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始建於1999年,原名為土木工程系,2009年1月,經武漢輕工大學校黨委批准更名為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 建於:1999年
  • 原名:土木工程系
  • 專業土木工程、建築學、工程管理
  • 院長:張榮堂
  • 實驗室面積:3400平方米
組織機構,學院領導及分工,專業介紹,
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始建於1999年,原名為土木工程系,2009年1月,經校黨委批准更名為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在校黨委、行政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土建學院勵精圖治,開拓進取,緊密圍繞建設“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學院”的總體目標,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完善辦學條件為保障,以科研促教學,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學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學院具有相對完善的土建類專業體系,現設有土木工程(建築工程方向)、土木工程(道橋工程方向)、工程管理、建築學、給水排水工程等5個本科專業和岩土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岩土工程學科為“十一五”湖北省重點學科、湖北省“楚天學者計畫”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為“十二五”湖北省重點(培育)學科。
學院現有在讀本科生、研究生1700餘人,下設5個系(土木工程系、道橋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建築學系和市政工程系)、2個實驗中心(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土木工程實習實訓中心)、7個研究所(多孔介質力學研究所、城市環境研究所、結構與新材料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建築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學院建有湖北省裝配式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工業化建築部品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科研平台,1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和1個建設人才培訓中心。
學院已初步形成一支高素質的教學和科研隊伍,現有教職工62人,其中專任教師45人;專任教師中,教授11人、副教授28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29人、具有碩士學位的23人;擁有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37人。
學院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實驗條件,土木工程實驗中心下設結構工程、建築材料、力學、測量、土工、建築物理、CAD與數值仿真、滲流力學等8個實驗室。現有儀器設備總值1500萬元,實驗室面積3400平方米。建成的結構實驗室在省內處於一流水平,新型複合建築材料與結構工程實驗室、滲流力學實驗室為財政部共建資金資助的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日益改善的實驗條件保障了我院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學院始終以教學工作作為學院的中心工作,以培養綜合素質優良的土建類卓越人才為首要任務,高度注重大學生專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及國際視野的培養。在專業能力培養方面,緊緊圍繞社會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制定培養方案、設定課程體系;同時,高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先後建立了10餘個專業實習基地。在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通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南地區結構模型大賽、湖北省土建類大學生論壇、校大學生科研立項及土建學院SHI大學生創新活動基地等多層次的創新實踐平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踐活動,近三年來,我院學生先後獲得國家級、省市級獎勵共20餘項;通過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我院畢業生質量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有100多名畢業生考取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著名院、所的研究生。
學院始終堅持以科研促教學,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我院教師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工作,已逐漸形成了岩土滲流理論及套用、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混凝土結構理論及套用、固體廢棄物處置與資源化、路面結構設計與維護等穩定的學科方向和研究團隊,近五年來,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省部級課題80餘項,企業委託橫向課題100餘項,科研經費合計2725萬元,公開發表論文71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論文234餘篇。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6項,湖北省教學成果獎1項,其它省部級獎勵8項。
學院十分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共有12人在中國力學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湖北省建設教育協會等學術機構擔任重要職務,現為湖北省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滲流與滲控專業委員會、湖北省力學學會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武漢市公路學會交通工程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與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9所大學和研究團體建立了經常性的學術往來和合作關係,與全國二十多家知名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全方位的合作關係。此外,學院還成功舉辦了“第十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會議暨2009滲流力學及套用國際論壇”、“岩土力學與工程東湖論壇”等大型的、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重要學術會議。

組織機構

學院的組織機構如下:

學院領導及分工

學院黨委領導
姓名
職務
職責分工
董 莪
院黨委書記
主持學院黨委全面工作。負責組織、黨建、安全穩定以及教師思想政治工作。
黃 磊
院黨委副書記
分管學生工作、網路與宣傳及工會工作。完成書記、院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學院行政領導
姓名
職務
職責分工
張榮堂
院 長
主持學院行政全面工作。負責人事、財務、學科建設及國際合作交流工作。
何 翔
副院長
分管研究生招生培養、科研及社會服務、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協管學科建設工作。完成書記、院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劉傑勝
副院長
分管本科教學、國際合作辦學工作,協管國際合作交流與學科建設工作。完成書
行政機構
學院辦公室 主任:丁普堂 成員: 劉芳 王亞男
學生工作辦公室 主任:侯長亮 成員:王相如 鄒向俊 肖揚 沈曉娜 胡蔓菁
教學系部
土木工程系 (主任:黎 丹 副主任:李煒明)
工程管理系 (主任:趙萬華 副主任:朱明強)
市政工程系 (主任:賀杏華 副主任:覃晶晶)
建築學系 (主任:林 楠 副主任:歐陽昉昕)
道橋工程系 (主任:游其勇 副主任:秦先濤)
實驗中心
主任:劉傑勝
成員:張浩 張傳成 塗妮
院學術委員會
主 任:張榮堂
副主任:董 莪
委 員:何翔 劉傑勝 郭健 程英偉 李煒明
秘 書:李煒明(兼)
院學位評定委員會
主 任:張榮堂
副主任:何 翔
委 員:董 莪 劉傑勝 賀杏華 劉傑勝 歐陽昉昕
秘 書:劉傑勝(兼)
院教學指導委員會
主 任:張榮堂
副主任:劉傑勝
成 員:董莪 何翔 黎丹 賀杏華 趙萬華 林楠 游其勇
院教授委員會
主 任:郭宏磊
副主任:段 翔
成 員:張榮堂 董莪 郭健 鄒小理 賀杏華 鄒祖緒 程英偉

專業介紹

建築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等方面知識,能在設計部門從事設計工作,並具有多種職業適應能力的通才型、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畢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原理、建築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受到建築設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項目策劃、建築設計方案和建築施工圖繪製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幹學科:建築學。
主要課程:建築設計基礎、建築設計及原理、中外建築歷史、城市規劃原理及設計、建築經濟與法規、建築物理、建築結構與建築力學、建築構造、建築施工、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建築測繪、計算機輔助設計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適合到建築設計院所、高等院校、城市管理和規劃管理等部門,從事建築設計、教學科研及管理工作。
土木工程
一 、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土木工程項目規劃、設計、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從事房屋建築、道路、橋樑、隧道等各類土木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
二、專業畢業要求
1 總體要求
結合《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2015)以及本校實際情況,將畢業生應達到的通用要求歸納為十個方面:
(1)工程知識;(2)問題分析;(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4)研究;(5)使用現代工具;(6)社會責任;(7)職業規範;(8)團隊意識;(9)項目管理;(10)終身學習。
2 畢業要求對培養目標的支撐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人文素養和職業規範,紮實的土木工程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持續學習能力,能夠在房屋建築、道路橋樑、地下空間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設計、施工、管理、開發等相關工作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
根據培養目標,本專業畢業生經過3-5年左右的發展,預期能在建築企業及相關專業領域達到工程師或相當工程師的水平,同時具備以下知識、能力和素質:
(1)專業知識:掌握從事土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關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基本力學、工程結構以及土木結構設計建造及管理方面專業基本理論知識;了解本專業和行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
(2)工程能力: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設計、生產、研究與開發的標準、規範,熟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法津、法規;具有創新意識和進行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研究、開發和設計的能力;具有較強研究與問題分析能力;能夠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分析並解決複雜土木工程問題。
(3)人文素質: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具有終身學習、適應發展的能力;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交流與合作。
三、就業方向
在房屋建築、道路、橋樑、地下空間工程等領域的設計、施工、管理、諮詢、監理、研究、教育、投資、開發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
工程管理
一、專業培養目標
本項目培養學生具備土木工程技術及與工程管理相關的管理、經濟和法律等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掌握良好的外語運用能力,未來能在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建築施工單位、工程建設監理單位、房地產企業、投資與金融領域等從事工程管理及相關工作,具有國際視野、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套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專業畢業要求
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採取4年標準學制,彈性學制3-6年。其中工程製圖與CAD、房屋建築學、工程力學、土木工程材料、建設法規、測量學、統計學、城市規劃、財務管理、工程項目管理、工程結構、項目投資與融資、工程施工技術、建築工程概預算等為主要核心必修課。修滿200學分,授予學位類別為工學學士。
三、培養措施
本項目採用2+2中外合作模式。引進了外方核心專業課程21門,其中15門由外方專業教師來校教授,採用全英文教學。
學生可自行選擇是否出國。出國學生達到中美雙方畢業要求,可獲得美國南猶他大學及我校畢業證。在制定培養方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出國及不出國學生的不同需要。①對出國學生,做好了雙方課程的銜接和學分互認工作。保證他們在出國前修完美方前2年對應的課程,為後2年國外學習打好基礎。②對不出國學生,保證他們即使在國內也有足夠的課時學習外方課程。每年5月、10月,均有外教來校給大一、大二及大三的學生授課。
工管系師資力量雄厚,包括正教授4名,副教授4名,具有博士學位:7名,具有海外學習經歷:6名。
三、就業方向
本項目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恰好適應國家“走出去”、“一帶一路”的方針政策。學生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和美好的發展前途。部分學生一畢業就要去國外參與國際工程,中美聯合培養效果顯著。第一屆學生已經於2018年6月全部順利畢業。其中,(1)赴美國南猶他大學的學生已經拿到了美國大學與武漢輕工大學兩個學校的畢業證,並且基本都考上了名校研究生,包括香港大學、美國南猶他大學、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多所名校的研究生。(2)國內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以上,部分同學考上研究生。10餘人除了獲得我校工程管理畢業證之外,同時獲得了我校英語專業第二學位。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一、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給水排水科學與工程有關的基礎理論與知識及水科學與工程的科研能力,能在水的開採、加工、輸送、套用以及廢水的收集、處理、再生回用或排放這一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循環中,從事水工程與科學及水環境保護規劃、設計、技術諮詢、建設與管理、教學及研究、產品開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二、專業畢業要求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和素養,熟悉哲學、歷史、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基本知識,了解心理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2.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基礎化學、計算機基礎等自然科學知識,了解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的基本知識。
3.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物理化學、水分析化學、水處理生物學、水力學、工程力學、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方法,掌握水質分析、水處理實驗與測試的基本技能,掌握工程製圖、工程測量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掌握電工電子學和自動控制的有關基本知識,掌握工程技術分析及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水質工程學、給水排水管道系統、水泵與水泵站、建築給水排水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設計計算和工程設計方法,掌握給水排水工程項目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和技術經濟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給水排水工藝過程的常用設備、水工藝儀表及控制理論與過程,了解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有關法規、規範與規程,了解本專業學科的發展動態。
5.掌握一門外國語與中外文資料查詢、文獻檢索以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
三、就業方向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可以到市政和建築工程企業、環保公司、環保設備企業等從事施工管理、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工作;在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建築和其他專業設計院、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局、環境保護和市政等公用事業部門從事水資源的規劃設計、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相關工作;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從事污水的處理處置、水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