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豫劇團

武漢市豫劇團

豫劇系河南地方劇種,民國初期傳入武漢,新中國成立之後得到發展。1950年年初,農曆舊曆年的臘月底,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應武漢市文化局局長巴南岡邀請,帶“民眾河南梆子劇團”去武漢演出。1951年7月改為市民眾豫劇團。1952年8月改組為市豫劇工作團。1953年7月定名為武漢市豫劇團,初期由民眾樂園派員管理,1956年4月隸屬市文化局。1971—1972年9月,一度歸屬“豫越評聯合指揮部”。1972年,恢復原名,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83年該團與漢陽劇場合併,從民眾樂園搬出,遷至漢陽劇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市豫劇團
  • 時間:1988年3月
  • 文獻:《調整武漢市藝術表演團體布局》
  • 上演劇目:400多個
  • 性質:藝術團
  • 劇團奠基人陳素真
劇團初期,劇團後期,

劇團初期

一九五零年年初,農曆舊曆年的臘月底,陳素真應武漢市文化局局長巴南岡邀請,帶劇團去武漢演出。此時期陳素真正在鄭州群星舞台演出,這是豫劇第一次南下,武漢又是中南地區最大的城市,商業繁榮,劇種多,名家多。新年期間去武漢演出,雖然是更能展現豫劇水平,但是壓力也不小,京劇名家程硯秋、高百歲、趙燕俠、高威廉、李萬春等正在武漢演出的熱火朝天。
劇團奠基人~陳素真劇團奠基人~陳素真
陳素真帶的底包演員除了飾演小生的義妹王曼影,還有武生牛保敬,青衣司鳳英,以及那年中秋節新收的徒弟吳碧波。其餘還有女小生李寶珠,以及李寶珠的姐姐花旦李湘雲,妹妹李金鳥,還有文武老生黃忠祥、於奎元、範金旭,花臉陳永治,三花臉李紀才,武生武雲龍,以及馬蘭枝,胡玉元,王玉花,王金聲,鄭文軒,李孝連等以及樂隊場面,服裝,等總計一百餘人。
陳素真率領劇團於臘月二十六日到武漢,休整幾天后在除夕那天(一九五零年二月十六日)晚場在武漢民眾樂園民眾舞台上演《洛陽橋》(此劇後來定名《梵王宮》),時在武漢的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在吃完年夜飯後去觀劇。大年初一日場,陳素真的學生吳碧波、王曼影主演了《打金枝》,李湘雲主演《克敵榮歸》。夜場,陳素真,李寶珠,黃忠祥,李紀才貼演《霄壤恨》同日民眾樂園的民族歌劇院趙燕俠劇團的日場貼演的《鴻鸞禧》,夜場是趙燕俠、高威廉全本《鳳還巢》。
陳素真在獅吼的學生李景萼陳素真在獅吼的學生李景萼
一九五零的春節的演出,是陳素真帶領劇團第一次南下武漢,在新年的鞭炮聲中鑼鼓開場了。新年裡,陳素真陸續貼演了《女貞花》《伉儷箭》《巾幗俠》《花媚娘》《桃花庵》《蝴蝶杯》《玉虎墜》《三拂袖》《義烈風》《抱琵琶》等劇。
隨後演出到了三個月,陳素真因身孕不能繼續演出,返回開封。其餘弟子學生吳碧波,王曼影,李寶珠等皆留在武漢。武漢文化局又邀請來陳素真獅吼劇團時期的學生李景萼。豫劇團從此留在武漢,並正式成立了武漢市豫劇團。
一九五二年中南匯演,陳素真作為中南局武漢市豫劇團的領銜主演正在西北地區演出,應邀返漢,參加中南五省戲劇匯演,榮獲大會最高獎榮譽獎。作為中南局的代表本應該參加十月份的全國匯演,因中南局接上級通知,無原因阻礙陳素真參加全國匯演,在全國匯演結束之際,陳素真才被允許赴北京觀摩演出。因此作為豫劇代表人物的她也無機會演出,無緣參加評獎。中南局文化領導崔巍,巴南岡也深知此事對不起豫劇名旦陳素真,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衷,無奈何做這樣的舉措。但是在匯演結束後想挽留陳素真返漢領銜主演,受了委屈的陳素真婉轉拒絕了。應馬金鳳邀請赴江蘇徐州演出了一段時間,並移植排演了《宇宙鋒》。
武漢豫劇團劇照武漢豫劇團劇照
《宇宙鋒》一劇移植於漢劇大家陳伯華的同名代表劇目,這齣戲也是中南匯演時期漢劇演員陳伯華復出後的成名作,隨後在全國匯演榮獲一等獎,譽滿全國。同是中南局的優秀代表的豫劇演員陳素真受到了如此傾軋與冷落,孤寂憤懣之心也是自然的。賞識陳素真之才的著名導演崔巍,巴南岡面對這個局面,也是無計可施。陳素真離開武漢豫劇團,再也沒有回去過。
六十多年過去了,陳素真的義妹王曼影也從武漢豫劇團退休了,作為武漢市豫劇團的主要奠基人的陳素真,為豫劇南下湖北做了開創性的工作。豫劇在武漢三鎮眾多劇種占有一席之地,是她傑出的表演藝術獲得的,也是她的學生及弟子吳碧波,王曼影,李寶珠,李湘雲,李景萼等眾多藝術家掙得的。

劇團後期

1988年3月,根據市政府《調整武漢市藝術表演團體布局》的意見,市文化局決定豫、越、評三家劇團實行轉向,即以從事藝術表演為重點轉為從事文化多種經營為主。1989年為適應轉向工作的需要,該團成立“經營部”,同時撤銷“藝術室”,對全團人員實行分流,一部分實行內養,一部分推薦給其他省、市豫劇團(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湖北省十堰市豫劇團,襄樊市豫劇團),一部分停薪留職,一部分留團進行經濟開發工作。
武漢豫劇團武漢豫劇團
自建團以來,該團共上演劇目400多個,其中現代戲60多個,傳統劇目:《巾幗俠》、《滌恥血》、《三拂袖》、《花媚娘》、《天地配》等。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創作了《魂斷洛陽宮》、《第九個罪犯》、《人生之歌》、《石頭記》、《胡服騎射》,改編《鍘趙王》、《楊八姐救兄》,整理《跑汴京》,移植《愛情的審判》、《假婿乘龍》、《靈堂花燭》、《啞女告狀》、《三搶親》、《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紅嫂》、《平原作戰》等劇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