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關於武弁的記載
據《舊唐書 . 輿服志》記載:“武弁,平巾幘, 侍中、中書令則加貂蟬,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皆武官及門下、中書、殿中、內侍省、天策上將府、諸衛領軍武候監門、領左右太子諸坊諸率及鎮戍流內九品已上服之。其親王府佐九品以上,亦準此。”
唐朝時期武弁的使用人群
從上面的一大段記載我們就可以看出,武弁的使用人群主要是武官,門下省、中書省、殿中省的文官,內侍省的侍臣,和太子府、各位親王府、各藩鎮的外職事官等,當然,必須都是流內九品官。
章懷太子墓《客使圖》武弁的使用人群:
唐朝時期武弁的樣式
漢代的武弁,用很細的紗製作的籠冠,冠兩側系纓,籠冠裡面是平巾幘。隋、唐兩代都承漢制,武弁的樣式都與漢代大致相同,只是籠冠的外形有了一些變化。
籠冠的淵源和演變隋代的武弁,籠冠的外形,上下兩邊基本相同,左右兩邊有點弧形的外擴。
唐代的武弁,籠冠的外形,上邊略短,下邊略長,整體形狀呈等腰梯形。
另外,唐制中還規定,若是侍中(門下省長官)、中書令(中書省長官),則在武弁上加“貂蟬”,就是以黃金製作成蟬形的金璫附於冠額正中,寓意清高、超拔之意,並且在冠上插貂尾,侍左者插左邊,侍右者插右邊。
武弁相關的詩文
1. 《贈別太常李博士兼寄兩省舊遊》
贈別太常李博士兼寄兩省舊遊
西安石刻《凌煙閣功臣圖》王珪線描圖——韓翃(唐)
兩年戴武弁,趨侍明光殿。
一朝簪惠文,客事信陵君。
簡異當朝執,香非寓直熏。
差肩何記室,攜手李將軍。
玉鐙初回酸棗館,金鈿正舞石榴裙。
忽驚萬事隨流水,不見雙旌逐塞雲。
感舊撫心多寂寂,與君相遇頭初白。
暫夸五首軍中詩,還憶萬年枝下客。
昨日留歡今送歸,空披秋水映斜暉。
閒吟佳句對孤鶴,惆悵寒霜落葉稀。
2. 《同諸公送李雲南伐蠻》
同諸公送李雲南伐蠻
傳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武弁——儲光羲(唐)
昆明濱滇池,蠢爾敢逆常。天星耀鈇鑕,吊彼西南方。
冢宰統元戎,太守齒軍行。囊括千萬里,矢謨在廟堂。
耀耀金虎符,一息到炎荒。蒐兵自交趾,茇捨出瀘陽。
群山高嶄岩,凌越如鳥翔。封豕驟跧伏,巨象遙披攘。
回溪深天淵,揭厲逾舟梁。玄武掃孤蜮,蛟龍除方良。
雷霆隨神兵,硼磕動穹蒼。斬伐若草木,系縲同犬羊。
餘醜隱弭河,啁啾亂行藏。君子惡薄險,王師恥重傷。
廣車設罝梁,太白收光芒。邊吏靜縣道,新書行紀綱。
劍關掉鞅歸,武弁朝建章。龍樓加命服,獬豸擁秋霜。
邦人頌靈旗,側聽何洋洋。京觀在七德,休哉我神皇。
【釋義】
(1).武冠。《後漢書·崔駰傳》:“ 鈞(崔鈞)時為虎賁中郎將,服武弁,戴鶡尾。” 唐 韓翃 《贈別太常李博士兼寄兩省舊遊》詩:“兩年戴武弁,趨侍明光殿。” 清
趙翼 《紀夢》詩:“閱罷邸抄正午倦,忽夢遷官戴武弁。”
(2).武官。 唐 儲光羲 《同諸公送李雲南伐蠻》詩:“劍關掉鞅歸,武弁朝建章。”明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
袁可立)公嘗查盤海上
兵餉,一武弁遺公三倭刀。不納,然心識其為琉球物也。”《明史·熹宗紀》:“國家
文武並用,頃承平日久,視武弁不啻奴隸,致令豪傑解體。”《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九回:“你文官一途雖然做不得,但是武弁一路還不妨事。” 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八:“他也謙遜著,說他只是一介武弁,只曉得服從上官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