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帖

武陵帖

此冊前有朱翼盦先生手題內、外簽,後有長跋。鑑藏印有“王達善氏”、“玉堂學士”及“翼盦審定金石書畫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陵帖
  • 概念:墨拓殘本
  • 版本:20開
  • 年代:宋代
《武陵帖》簡述,有關著錄,

《武陵帖》簡述

墨拓殘本,存20開,裱為一冊。每開縱26cm,橫13cm左右。

有關著錄

宋曾宏父《石刻鋪敘》云:“武陵帖二十二卷,紹興十一年辛酉十月郡守張斛集秘閣法帖合潭、絳、臨江、汝、海諸帖,參校有無,補其遺闕,以成此書。後列郡官名銜。”又云:“六卷以後則列歷代名臣帖。十卷之末即二王書,至十七卷之首為止。二十卷則顏魯公帖居半。張長史草書亦系橫刊,視閣、絳名賢帖多五之一。末卷亦祖絳帖,殿以李建中字,較之諸帖為詳。然止木本,世稱舊有石碑,前未之見。”
武陵帖
按此殘本末尾確有隸書大字題記云:“紹興十一年正月八日以秘閣法帖合參校有無,補其遺逸,厘為二十卷,刻置州治,以廣其傳。紹興十一年十月望日。”又有隸書小字列“右迪功郎鼎州武陵縣主簿編次官胡直夫”等11位官員職銜、名姓,其末位為“州兵馬盜賊公事張斛勒鐫”。細察其筆道、字口,確是拓自木版,與曾氏所記大體相合,因而當是宋刻武陵帖(又名“鼎帖”)的真本。其中所存書家名頭,有晉代陸雲等11人,梁代蕭思話等4人,陳代毛喜等3人及隋之智永,都屬於原帖六至十卷“歷代名臣帖”的範疇。
所可疑者為首開第一行隸書大標題“鼎帖卷之十二”及第二行楷書小標題“王大令書”。前者與曾宏父所記不合;後者與帖中其它小標題體例(如“晉始平太守阮鹹書”)不合。朱翼盦先生針對前者加朱批曰“按鼎帖原名武陵帖,每卷仿閣帖之式云:‘歷代名臣法書第幾’,下嵌‘武陵’二字,無直書‘鼎帖’者。”針對後者批曰“宋朝官私帖皆書官、書名,無作如此稱者。”均甚是。此二行墨色與後面明顯不同,且紙有接縫,應是帖賈因殘本無頭不好出售而妄加上去的。
宋代的鼎州武陵縣即今湖南常德市。以帝王好尚之故,宋人刻帖之風盛行。一個基層州縣居然能做出一套卷帙浩繁、摹勒及傳拓都相當不錯的大型叢帖,實在是文化史和書法史上值得注意的現象。從這個角度看,此本雖殘,但仍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關於武陵帖的著錄主要還有:宋曹士冕《法帖譜系》,元陳繹曾《翰林要訣》,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論》、汪珂玉《珊瑚網》,清孫承澤《閒者軒帖考》、程文榮《南村帖考》,近代歐陽輔《集古求真》,現代林志鈞《帖考》、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
(撰稿人:金運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