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電影製片廠

1958年,全國“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各行各業大幹快上,武漢電影製片廠應運而生。在1961年全面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形勢下,武漢電影製片廠合併到了珠江電影製片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電影製片廠
  • 成立:1958年
籌建緣起,成立經過,創作,合併,

籌建緣起

毛主席說,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必然要出現文化建設的高潮。處在1958年大躍進時代,文化戰線各方面也在躍進,電影製片生產是大發展的趨勢。當時文化部規劃,除北京、上海、長春已有的電影製片廠外,各個行政大區均要組建新的電影製片廠。如後來組建成立的西安、峨嵋、珠江電影廠。武漢原為中共中央中南局所在地,又是九省通衢、文化發達之地,為此,湖北省委決定籌建武漢電影製片廠。

成立經過

1958年夏季,湖北省委調派省政府分管文教工作的副秘書長方西出任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長兼任武漢電影製片廠廠長、黨總支書記。八月份,父親由湖北省新華印刷總廠副廠長調任武漢電影製片廠副廠長。當時,組建製片廠的首要任務是抽調、培養電影製片廠的各類藝術、技術、管理人員,送往協助組建武影廠的上海電影局所屬電影製片廠代為培訓。當年,武影廠調派去上海培訓的人員有:省話劇團團長許伯然、武漢軍區勝利文工團徐楓、武空文工團許丹(學習導演),潘定石、廖樹生、李季春(學習攝影),張文甲(剪輯,後任湖北電影製片廠廠長),曹艮俊(美工)、崔治國(技術鑑定),還有學習洗印、錄音、燈光等各類人員曾瓊華、朱鴻琳等。
1959年初,上海電影局為使武漢電影製片廠早日投入製片生產,從其所屬的上海天馬、海燕、江南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洗印廠等抽調了一整套藝術、技術專家來武影廠工作。如電影導演陶金(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主演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演員黃婉蘇、傅柏棠(四十年代名演員)、曾昌,編劇劉任濤,編輯杜邊、溫剛,製片主任韋布(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韋廉之父),攝影師姚梅生,美工師李平野,錄音師王仲宣、湯榮春,洗印師李思長,照明師趙永祥等。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駐湖北攝影站及陳祖武、杜豐、羅超雲等也併入武影廠。初組建的武影廠下設辦公室,崔文濤任副主任;故事片室,許伯然任主任;新聞片室,昌引年任主任;生產技術室,王仲宣任主任。四個室的黨支部書記分別為陸錕、陶軼、余炳蘭、母親王雯。廠長室秘書蘇馨。
武漢電影製片廠借用的是省委黨校的西院房子(原全國總工會中南幹校校址)作為廠房,改建成攝影棚、洗印車間等。同時,在當時華中工學院北山後東湖邊劃了一百多畝地建廠房基地(建成部分廠房,後移交給了部隊)。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武影廠幹部職工還在新基地種植瓜豆蔬菜,生產自救以渡災荒。武影廠當時採取的是邊培訓各類人才、邊建廠房、邊購置各類製片設備,幾套人馬齊頭並進,全廠上下團結一心,力爭儘早投產影片。

創作

漢劇是湖北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歷史悠久,淵源流長。五、六十年代是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的藝術顛峰期。1959年,武影廠首拍的影片便是漢劇《二度梅》舞台戲劇藝術片,陳伯華飾陳杏元、王曉樓飾梅良玉,陶金導演。該劇是在武影廠攝影棚內攝製完成的,因而採用了一些電影特技攝影。如表現陳杏元縱情跳崖時,實際上是從桌子上跳下去的,是由背景重疊達到逼真的藝術效果,極大地豐富了傳統漢劇的藝術表現力。這部影片由湖北文藝界自家人演、自家人拍,令人備感親切,並成為留存陳伯華舞台藝術不可多得的一份聲像藝術資料。
1961年,由陶金導演,又拍攝了《留住漢宮春》舞台藝術片。記錄吳天保主演的《哭祖廟》,周天棟、萬盞燈主演的《掃雪打碗》等幾齣折子戲,均為漢劇優秀傳統劇目。攝製這類影片,就是為了“留住漢宮春”。正是拍攝這些漢劇舞台藝術片,充實了珍貴的地方戲曲影像資料,功不可沒。
“洪湖水啊,浪呀么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呀么是家鄉……”,歌劇《洪湖赤衛隊》的音樂唱腔打動了全國人民,周恩來總理曾曲不離口,指揮過大家演唱。將這樣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搬上銀幕是武影廠的歷史使命。
1960年秋,武漢電影製片廠與北京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故事影片《洪湖赤衛隊》。影片由謝添、陳方千、徐楓聯合導演,由省實驗歌劇團王玉珍、夏奎斌主演,導演謝添飾演張副官,武影廠導演徐楓飾演了韓英爹。後來,當談及韓英哭爹那場戲,湖北文藝界同仁都說徐楓過了一把戲癮,而且那場戲很感動人。影片遵循原歌劇的基本構思,並保留了幾乎全部精彩唱段,“願天下勞苦大眾得解放”的唱段長達近二十分鐘,而將韓英深厚的階級感情和堅強的革命信念表現得淋漓盡致。影片充分調動電影的拍攝手段,既渲染革命氣勢如火如荼和戰爭年代的嚴酷,又通過優美的唱腔和洪湖自然風光透出革命浪漫主義,是將歌劇搬上銀幕的一部非常成功之作,是武影人的驕傲。這部影片獲得了1962年度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音樂獎。影片放映後,廣為傳播,家喻戶曉,它的藝術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宛如一枝奇葩,永遠散發著芬芳。
1960年下半年,武影廠攝製故事影片《親人》。導演許丹、黃德恩,李素真主演。攝製人員基本上是上海電影局為武影廠培養的人才。影片《親人》歌頌大躍進年代商家待顧客為親人的感人事跡,激勵人們向先進人物學習、開展勞動競賽活動。
1960年,石首縣發生一次特大的龍捲風暴,大批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省委、省政府十分關懷受災地區的人民民眾,組織救災慰問團慰問救濟受災民眾,鼓舞鬥志,重建家園,恢復生產。武漢電影製片廠緊急動員,組織編攝力量拍攝《革命雄風戰勝龍捲風》,頌揚人民民眾不畏艱險,英勇抗災的精神。影片既有實景,又有藝術創作加工成份,在此影片中,父親還飾演一位副省長去“抗災現場”慰問民眾。武影廠演員夏佩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主演過《寶蓮燈》、《紅蓮寺》等影片)在影片中扮演了角色,其中一場戲是表現受災民眾遭遇暴風雨襲擊,就在武影廠院子裡,劇組用水龍頭向著演員噴水,夏佩珍也是一身透濕,瑟瑟寒風中,就是名演員也是很吃苦的。
武影廠生產故事影片、戲劇影片的同時,還攝製了大量新聞紀錄、科教影片。《綠水笑著上山坡》表現襄陽地委書記趙修在老河口大辦水利的事跡;《高山創業》表現竹溪農民侯挺人興農的事跡。《征服漢江》攝下了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省長張體學在丹江指揮截流的歷史場景,這部紀錄片是由父親帶領攝影師陳祖武(後任省電影家協會主席)、潘定石(後任湖北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及一批工作人員赴現場拍攝。拍攝這些紀錄片,父親與同志們的汗水灑在現場,足跡深入火熱的生活,紀錄了時代的畫卷,歌頌了湖北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各行各業的先進事跡。

合併

1961年,黨中央、國務院針對當時國內經濟形勢,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鑒於很多省份都組建電影廠的情況,文化部確定每個行政大區只保留一家電影製片廠。由於中共中央中南局早已南遷至廣東,因此確定將武漢電影製片廠與珠江電影製片廠合併。為此,父親及多位同志曾赴廣州商洽武影廠併入珠影廠的有關事宜。至1961年底,武影廠除保留新聞紀錄電影攝製人員外(所留人員均安排在省直各文化單位工作),故事影片生產方面的編、導、演、攝、錄、美等專業人員在廠長方西帶領下合併到珠江電影製片廠去了,方西任珠江電影製片廠副廠長。父親留任湖北文化電影部門擔任領導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