上的戰鬥
青色的小星星
瀟湘雄師
祝賀你,瀟湘雄獅
在組建株洲陸軍預備役師的日子裡
爆炸發生之後
山里百靈驚北京
昨天—今天明天
種植“貢米”的科學示範戶
“肩膀上的碾米機”
舜皇山下女強人
落難的“金鳳凰”又起飛了
書寫綠色詩行的人
“路神”
“浪子”造林當模範
瑤家山寨“文明花”
改革潮流中的一朵浪花—
別開生面的生日紀念宴
湘南山區覓“通寶”
“鐵郎中”傳藝記
春風送他上前線
勤奮叩開了農村金融之門
歡樂的瑤寨
綠色寶庫的衛士
唐恆蘭歸正記
勇敢者的軌跡
童心
陷入“葫蘆案”的人們
“女神”演出的悲劇
萬元夢的破滅
下編燈下漫筆
母親石
母親淚
父親
歷史告訴我們
我們對著太陽說
夯實人生的路基
背影
南灣湖,綠色湖
野渡
呵,這群年輕的女兵
柳子廟前斷想
從“石穿”說起
從晏子辭高繚想到的
露珠與藍天
女人型武士型運動員型
跛子買衣與解愁時裝店
魚頭燉豆腐與名人效應
閒話“十點利”之衰微
“博”與“精”
閒話諸葛亮的《誡子書》
董宣廉潔死乃知之
臣身雖死法終不可改
劉晏與唐代商品信息
南風視窗夕陽紅
虎門散記
郭沫若筆誤”說起
為了字能上牆
訪日散記
愛蓮之旅
也談“幸福”
後記

內容簡介

《歲月物語:潤禾堂文鈔》是作者從1983年以來采寫的通訊特寫報告文學散文、言談雜論等文章結集。《歲月物語:潤禾堂文鈔》編輯的作品描寫的絕大多數是發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和事,與今天的人和事相比已時過境遷;更重要的是,由於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等客觀因素,以及本人的思想理論水平、文學藝術水平、知識素養水平等原因。
《歲月物語:潤禾堂文鈔》其寫實的手法,娓娓道來,文筆流暢,充滿激情,字裡行間流溢著對火熱生活和先進人物的由衷熱愛,同時也鞭撻抨擊了醜惡現象,體現了作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歲月物語:潤禾堂文鈔》可說是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文。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我對這一傳統判斷是持贊同態度的。

作者簡介

秦柏柳,號潤禾堂主,1958年出生於湖南道縣,大學文化,經濟師。1978年3月應徵入伍,先後在團、師、軍、大軍區機關從事新聞、幹部等工作。1997年2月起歷任企業黨委書記、副總經理等職。曾發表散文、報告文學、通訊特寫、詩歌等作品近百萬字。多次被評為軍內外優秀新聞工作者,榮立三等功一次。其書法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展。現為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廣東省書法協會會員、廣州市天河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後記

20世紀50年代末,我出生在湘南一個叫橫嶺的瑤漢雜居的小村莊,這個“開門見山,出門爬坡”的地方叫周家頭,其實,這裡沒有一戶姓周,都姓彭。我的母親、舅舅、姨媽們都出生在村東頭的四間橫屋裡,我有幸也出生在這裡的一問只有6平方米的偏房裡。按理說嫁出去的女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由於哥哥沒有人帶,在兩歲半的時候被小夥伴推進院子旁邊的魚塘淹死了,母親又是“半邊戶”的特殊情況,因此,舅舅把母親接回外婆家住,也就給了我出生在這裡的機會。父親把我的名字取為“柳”,意思是容易成活生長。我像所有同齡人一樣,長身體的年齡沒飯吃,求學的年齡沒書讀,結婚生子的年齡搞計畫生育,提拔當領導時要文憑,年富力強時改制下崗、身份置換……一系列不幸的事都被我趕上了。據母親說,在我3歲時因沒有飯吃,營養不良而得了水腫病,已不能說話,是外婆把全家的口糧集中起來,做成白米飯讓我連吃了三天,結果全身消腫,撿回一條小命。
故鄉沒有奔騰的河流,甚至連大一點的小溪都沒有,但人們賴以生存的山塘水凼卻星羅棋布。炎熱的夏天,常有小孩因下塘洗澡被淹死的悲劇發生。為了不讓哥哥的悲劇在我的身上重演,我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和這個大家庭中重點保護的對象,比我大一歲的表哥是我唯一的夥伴,我們只能在門口的曬穀坪上玩泥巴、耍沙子,絕不允許到井邊和魚塘邊玩。從我記事起,我就沒見過外公外婆下地幹活,他們總是形影不離地跟著我們,當我們會鑽山林采蘑菇、進竹林扯筍子時,那種收穫的快樂既陪伴著我們,也陪伴著外公外婆。
在那“交通靠走、通信靠吼、保全靠狗”的歲月里,不足六歲的我就和表哥上學了。我們讀書的國小是秦家院子的一問破廟裡,路途不足兩公里,但在山腳下,崎嶇的山路像羊腸,為了安全,外婆每天早上送我們到半山腰,“吼”著我們的名字,直到我們進教室,聽到老師的“吼”後,她才敢回家;放學時她又會到半山腰“吼”著接我們(此處不贅述,見本書《為了字能上牆》一文)。二年級時,不知是為了方便我讀書還是別的原因,母親帶著我和妹妹蘭英回到了真正的家——秦家院子。但我對這個新家沒有絲毫感情,對周圍的叔伯嬸娘、堂兄堂弟也不熟悉,甚至許多人我都不認識,族裡有人逗我:“是哪裡人?”我回答很乾脆:“周家頭的。”他們笑我賣了祖宗。我不懂得他們的意思,也不理會別人怎樣,我依然與表哥一起天天回外婆家住,外公一如既往地守著我們練毛筆字,停課“鬧革命”後也不例外,直到外公69歲仙逝。外公怎么也沒有想到當年被他用竹板打過的小淘氣如今已是小有名氣的書法家,成了山里人的驕傲。
少年的我沒有什麼遠大理想,也沒成想過當科學家或文學家,最大的理想就是母親給我生一個弟弟,長大了當解放軍,穿綠軍裝。1978年春,為了理想的實現,我放棄在鄉村工作的機會,毅然應徵人伍,當上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綠色軍營是我神往的地方。雖然我所在的部隊處在皚皚白雪的崑崙山下、蒼茫無垠的戈壁灘中,擔任的是修建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任務,乾的是搬石頭、扛水泥、築橋墩的粗活,但這支具有優良傳統的革命隊伍同樣給我溫暖、磨鍊和成長的機會。我永誌不忘連隊幹部、老戰士們對我的關心、愛護和幫助。他們沒有因為是施工部隊而放鬆對戰士們的嚴格管理和教育,我很快就從一名普通老百姓成長為有覺悟、守紀律、聽指揮、能吃苦、掌握一定軍事本領的合格軍人。當連首長得知我利用業餘時間主動幫沒有文化的戰友寫家信時,在第一時間表揚了我;當連指導員看到我寫的字並讀了我寫的打油詩後,讓我當上連隊文化教員,不再乾繁重的體力活;當一名高級機關的領導看了我出的黑板報後,與我促膝談心兩個多小時,不僅教我做人的道理,還教我寫連隊的新聞報導,教我如何給報紙、電台投稿;當團里成立業餘報導組時,我第一個被吸收為報導員;當我采寫的第一篇新聞報導稿登報後,團宣傳股長不僅表揚了我,還在報導員隊伍中點評了我的作品,從而極大地鼓舞了我的工作熱情。記得在“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中,許多基層官兵不甚理解,人們的思想比較混亂,時任團政治委員的劉自楷帶領一名政治處副主任和我,用半個多月時間親自到各營連給廣大官兵上“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輔導課,講解大討論的重要意義,要求大家放下包袱,解放思想。這不僅使我受到了一次非常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教育,也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新聞採訪實踐,於是,我寫了一篇《劉自楷補課記》的通訊,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多家媒體採用,當電波通過高音喇叭響徹駐地上空時,全團官兵為之興奮了,為此我受到團政治處的嘉獎。正是黨組織的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培養,使我趕上了鐵道兵最後一批直接從士兵中提拔為軍官的機會,成為一名年輕的軍官,為我人生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80年代初是科學的春天,也是文學藝術的春天。生活在春天裡的人們都異常活躍,我也像所有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一樣,渴望文學藝術的滋養。於是,一群文學青年常常利用星期天、節假日和所有課餘的時間,談詩歌、談文學等。那是一個難忘的星期日,我從學習的師教導隊到兄弟團去找一位文學愛好者,可給我開門的卻是另一位仁兄,見我一臉失望的樣子,他說:“沒關係,進來喝杯水,解解渴。”國語里夾帶著濃濃的鄉音,我緊張的心情頓時鬆了下來。“你也是道縣的?”我問。“蔣米田,道縣人,”他握住我的手答道。我們一見如故,像久別重逢的兄弟一樣高興。我們圍著鐵爐子一邊烤火,一邊談理想,談高爾基普希金保爾·柯察金,談茅盾巴金白樺……不知不覺談到了食堂和軍人服務社關了門。他找出一個已開了的紅燒肉罐頭和一棵洗乾淨的大白菜,接著他把紅燒肉罐頭放鐵爐子上,然後放鹽加開水,笑道:“我們今天來個‘煮菜論英雄’”又拿出兩瓶高粱白酒,遞給我一瓶,各自吹起了“喇叭”。三沖號角之後,他激情四射地說,要想在文學創作上有所收穫,多讀多背、勤學苦練是關鍵,師從高人是途徑……我們吃著大白菜,喝著高粱白,馳騁崑崙八萬里,縱橫上下五千年,盡情地發揮著自己想像。這雖是人生中最孤寒的一頓酒,但從此我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米田長我幾歲,我尊他為長兄,他待我如親弟,我們親如手足,情似兄弟,三十多年如一日,直至老去。
於是,我步行數公里到格爾木新華書店買回一堆文學書籍,如饑似渴地讀起來。其中一本詩集中的兩位作者深深吸引了我。一位是時任青海省作協副主席、湖南湘鄉縣人朱奇先生,為了學習創作,我多次給他寫信請教,每次他都不厭其煩地回了信。一位是省作協會員陳乙生先生,就在我們部隊附近的總後兵站部工作。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為了拜師求藝,我曾數十次到陳乙生先生家求教。陳先生是湖南東安縣人,他為人謙和,誠實厚道,德學兼備,是一位仁慈的長者,他是我文學創作上的啟蒙恩師,也是生活中的忘年交。在他的教誨下,我創作的詩歌、小說等作品都曾在他主編的文藝刊物《崑崙》上發表。在他後來出版的《高原,閃光的足跡》的詩集,長篇小說《飛雲口》的序言中都提到我名字,使我十分感動。遺憾的是當年發表的作品大多遺失,未能收人《歲月物語》這本集子中。
我這一輩子注定是在動盪和惶恐不安中度過。正當我躊躇滿志、誓將青春獻高原的時候,迎來了百萬大裁軍。作為裁軍重點的鐵道兵將成建制移交鐵道部,繼續為祖國的鐵路建設作貢獻。是志在四方修鐵路,還是身著軍裝衛國防?我毅然選擇了後者。於是,我於1983年6月,帶著對高原的眷戀,對戰友的思念,對未來的追求,奉調回到故鄉——湖南省零陵軍分區政治部從事新聞工作。
成功的事業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們。在這裡我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很快實現了從鐵道兵到地方部隊,由為兵服務到為民服務的轉變。當年就采寫了在軍地產生廣泛影響的通訊《訪八十年代的新抗大——九嶷山學院》。接著重點挖掘出軍分區倉庫警衛班長張水隆當好校外輔導員的典型事跡,成為榮立一等功的全軍優秀校外輔導員……軍分區因此被上級機關評為抓典型先進單位,我也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並榮立三等功。我還有幸參加了發生在湖南省內重大事件的採訪,如株洲預備役師成立、漵浦縣鞭炮廠大爆炸等,《歲月物語》的中編部分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按發表的原文編輯,除個別詞句標點外,沒有作任何增刪改動,也沒有按時間順序排版。書中一些篇章在採訪和寫作中,與古粦宗、段玉禮、李成山、孟華甫、唐曾孝、陳中華、呂定祿、陳和平、魏永景張仲會、李岳斌等先生有過非常愉快的合作,或得到他們熱情的幫助,謹藉此機會向他們表達最誠摯的敬意。衷心感謝暨南大學教授謝光輝先生審閱書稿,並為拙書作序。本書在結集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熊錫源、張文海秦保國等朋友以及夫人呂瑩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謹致謝意。
最後我要說明一下,本書編輯的作品描寫的絕大多數是發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和事,與今天的人和事相比已時過境遷;更重要的是,由於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等客觀因素,以及本人的思想理論水平、文學藝術水平、知識素養水平等原因,本書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懇請諸君眾仁原諒,並歡迎批評指正。

序言

我知道秦柏柳先生是在廣州市天河區書法家協會第三屆換屆選舉前。幾位道友都提到他的名字,並說他性格開朗,為人厚道,做事果斷,作風嚴謹,還有比較深厚的書法功底。選舉中他當選書協副主席,我們不僅成為同事,也成為好兄弟。在工作和學習中,我還漸漸了解到,秦先生是從一個鐵道兵基層連隊的士兵成長為廣州軍區宣傳部的宣傳幹部和理論編輯的。因此,在協會成立專業委員會時我提議他擔任宣傳委員會主任。果然,他不負所望。他把協會的宣傳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大大小小的活動都做到了網路上有形象、專業報刊上有新聞,協會形象很快得到了提升。
他曾跟我說過想出一本集子,希望我為其作序,我以為是本書法集,便答應了。當《歲月物語——潤禾堂文鈔》的列印書稿擺在我面前時,我的確有些驚訝——居然是一部厚厚的文集。他把自己從1983年以來采寫的通訊特寫、報告文學、散文、言談雜論等文章結集,內容雖然有些雜,但可以看到一條清晰閃光的軌跡——一位年輕軍人在黨的培養下,追尋先輩的足跡奮力前行、茁壯成長。在轟轟烈烈的偉大變革中,他將自己置身於改革的浪潮里,用筆墨謳歌一個個時代的英雄,唱響一曲曲動人的讚歌,展現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在“先輩足跡”中,我們被一個個革命先驅的動人事跡所感動。《毛澤東主席的友人——樂天宇其人其事》一文,情節豐富,人物形象豐滿。樂天宇青年時代追隨領袖毛澤東鬧革命,延安時期成為第一個考察南泥灣的科學家,而又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第一個創辦民營高等院校的教育家,最後倒在為之奮鬥一生的講台上。一個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艱苦曲折而又輝煌燦爛的一生,完整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令人感嘆。《信而仰之》一文寫蔡協民烈士歷盡艱辛尋找黨組織的故事,也讓人感動。他筆下的這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愛黨愛國的偉大胸懷,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將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志士永往直前、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
在“凡人瑣事”中,作者以敏感的視角、細膩的筆觸記錄了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浪潮中的動人故事。對這些發生在農村、工廠、軍營、學校之中的普通百姓身上的事跡的記錄,沒有雕飾說教,沒有刻意誇大,只有實事求是娓娓道來,耐人尋味。如《於大娘的追求》一文,作者僅用600餘字,就把76歲的於秋娣老人三次提出加入共產黨組織的感人故事展現在人們面前。《人與蛇》記錄了一代蛇王從捉蛇、養蛇到放蛇回歸大自然的傳奇故事。《摘取“天燈”照山鄉》描繪了農民發明家王啟槐,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發明衝擊式發電機,給生活在山區的人民民眾帶來光明,使自己成為企業家的過程。《種植“貢米”的科學示範戶》里的屈紹林與王啟槐一樣,是那個時代培養出來的傑出青年農民代表。他們在祖輩們耕種過的土地上,改變祖輩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方式,用科學技術種植過去只有皇帝才能吃到的“貢米”,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鐵拐李”再生記》、《“浪子”造林當模範》、《昨天·今天·明天》等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的影子。它們向我們展現的是億萬中國農民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後,從愚昧落後、封閉保守,走向開放,追求進步,開啟富裕之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壯舉。
在這本集子裡,作者寫國有企業改革的作品雖然只有兩篇,但是,用的筆墨卻非常之重。20世紀80年代中期,各行各業的改革進入到關鍵時刻,特別是有關打破工人“鐵飯碗”、實現記件工資、多勞多得、不勞不得的新的分配製度問題,國企幹部能上能下問題,國營工與臨時工問題,等等,都是當時十分棘手的問題。企業家在改革過程中敢於涉及這些問題,是很需要膽量的,就是作者撰寫這樣的文章也需要膽識。《勇敢者的軌跡》、《童心》就是兩篇有膽識、有深度、有分量的反映時代特徵的好作品。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經歷過軍營磨鍊的作者,對部隊官兵更有深厚的情感,對軍營中的典型人物更是情有獨鐘。張水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超期服役的普通士兵,軍分區駐地一所國小的校外輔導員。作者經過深入調查,多方走訪,蒐集了發生在張水隆與學校師生中的數十個故事,寫出了《辛勤澆灌幼苗的編外“園丁”》一文。文章塑造了一位熱愛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形象,在當時的軍內外都產生很大反響。張水隆也因此被評為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榮立一等功,並被破格從戰士直接提拔為副連職幹部。因為這一篇小小的文章改變其一生的命運,這在當時可謂是影響不小啊!《青色的小星星》講敘的也是一位小戰士為軍隊離退休老幹部服務的感人事跡。這些作品都是作者面向基層、心繫基層、服務基層的真實寫照。《炸藥堆上的戰鬥》則為我們塑造了漵浦縣人武部政委丁紹祿在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臨危不懼、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大無畏英雄形象。它展現的是和平時期革命軍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履行職責的真實畫面,感人至深,實屬難得。《瀟湘雄師》則反映了作者善於捕捉各種素材、把握大型材料、描寫大型場景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軍營中磨鍊過才能凸顯出來的。
作者在生活中始終有著十分鮮明的立場。在謳歌英雄人物的同時,他始終不忘鞭撻醜惡,讓真善美、假醜惡真實展現在世人面前。《“鎧甲局長”》、《禮物》等作品反映的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送禮可卑人莫效,受賄可恥己不為”。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諍諍誓言,也是一首高昂的正氣歌。共產黨員這種磊落精神不僅沒過時,而且是值得今天的領導者學習和發揚光大的。《“女神”演出的悲劇》記敘了一個農村青年女性,貪慕虛榮,貪圖享受,逐漸墮落成殺人犯的經歷。它警示著人們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時間地點和環境下,只有通過自身的勞動才能獲得財富和幸福。這是人世間永恆不變的真理。
“燈下漫筆”輯錄的是作者的散文和有感而發的言談雜論,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呵,綠色的南灣湖,你讓我感覺到了自己的價值,更知道了綠色的美好。你的每一根情絲都牽動著春夏秋冬,牽動著我的青春之夢,你把恬靜中的歡樂分給他和我,你撐起綠蔭的傘,捍衛著泥土中的小草,使這小小的綠得到了絲絲慰藉。”這是《南灣湖,綠色湖》里的句子,是逆境中生命的抗爭。正是有了這種大無畏的抗爭精神,才有無限美好的未來。一篇《從“石穿”說起》的短文,讓我看到了一個勇敢頑強、勤奮好學者的影子。或許這就是作者一生的座右銘。文章中寫道:“滴水穿石,首先在於滴水英勇無比,遇石不退卻,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其次在於恆,它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任岩石何其堅,它都憑著自己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精神,把岩石滴穿……”這種穿石精神不僅過去能用,今天與未來都很有用。《“博”與“精”》和《閒話諸葛亮的(誡子書)》亦都是勸學的,是作者在工作之餘,通過刻苦鑽研,努力獲取知識,取得成功的人生總結。
這些年來,我一直對某些文學作品沒有好印象,總感到有“豪情萬丈不見情,燕語吟吟理不明”的難言之痛。讀完秦柏柳先生的《歲月物語》,卻絲毫沒有這樣的感覺。作者流露真情不乏才氣,寫實之餘不忘明理。通過其寫實的手法,娓娓道來,文筆流暢,充滿激情,字裡行間流溢著對火熱生活和先進人物的由衷熱愛,同時也鞭撻抨擊了醜惡現象,體現了作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因此,文集可說是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文。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我對這一傳統判斷是持贊同態度的。文品、字品反映出人品。即使善於矯飾的作者也瞞不過讀者的眼睛。柏柳先生是一位正直勤懇、富於正義感和奉獻精神的人,所以在他的筆下才能夠出現這樣多的動人形象和感人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