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研究中心

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研究中心建設成為省級綜合性示範研究基地,湖南省服務武陵山區扶貧攻堅與區域發展的高水平有特色的重點研究基地,湘鄂渝黔四省市武陵山區扶貧開發與區域發展研究居於領先地位的中心研究基地,國內著名的扶貧開發決策諮詢、信息情報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國際知名的反貧困研究交流與合作基地。計畫5年內承擔省級以上研究課題和橫向課題5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20部,在CSSCI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80篇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研究中心
  • 成立時間:2011年9月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1、基於發展主體和民族生計方式多樣性的事實,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研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在歷史文化傳統、民族差異、生計方式、生態環境、經濟發展、政府治理、社會服務等方面認識貧困致貧,提出扶貧開發的創新理論,形成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新理論,豐富和發展貧困理論和民族發展理論。
2、以武陵山多民族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探索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扶貧攻堅中區域發展與維護自然環境生態、歷史文化生態的關係,尋求扶貧開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
3、著眼於連片特困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和均等化建設,重點研究大湘西和武陵山片區的文化教育發展、社會保障、公共治理及法制保障等 ,以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帶動扶貧開發,以扶貧開發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

發展歷史

1982年,吉首大學成立民族文化研究室,1998年調整為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更名為吉首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2008年9月吉首大學整合和依託現有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成立了吉首大學民族發展研究院。2009年9月,吉首大學主動融入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建設,在武陵山片區和湘鄂渝黔邊區率先成立武陵山區研究中心(民族發展研究院),2011年9月更名為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研究中心。

科研條件

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研究中心有辦公用房130多平方米,專業圖書資料10萬餘冊,中外文期刊雜誌200餘種,專業儀器設備80餘台(件),價值60餘萬元。

科研成就

2007年來,相關研究人員共主持60餘項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在CSSCI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20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光明報》和《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等報刊全文轉載或全文複印或論點摘編,出版著作13部,獲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廳級科研成果獎14項,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人才培養

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研究中心建立了一支科研能力強、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現有專職成員22人,其中正高職稱 10人,副高職稱7人,博士9人,在讀博士6人,校外兼職專家12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