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班昌
- 出生日期:1915
- 逝世日期:1943
- 籍貫:慶雲縣東安務村人
生平,經歷,
生平
在與日偽漢奸康某的鬥爭中,自改名為大風,寓意為“風”將“糠”吹走之意,但不幸的是在與康的鬥爭中,由於叛徒的告密,在鐵營窪被圍,部下欲突圍將其帶出,而大風同志堅決與敵戰鬥,直至壯烈犧牲,表現了與日偽鬥爭到底寧死不屈的大無畏精神。曾創立“慶雲大風師範學校”,培養了一大批愛國人士,為新中國的誕生造就了一批獻身於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
武大風(1915年——1943年2月) 原名同心,字班昌,慶雲縣東安務村人。出生於一個下中農家庭,性情溫雅端莊,忠厚儉樸,素懷大志,堅貞而有骨氣。慶雲簡易師範畢業,經常涉獵社會科學,特別是對政治、哲學、法學及兵書戰策等書,更是愛不釋手。在簡師就讀時,被稱為“書迷”、“奇才”。
經歷
1931年,經津南特委書記劉格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學校地下黨小組成員之一。“九·一八”事變後,他帶領學生上街遊行,宣傳抗日救亡主張,遭學校當局迫害,憤然離校。在家鄉,以教書為掩護,先後在嚴務村、伍家村、尚家堂等地發展了40多個黨員和共青團員。還曾被派往無棣縣開展黨的工作,對無棣縣黨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貢獻。1934年,曾參加領導了馬頰河罷工鬥爭,帶領民眾沿街遊行示威,與國民黨反動當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罷工失敗後,到唐山保全隊當了兵。不久,到通州警官學校學習,半年後,到塘沽警察分局當秘書。期間,設法與慶雲黨組織取得了聯繫。
1937年“七·七”事變後,返回家鄉參加了抗日,初任慶雲縣委宣傳部長。1938年10月,任慶雲縣三區區長、1940年1月,任慶雲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為表示自己的抗日決心,將名字由武同心改為武大風。經常組織廣大軍民破公路、截電線、摸崗樓、抓舌頭,日偽人員對其聞名喪膽。但他掌握政策,區別對待,對死心塌地屢教不改的鐵桿漢奸,決不心慈手軟。曾在一個月內,指揮除掉了40多個罪惡多端而又頑固不化的漢奸。他非常重視統戰工作,經常給國民黨縣政府的官員寫信,陳述利害,曉以大義。還經常召開紳士會、偽家屬會,或利用各種機會,直接做偽軍的工作,使不少偽軍攜搶反正。解集據點就有近30名偽軍向縣大隊投誠。縣大隊的部分槍枝、彈藥就是通過敵偽關係搞到的。他關心同志,每當戰鬥結束,帶頭背傷員,給傷員打飯端菜。在危急關頭,奮不顧身。一次戰鬥中,文書負傷,他冒著生命危險,把文書救回來。
1941年,調任商河縣政府秘書。1942年,陽信縣大隊、縣政府遭敵合圍,縣長被捕叛變,黨組織派他到陽信縣擔任縣長。他深入民眾,重新組織抗日力量,逐漸扭轉了陽信縣的鬥爭局面。1943年2月3日,日寇、漢奸近萬人,向慶雲、陽信、樂陵邊界地區鐵營一帶實行了“鐵壁合圍”。三專署部分幹部、五小隊和陽信縣大隊被圍困。他率幹部戰士,奮勇突圍。敵人包圍步步緊縮,被困的民眾都為他擔憂,有人給他一頭小牛,讓他牽牛化裝成老百姓混出去,堅決不肯,繼續率眾戰鬥。負傷後,通訊員要背他突圍,他連連擺手示意,不要管他。激戰至下午3時許,他和一部分幹部戰士被圍困在鐵營村東北200多米長、數米寬的交通溝里,與敵激烈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
抗日戰爭勝利後,慶雲縣人民政府為他召開了追悼會,並在黃邱建立了“大風公校”,以志紀念。還有人以《左權將軍歌》的曲調編寫了《大風縣長歌》,歌頌他的英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