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鋼全景

武鋼全景

1958年9月為紀念武鋼一號高爐出鐵,我國煉鐵工業進入世界先進的行列,鄒國華、王貴洲、王霞宙、張振鐸合作誌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鋼全景
  • 作者:鄒國華、王貴洲、王霞宙、張振鐸
  • 創作年代:1958年
  • 分類:中國畫
  • 尺寸:23×647cm
  • 材料:紙本設色
  • 現收藏地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
創作背景,藝術家簡介,

創作背景

1958年9月13日,新中國建成的第一個大型鋼鐵基地中的第一座大型高爐,流出了第一爐鐵水,毛主席站在高台上聚精會神地觀看,親眼見證。武鋼當時是我國最大的鋼鐵基地之一,而一號高爐則是這個基地投產的第一個高爐,是一個完全自動化、現代化、年產75萬噸的大高爐,當時無論在規模上、技術上都是世界一流的。

藝術家簡介

鄒國華(1928-2010)湖南醴陵人,13歲入讀湖南醴陵私立淥江初級職業學校陶瓷班。1946年到江西景德鎮省立陶瓷專科學校半工半讀,在名家張志湯、潘康秉等指導下學釉上粉彩。1960年擔任湖北藝術學院(即湖北美術學院前身)湖北民間工藝美術研究室副主任。1963年回醴陵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負責美術設計工作。陶瓷陳列館第一任館長,首屆湖南省陶瓷藝術大師。
王霞宙(1902-1976年)自號懷約室主,湖北棗陽人。1924年畢業於南京美術專門學校。1926年始執教於武昌美術專門學校(1930年改名武昌藝專),後歷任湖北教育學院、華中師範學院、湖北藝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武漢分會副主席,湖北省文聯委員、第三屆湖北省政協委員。其藝術造詣全面,人物、山水、花鳥均有建樹,花鳥畫的成就尤為突出。長期從事藝術教育,是湖北藝術學院國畫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早期主攻人物,擅畫仕女,有“王美人”之稱。後專攻花鳥畫,刻意獨闢蹊徑而自成一格,畫法數經變易終獲大成。50年代創造出一種清新明麗的花鳥畫風,賦予傳統沒骨畫法以鮮明的時代感,其代表作《美人蕉》、《卷丹》等對國內花鳥畫壇產生很大影響。最善畫紫藤,其數量之多,難以勝數。60年代進入創作全盛時期,自謂“六十變法”。其花鳥畫轉而以水墨寫意為主,筆力與年俱增,畫風更趨蒼勁老辣。在題材上力求擺脫前人的窠臼,刻意尋求不曾入畫的野生植物和農作物為素材,塑造成趣味盎然的藝術形象,豐富了花鳥畫的題材範圍。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1959年所作《紫藤》作為國禮贈送朝鮮,1964年所作《紫藤》與《鐵棕》由中國美術館收藏。1980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武漢分會在武漢展覽館主辦《王霞宙遺作展》,1981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霞宙畫集》,2009年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王霞宙中國畫藝術》。
張振鐸(1908-1989年)原名道域,又名鼎生,字聞天,號振鐸,浙江浦江人。1927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32年,與潘天壽等組成“白社”畫會。25歲任上海新華藝專教授,後歷任昆明國立藝專、重慶西南美專、武昌藝專、華中師範學院、湖北藝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教授。抗戰初期經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介紹赴延安陝北公學學習,解放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藝術科長、中南文聯籌委、武漢市文聯執委、湖北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北藝術學院副院長,曾當選為中國文聯委員、民進中央委員、湖北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常委。張振鐸是我國著名的花鳥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擅長花鳥畫,兼作山水、人物;工書法,善詩詞。他治學勤奮,襟懷坦蕩,植根生活,勇於創新,從事美術教育事業60餘年,以繼承和發展國畫事業、培養美術人才為己任,數十年如一日。師承山陰畫派,早年受業於經亨頤、呂鳳子、潘天壽等。善於博取眾家之長,作畫簡逸粗獷,蒼勁渾厚,風格獨特,李可染稱之為“南張北李(李苦禪)”。其藝術創作生涯縱貫20世紀20年代至80年代,足跡遍及大半箇中國,創作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為我國畫界公認和推崇。其代表作曾在美、日、德、加拿大、坦尚尼亞等國展出,並為中國美術館收藏。出版有《振鐸花鳥冊》《張振鐸畫集》《張振鐸作品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