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1983年9月,武漢大學成立了新聞系。
1984年,新聞系正式招收了第一屆新聞學專業本科生,次年獲新聞學碩士學位授予權並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5年,新聞系增設了廣播電視新聞專業。1993年,新聞系增設了廣告學專業。
1995年,新聞系更名為新聞學院。
1998年,新聞學院新聞學科獲準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同年獲得傳播學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9年4月,武漢大學學科調整,新聞學院和圖書情報學院合併,成立了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同年獲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次年開始招收新聞學博士生。
2000年8月,四校合併成立新的武漢大學,在2000年12月的院系調整中,學校將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印刷學科與原武漢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科合併,成立了新聞與傳播學院。
200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新聞與傳播學院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印刷工程學科和新聞傳播學科被分別列為國家“九五”、“十五”“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2002年9月,學院投入使用新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大樓。
2004年4月,學校決定將印刷、包裝二系從新聞與傳播學院整體剝離,獨立成立印刷包裝系。新聞與傳播學院名稱不變,下設新聞學、廣播電視、廣告學、網路傳播四個系,六個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12月,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獲準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06年月12月,“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實驗教學中心”通過教育部評審,成為全國第一家傳媒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決定開展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由湖北省委宣傳部與武漢大學共建。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根據2018年9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新聞學、廣播電視、廣告學、網路傳播四個系;6個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告設計方向。
師資力量 根據2018年9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專任教師54人,教授21人(含博導17人)、副教授19人、講師14人;90%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以及在國外或境外學習、訪問、交流、講學經歷;有1位國家級教學名師、1位入選國家第一批“萬人計畫”、4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位珞珈傑出學者、1位楚天學者特聘教授、2位珞珈學者特聘教授、3位珞珈青年學者,學院還聘請了50多位海內外知名的新聞傳播學者和業界人士擔任學院的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強月新、周翔等
國家級教學名師: 羅以澄
珞珈學者特聘教授: 單波、強月新
楚天學者特聘教授: 周翔
珞珈傑出學者: 石義彬等
教學建設 根據2018年9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教育部、財政部支持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門國家精品課程,2個湖北省品牌專業,1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實驗教學中心
教育部、財政部支持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多媒體時代記者型主持人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 新聞學
湖北省品牌專業: 新聞學、廣告學
國家精品課程: 新聞寫作學等
學科建設 根據2018年9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湖北省級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根據2012年第三輪國家學科評估結果,學校學科綜合實力全國排名第三(得分第三)、位次第四。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新聞傳播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新聞傳播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新聞學、傳播學、跨文化傳播學、廣告與媒介經濟、數字媒介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新聞學、傳播學、數字媒介、廣播電視藝術理論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新聞與傳播
湖北省級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新聞傳播學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根據2018年9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根據2018年9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1個“十五”“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新聞傳播與中國社會文化發展,1個“十一五”“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社會轉型與中國大眾媒介改革。學院逐步形成了新聞學原理研究、新聞傳播實務與文化研究、台港澳新聞研究、中西新聞比較研究、新聞傳播思想發展研究、廣告理論與實踐研究等富有特色的研究領域。學院每年承擔國家、教育部和省級重點項目、國際資助重大科研項目、企業委託課題25項,年均科研經費205萬元;平均每年發表學術論文175篇,出版論著(教材)近10部,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每年10篇,先後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0餘項。
學術資源 根據2018年9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資料室以收藏新聞與傳播學科文獻資料為主,輔以與之相關的交叉學科文獻資料,藏有中外文書刊5萬餘冊,從1983年起收藏教育部文科專款購買的新聞傳播類外文原版圖書2000多種;訂購的中文報刊有240多種,外文報刊29種;收藏本院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1000多種;與校圖書館共享500多個網路和光碟資料庫。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資料室 根據2018年9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2個CSSCI收錄源刊:《
新聞與傳播評論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年度報告》。
《新聞與傳播評論》為中文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人文社會科學中文核心期刊。
文化傳統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徽圖式為圓形。上部由學校老圖書館屋檐造形組成,代表著學院對武大精神的繼承與發揚。院徽中心部分由編鐘造型和英文縮寫SJC組成。其中,編鐘造型與院徽上部共同組成一個整體,代表著楚地禮樂、聲名遠播;同時也代表著新聞與傳播的學科特色。“SJC”為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英文縮寫(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造型靈感來源於楚地青銅器銘文裝飾,並結合現代字型加以演繹。中間下書阿拉伯數字1983,代表著學院開拓創新的精神、優良的辦學傳統和領先的學科地位。院徽下部以筆尖和書本的抽象圖形為靈感,代表著紮實的專業能力和不懈的求知精神,也是對學院“有思想的新聞人,負責任的傳媒人”辦學理念的詮釋。院徽環飾以毛體“武漢大學”四字,縱橫豪雄,突出明顯。中英文全稱體現了學院積極創新、充滿活力、面向國際的個性和氣魄。院徽設計整體風格簡約,大氣穩重,集中體現了學院雄厚的辦學實力和豐碩的教學科研成果。與校徽相呼應,相得益彰。
院徽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黨委書記
吳愛軍
院長
強月新
院黨委副書記
張琦、楚靜
副院長
程明、姚曦、洪傑文、洪毅生
資料來源:
歷任領導 歷任黨務負責人(1983—2011) 機構名稱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新聞學系黨支部
書記
吳高福
1983.08-1984.09
新聞學系黨總支
書記
吳高福
1984.09-1989.12
書記
劉俊昌
1989.12-1995.01
新聞學院黨委
書記
劉俊昌
1995.01-1999.04
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黨委
書記
劉俊昌
1999.04-2000.8
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
書記
許漢生
2000.12-2009.12
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
書記
吳愛軍
2011.01-
資料來源:
歷任行政負責人(1983—2011) 機構名稱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新聞系
系主任
吳肇榮
1983.08—1990.05
樊凡
1990.05—1993.08
吳高福
1993.08—1995.01
新聞學院
院長
吳高福
1995.05—1998.09
張昆
1998.09—1999.04
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
院長
馬費成
1999.04--2000.08
新聞與傳播學院
院長
羅以澄
2000.12—2009.12
新聞與傳播學院
院長
石義彬
2009.12—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