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

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

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範法律援助工作,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和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本條例自1999年11月27日起施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
  • 通過時間:1999.10.11
  • 通過會議:第十屆人大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
  • 制定依據:《法律援助條例
歷次修訂,修訂的條例全文,修改的說明,修改情況的匯報,審議意見的報告,

歷次修訂

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 (1999年10月11日武漢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1999年11月27日湖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批准,根據2006年6月21日武漢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6次會議通過、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批准的《武漢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修正)

修訂的條例全文

(2014年11月19日武漢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2015年4月1日湖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批准)

第一條 為了保障經濟困難以及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範法律援助工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對經濟困難的公民和法律規定的其他人員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
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法律援助機構專職人員和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承擔法律援助事項的律師、公證員、司法鑑定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志願者。
第三條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服務體系,加強法律援助隊伍建設,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經費。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法設立法律援助專項資金。法律援助專項資金由司法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專款專用,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監督。法律援助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辦法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另行制定。
第四條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市、區法律援助機構在同級司法行政部門領導下,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法律援助工作的組織實施。
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司法鑑定機構、基層法律服務所及其法律服務人員應當依法履行法律援助義務。
市律師協會應當協助法律援助機構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支持律師依法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維護律師在開展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合法權益。
第五條 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為經濟困難的公民無償提供法律服務,對法律援助活動提供捐助。
本市依法設立法律援助基金會。市法律援助基金會依法開展活動,接受單位和個人的捐贈,每年向社會公開基金使用情況,接受有關部門和社會的監督。法律援助基金應當用於法律援助事項。
第六條 市、區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門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七條 承辦法律援助事務,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恪守職業道德,遵守執業紀律。
第八條 公民同時具備下列條件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於本市行政區域法律援助機構管轄的;
(二)經濟困難的。
第九條 公民經濟困難的標準,按照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過市人民政府規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5倍確定。
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主張民事權益,申請法律援助的,其經濟困難的標準可以按照申請人個人月收入不超過市人民政府規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5倍確定。
第十條 符合本條例第八條、第九條規定條件的公民,可以就下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三)請求給予撫恤金、救濟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四)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以及殘疾人追索侵權賠償的;
(五)因勞動爭議糾紛主張權利的;
(六)主張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或者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產生民事權益的;
(七)其他確需法律援助的事項。
第十一條 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於訴訟事項的,應當符合人民法院的立案條件,且屬於本市人民法院管轄;申訴案件應當在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立案後提出申請。
第十二條 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第十三條 對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通知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辯護的案件,以及人民法院通知為強制醫療案件的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提供代理的案件,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提供法律援助。
第十四條 法律援助包括以下形式:
(一)法律諮詢、代擬法律文書;
(二)民事、行政訴訟代理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代理;
(三)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四)非訴訟代理;
(五)公證援助、司法鑑定援助;
(六)國家、省規定的其他法律服務形式。
第十五條 公民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供下列證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證、戶籍證明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代理他人申請的,還應當提供有代理權的證明;
(二)申請人所在單位或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出具的經濟困難證明;(三)與申請法律援助事項相關的材料。
第十六條 申請法律援助的公民,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無須提供經濟困難證明,但應當提供相應證件或者證明材料:
(一)農村“五保”供養對象;
(二)正在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孤兒保障金或者生活困難救助金的;
(三)在社會福利機構由政府供養的;
(四)因遭遇自然災害、重大疾病等因素造成臨時性經濟困難的;
(五)有特殊困難的殘疾人、老年人;
(六)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請求支付勞動報酬或者工傷賠償的;
(七)主張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或者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產生民事權益的;
(八)國家、省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條 沒有委託辯護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請法律援助時無須提供經濟困難證明:
(一)有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於一級或者二級智力殘疾的;
(二)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委託辯護人的;
(三)人民檢察院抗訴的;
(四)案件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
第十八條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向社會公開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條件、程式以及諮詢服務電話、網站,方便公民申請法律援助。
第十九條 對公民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請,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受理:
(一)國家賠償義務機關、行政給付義務機關為市級機關或者案件由中級以上人民法院審理的,由市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二)國家賠償義務機關、行政給付義務機關為區級及區級以下機關或者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的,由所在區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三)其他法律援助事項,可以由給付義務人、被請求人住所地或者事項發生地的區法律援助機構受理,也可以由市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法律援助機構對受理法律援助的管轄有爭議的,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指定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通知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辯護的案件,以及人民法院通知為強制醫療案件的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提供代理的案件,由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第二十條 法律援助機構中負責審查和批准法律援助申請的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當事人也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其迴避:
(一)是所申請事項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
(二)與所申請事項有其他利害關係,可能影響公正辦理該申請的。
第二十一條 對申請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請,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決定受理的,由申請人與法律援助機構簽訂《法律援助協定書》,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決定不予受理的,應書面告知申請人理由。
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予受理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同級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認為申請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維持法律援助機構的決定,並書面告知申請人理由。
第二十二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對於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公民,應當告知其有權申請法律援助;對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請,應當在收到申請24小時內轉交有關法律援助機構;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通知辯護或者代理情形的,應當在發現該情形之日起3日內通知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
第二十三條 由人民法院為被告人通知辯護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10日前將通知辯護公函和起訴書副本或者判決書副本送交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人民法院不在其所在地審判的,可以將通知辯護公函和起訴書副本或者判決書副本送交審判地的法律援助機構。
第二十四條 對通知辯護或者代理的案件,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收到通知辯護公函、通知代理公函之日起3日內,確定承辦律師並函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
第二十五條 同一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均為受援人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不同的法律服務機構承辦。
第二十六條 受援人在接受法律援助過程中,有權了解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進展情況,要求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對其提供的個人信息保密;對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法律援助人員,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更換要求。
受援人應當如實陳述案件事實和相關情況,及時提供有關證明材料,配合法律援助人員調查案件事實;當經濟狀況發生變化時,應當及時告知法律援助人員或者法律援助機構。
第二十七條 法律援助人員在法律援助服務過程中,有權要求受援人提供與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材料及其他必要的配合與協助。法律援助事項完成後,法律援助人員應當及時將有關材料整理歸檔並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結案報告。
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及時向受援人通報法律援助事項的進展情況,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並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收取當事人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
(二)泄露法律援助事項所涉及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
(三)無正當理由拒絕、中止或者終止承辦的法律援助事項。
第二十八條 法律援助人員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時,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的,應當終止該項法律援助服務:
(一)受援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以欺騙、隱瞞事實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得法律援助的;
(二)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三)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四)受援人又自行委託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五)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
第二十九條 法律援助人員依法進行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提供便利。
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需要調閱、查詢、複製有關材料的,經出示法律援助機構的公函,有關單位應當免收相關費用。
第三十條 公民持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給予司法救助。
第三十一條 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質量監督管理制度,制定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標準,開展法律援助服務質量監督、檢查和評估,並定期將法律援助情況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司法行政部門和法律援助機構、律師協會等組織應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投訴處理制度,及時調查、核實、處理投訴事項,並向投訴人反饋調查處理結果。
第三十二條 法律援助人員無正當理由不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由司法行政部門或者律師協會等組織及時調查並依法作出處理。
第三十三條 法律援助機構不依法履行法律援助職責,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和基層法律服務所不支持其法律服務人員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由司法行政部門或者律師協會等組織及時調查並依法作出處理。
第三十四條 因法律援助人員故意致使受援人遭受損失的,有關機構和人員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五條 受援人以欺騙等方式獲得法律援助的,應當支付法律服務費用;法律援助機構應當終止法律援助。
第三十六條 司法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在法律援助的監督管理工作中,有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行為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本條例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1999年10月11日武漢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1999年11月27日湖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批准的《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同時廢止。

修改的說明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1999年12月25日公布施行以來,對建立健全我市法律援助機構,規範我市法律援助工作,促進我市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形勢的發展,《條例》有些內容已不適應,需要進行修改和調整。一是依據2003年國務院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在法律援助的性質、法律援助的事項範圍、法律援助的管轄、援助人和受援人的權利與義務、以及法律援助的程式等方面,《條例》需要作相應修訂;二是依據《國務院關於第三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條例》中規定的有關行政許可事項,應予取消;三是《條例》中有的規定比較原則,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從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實際出發,借鑑外地立法經驗,對《條例》進行完善。因而,為使《條例》更好地與國家上位法相銜接,在新形勢下進一步促進和規範我市法律援助工作,武漢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於2006年6月21日通過了《武漢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下面,就報請批准《決定》的有關問題說明如下:
一、關於法律援助性質的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法律援助的對象除有經濟困難的公民外,還包括法律規定的非因經濟困難而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刑事案件被告人,同時,法律援助應當提供無償法律服務。據此,對《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了修改和調整。一是《條例》修正稿第二條對法律援助作了重新界定,規定“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對經濟困難的公民和法律規定的其他人員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並從法規的可操作性出發,在第二條第二款對“法律援助人員”作了明確規定。二是擴大了受援人的範圍。《條例》修正稿規定的受援人的範圍,除“經濟困難的公民”外,增加了“法律規定的其他人員”,並將《條例》“有本市常住戶口或暫住證”這一地域限制性規定修改為“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於本市法律援助機構管轄範圍的”。三是鑒於法律援助的無償性,《條例》修正稿第二十一條對法律援助經費來源和管理的規定,依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作了修改。
二、關於公民申請法律援助事項範圍的規定。一是依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條例》修正稿第六條第六項增加了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即“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事項;依據《湖北省法律援助辦法》的規定,對第三項作了調整;依據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及國務院有關規範性檔案的相關規定,第四項保留了“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以及殘疾人追索侵權賠償的”事項。二是依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條例》修正稿第七條對公民在刑事訴訟中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情形作了單獨規定,《條例》修正稿第八條對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依法提供法律援助作了規定。
三、關於公民經濟困難標準和申請法律援助提供相關證明的規定。按照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湖北省法律援助辦法》中關於地方政府確定公民經濟困難標準的原則規定,從我市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出發,為保障對經濟確有困難的公民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務,《條例》修正稿第五條中規定,對公民經濟困難標準的認定,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市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同時,我市實際情況是,符合本《條例》規定且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公民,有些領取了民政部門頒發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還有一些我市城鎮人口、農業人口及外地來漢人口沒有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但這部分沒有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的公民依法可以申請法律援助。因而,《條例》修正稿第十條中規定,公民申請法律援助,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憑證或者申請人所在單位或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出具的申請人及其家庭經濟狀況證明”。
四、關於對法律援助管轄的規定。鑒於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第十四條對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屬地管轄已有規定,地方立法主要是解決法律援助的級別管轄問題。從我市市、區法律援助機構的現有資源以及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明確市、區法律援助機構受理法律援助的管轄職責和方便申請人的原則,修正稿第十一條第一、二項按照國家賠償義務機關、行政給付義務機關或者受案法院的不同,作了市、區兩級法律援助機構級別管轄的劃分;第三項對其他法律援助事項,主要是民事給付事項,規定既可向區法律援助機構申請,也可向市法律援助機構申請。
五、關於法律援助程式和法律援助人員與受援人權利義務的規定。《條例》規定的法律援助程式過於簡單,不利於對受援人合法權益的維護。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條例》修正稿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完善了法律援助的相關程式,進一步明確了法律援助人員與受援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
此外,依據上位法的有關規定,《條例》修正稿還對相關內容作了相應修改和調整。
以上說明,請連同《決定》一併審查。

修改情況的匯報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2014年7月29日,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聽取了市人民政府關於《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修正案(草案)〕的說明和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關於修正案(草案)審議意見的報告,對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審議。會上,共有8位常委會組成人員對《修訂後的〈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與原文對照稿》〔以下簡稱對照稿〕提出了15條意見和建議,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關於修正案(草案)審議意見的報告也提出了15條意見和建議,總計30條次意見和建議。
會後,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常委會法規工作室開展了修正案(草案)徵求意見相關工作。一是將修正案(草案)和對照稿送常委會立法顧問組和市律師協會徵求意見;二是將修正案(草案)和對照稿送市紀委、市檢察院徵求制度廉潔性方面的意見;三是在市人大網站和人大立法官方微博上公開徵求意見。目前,共收集到常委會立法顧問組成員和其他有關方面意見65條次。法規工作室對審議意見和有關方面意見進行了歸納、梳理,並會同市政府法制辦、市司法局對對照稿進行了認真修改。
2014年8月21日,常委會副主任張河潔和法制委員會部分組成人員、部分法律工作者和專家對對照稿進行了逐條研究。隨後,法規工作室會同市政府有關部門對對照稿進行了再次修改。2014年8月29日,市人大法制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聽取了法規工作室關於修正案(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對修正案(草案)進行了統一審議並作了進一步修改。2014年9月3日,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十一次主任會議聽取了法制委員會關於修正案(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決定將《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修訂草案修改稿)》〔以下簡稱草案(修改稿)〕提請本次會議審議。現將主要修改情況匯報如下:
一、關於條例修改的形式
有審議意見認為,此次提交常委會審議的議案,修改內容多達20多處,採取修正案的形式是否合適,需要斟酌。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技術規範中對法律法規修改的規範性要求,如果修改的內容不超過原法律法規內容的百分之五十,一般採取修正案的形式;反之,採取修訂的形式。鑒於此次提交審議的修正案(草案)在原條例的基礎上新增了8條,對原條例總共27條中的12個條文作了修改,並且審議意見也對16個條文提出了修改意見,涉及修改的條款較多,因此,在法規修改的形式上轉為修訂的形式。
二、關於法律援助人員的界定
有審議意見認為,為了體現法律援助的公益性,應當鼓勵、支持志願者參與法律援助工作。考慮到社會各界通過志願服務方式積極投身法律援助工作,有利於進一步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發展。同時,法律援助工作專業性較強,需要法律援助人員具有相應的法律專業知識,對參與援助的志願者由法律援助機構根據其法律專業水平進行指派或者安排為宜。據此,在原有法律援助人員界定的基礎上,增加“法律援助志願者”,並根據《湖北省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增加“司法鑑定人”。修改後的法律援助人員界定為:“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法律援助機構專職人員和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承擔法律援助事項的律師、公證員、司法鑑定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志願者。”〔草案(修改稿)第二條〕
三、關於明確法律援助工作的政府責任
有審議意見認為,對照稿沒有明確規定政府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責任,建議在對照稿第三條中予以明確。根據審議意見,新增一條作為草案(修改稿)第三條,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服務體系,加強法律援助隊伍建設,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經費。” 〔草案(修改稿)第三條〕
四、關於法律援助經費和法律援助基金的管理
有審議意見認為,要加大對法律援助經費和法律援助基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定期向社會公布使用情況,同時建議在法規中對這兩方面的資金予以區分。據了解,法律援助經費由財政撥款,專項用於法律援助工作,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市法律援助基金會是在民政部門登記、由司法行政部門主管的社團組織,接受單位和個人的捐贈,為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諮詢服務、專業培訓和國際交流等提供資金支持。為了予以區分,草案(修改稿)將法律援助經費和法律援助基金分作兩條表述,將法律援助經費的內容併入第三條,在第五條則專門對基金作相應規定,即“本市依法設立法律援助基金會。市法律援助基金會依法開展活動,接受單位和個人的捐贈,每年向社會公開基金使用情況,接受有關部門和社會的監督。法律援助基金應當用於法律援助事項。” 〔草案(修改稿)第三條、第五條〕
五、關於不予對申請人法律援助情形的規定
有審議意見認為,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並未規定不予法律援助的情形,對照稿第十一條關於不予法律援助情形的規定超出了地方立法許可權,對此應慎重研究。法規工作室與市政府法制辦、市司法局經認真研究後認為,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是一項普惠性的措施,地方立法不宜超出國家上位法對申請人不予法律援助情形作出規定。與此同時,在實踐中又存在一些申請法律援助的案件不符合人民法院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立案或者管轄範圍,法律援助機構無法進行法律援助但得不到申請人理解和配合的情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綜上考慮,刪去對照稿第十一條關於不予法律援助情形的規定,增加一條作為草案(修改稿)第十一條,對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於訴訟事項的,依照國家相關法律關於立案和管轄的規定予以適當限定,即“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於訴訟事項的,應當符合人民法院的立案條件,且屬於本市人民法院管轄;申訴案件應當在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立案後提出申請。”〔草案(修改稿)第十一條〕
六、關於嚴格法律援助申請人的認定條件
有審議意見認為,對照稿第十四條關於對申請人直接認定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規定要再斟酌,如何確保受援人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困難群體,需要科學界定。考慮到法律援助主要是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務,而對照稿第十四條第二、三、四項規定的這三類群體並不必然符合經濟困難的標準,在表述上不夠嚴謹。因此,根據審議意見,參考《湖北省法律援助條例》的相關規定,將其修改為“有特殊困難的殘疾人、7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作為草案(修改稿)第十六條第五項。〔草案(修改稿)第十六條〕
七、關於法律援助申請程式中的便民措施
有審議意見認為,對申請法律援助的程式在設計上要更便民,方便受援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請。根據審議意見,新增一條作為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條,規定“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向社會公開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條件、程式以及諮詢服務電話、網站,方便公民申請法律援助。”〔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條〕
八、關於修正案(草案)的制度廉潔性評估
按照市委關於開展制度廉潔性評估工作的要求,修改過程中對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制度廉潔性評估複審,認為起草部門和市政府法制辦對修正案(草案)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風險點進行了查找,並在有關條款中作出了相應的防範性規定,符合制度廉潔性的要求。
此外,根據審議意見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對對照稿部分文字表述作了修改,對條款順序作了相應調整。
以上匯報,請連同草案(修改稿)一併審議。

審議意見的報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修訂《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本屆市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項目之一,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對此十分重視。去年,委員會將條例的修訂工作列入議事日程,開展立法調研,著重對條例修訂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了論證,並督促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形成了立法項目建議書,匯集了相關參考資料。今年,修訂條例列入常委會立法計畫後,委員會按照2006年立法工作會議的要求,提前介入了條例的修訂工作,與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共同擬定了工作日程,並著重對修訂的內容進一步展開了調查研究。2006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武漢市法律援助條例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條例修正案(草案)〕。
2006年4月5日,委員會召開第20次全體會議,聽取了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關於條例修正案(草案)的說明,並進行了認真地審議。現將審議意見報告如下:
一、對條例進行修訂是必要的
經審議,委員會認為,條例自1999年12月25日公布實施後,在推進我市法律援助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一是促進了法律援助機構體系的健全。條例頒布時全市只有一個法律援助機構,現在,除14個市、區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外,相關群團組織也建立了服務於特定對象的法律援助機構,在全市形成了比較健全的法律援助機構體系。二是推動了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市、區政府為法律援助提供的財政支持逐年增加,為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三是有力地維護了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1999年以來,全市共承辦法律援助事務31546件,其中訴訟案件9156件,使8600多受援人不因個人經濟困難而失去國家法律的救助。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2003年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的頒布實施,我市條例中的某些規定或是與上位法規定出現衝突,或是不適應現實法律援助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一是國家規定法律援助是無償的法律服務,而我市條例規定可酌情減、免收費。二是國家規定法律援助由訴求對象所在地的援助機構受理,而我市條例規定只對持有本市戶籍或暫住證的人提供服務。三是條例規定的法律援助事項範圍需要適當擴大。四是條例中有些規定過於原則,不便操作。五是條例中規定的司法行政機關對社會法律諮詢機構的行政審批項目已被國家取消。因此,對條例進行相應修訂是十分必要的。
二、條例修正案(草案)比較成熟,可以提請常委會會議審議
經審議,委員會認為,條例修正案(草案)依照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規定並結合武漢市實際情況,從九個方面對條例進行了修訂,從總體上講是適當的、可行的。這九個方面歸納起來是:擴大了法律援助對象的範圍;增加了應當給予法律援助的事項及情形;明確了市、區法律援助機構的管轄分工;明確了法律援助不得收費;完善了法律援助程式;明確了受援人和施援人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對終止法律援助的情形做出了補充規定;明確了社會各方面支持法律援助工作的義務;刪去了應當取消的行政許可。委員會認為,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條例修正案(草案)比較成熟,建議提請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進行審議。
三、對條例修正案(草案)的修改意見
經審議,委員會認為,條例修正案(草案)部分內容需要作進一步的修改。
(一)關於援助終止的問題。主要涉及第15條、第16條。法律援助人員遇到第16條所列四種情形,都應當有權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終止法律服務的申請,而不能僅限於第15條規定的一種情形。法律援助機構除對法律援助人員的申請進行審查核實外,通過其它渠道(如自身發現、他人舉報等)得悉有存在四種情形可能的,都應當進行調查審核,而不能僅限於法律援助人員報告的單一渠道。
(二)關於法律援助資金來源及管理問題。主要涉及第19條。應明確指出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職責,所需經費主要靠政府財政的支持,在此基礎上也可以多方面籌集資金。法律援助資金應當明確管理主體。從現實情況看,法律援助機構只是司法行政部門的下設機構,沒有單獨的帳戶管理許可權,因此,法律援助資金可明確由司法行政部門管理。
(三)關於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的迴避問題。為了體現法律援助工作的公正透明,防止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有可能出現的徇私舞弊行為,應當增加這方面的規定。
(四)關於明確法律服務機構的職責問題。主要涉及第21條。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是不同的單位,對法律服務機構可能出現的不履行法定義務的問題,也應當依法處理。因此應當保留對法律服務機構的職責要求。
此外,還有一些文字方面的問題應當進一步斟酌。
以上意見,請予審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