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屯中學

武屯中學

武屯中學創建於1958年,是一所融普教職教於一體的全日制高級中學。學校占地42667平方米,建築面積19986平方米,現有教學班37個"、學生2300餘名、教職工151人。學校教育設施完備,育人環境幽雅,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手段先進,教學管理規範。

學校先後獲得“陝西省綠色校園”、 “西安市文明校園”、 “西安市標準化高中”、 “西安市中學德育先進集體”、 “西安市‘五四’紅旗團委標兵”、 “西安市中國小健康教育示範學校”、 “閻良區教育目標管理優秀單位”、 “閻良區教育教學優勝學校”、 “閻良區花園式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被譽為“渭北地區教育百花園中一朵耀眼的奇葩”。

回望五十年,一代又一代武中人躬耕不輟,弦歌不絕,努力實踐著百年樹人的崇高理想;展望明天,武中人將以 “敢立潮頭壯歌行,風雲際會寫華章”的豪邁氣魄譜寫更加輝煌壯麗的教育詩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屯中學
  • 所屬地區:武屯
  • 類別:中學
  • 主要獎項:西安市文明校園
學校現狀,學校榮譽,發展概括,

學校現狀

在學校各項工作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懷支持下,學校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常規管理,向管理要質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手抓基本建設,改善辦學條件,促進學校發展。
經過五十年的磨礪奮鬥,艱苦創業,現已發展成布局合理,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師資雄厚,管理一流,教育教學質量上乘的一所全日制綜合性高級中學。

學校榮譽

在大躍進形勢下誕生的武屯中學,執行“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辦學指導思想是“凡事認真,嚴對一切”,全校師生熱情高,幹勁大,除完成正常學業外,還要參加建校勞動、支農勞動、學農基地勞動、大煉鋼鐵勞動…艱苦的勞動培育了學校積極向上的校風,錘鍊了師生吃苦耐勞的精神.1960年秋季在石川河炮張段開荒 150餘畝和學校學農基地的收穫所得,為學校師生渡過“三年困難時期”提供了相應的物質基礎.
武屯中學
1959年11月學校被評為陝西省勤工儉學先進單位,1960年3月學校被評為全國勤工儉學先進單位,高維秦被評為省級先進教育工作者.1960年9月高維秦作為陝西省先進代表到北京出席了文教系統群英會.
截止1961年7月,當時20名教職工中只有2名有大專學歷(高維秦、楊慶智),5名新分配的中師畢業生,其餘都是從國小抽調上來的教師,教師結構極不合理,專業知識有限,能取得以上成績確實難能可貴.
1962年國家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糾正冒進之風,明確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加之六二級升學只有5名同學(張學智、楊樹敏、雷德興、李振斌、段案信)被高中錄取,1962年下半年,高維秦校長提出“打好質量翻身仗”的口號,對學校工作和教師配置做好適當調整.1962年秋季開學,學校22名教師中,大專以上學歷已有10人,有中師學歷的教師經過幾年磨礪,業務水平已大大提高,全校上下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局面,紮實細緻的教風和勤學苦練的學風逐漸形成,1963年4月高維秦校長調離,新任校長韓耀輝更加重視賢能,管理更加細緻嚴格,六三級有1 8名同學被高一級學校錄取,相對六二級升學人數有了長足的進步.1963年秋季開學,韓耀輝校長因勢利導,提出六四、六五兩級兩年再翻兩番的宏偉目標.全校師生積極回響,形成領導嚴加管理,精心指導,教師愛崗敬業,認真教研,學生積極向上,刻苦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六四、六五兩級不負重望,六四級升入高一級學校44人,六五級升入高一級學校79人,特別是六五級錄取比率高達81%,比省重點華清中學還高出2個百分點,躍居全縣第一.學校體育運動也有聲有色,1965年春,臨潼縣舉辦首屆中國小田徑運動會,武屯中學第一次組隊參加,便威振賽場.獲國中組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六五級學生王守義,六七級學生陳翠俠代表臨潼縣參加渭南地區中學生田徑運動會,陳翠俠還代表渭南地區參加了陝西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學校湧現出一批教風正、能力強的骨幹教師,湯光智、張明鈞、王應勛、楊智銳、聶隨心等就是當時骨幹教師的典型代表.武屯中學進入了鼎盛的發展時期。

發展概括

全面復甦 再創輝煌
1976年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宣告“十年浩劫”就此結束。1977年國家重新恢復高考制度,教育界百廢待興,武屯中學很快就恢復了昔日的活力,乾群一條心,師生一股勁。這一時期,武屯中學三屆領導集體始終以教育教學為中心,抓住質量不放鬆,他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嚴格管理,廣開言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嚴謹治學,勇為人先。特別是從1980年秋季開始,一批老三屆學生畢業分配充實教師隊伍,隨後幾年師範院校畢業生也相繼分來,教師隊伍的年齡、知識結構相對趨於合理。在學生管理方面,武屯中學區別於外校的獨特之處是張奉傑主持學校工作期間,引入了軍事化管理模式,強化了學生的紀律觀念,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使學生受到很好的養成教育。這為恢復高考制度後,武屯中學能迅速進入良性循環打下堅實基礎。
恢復高考制度到1987年行政區劃調整這一時期,是武屯中學發展史上第二個鼎盛期,學校各項工作都位居臨潼縣教育系統先進行列,成為渭北乃至周邊區縣學子嚮往的求學之所。
武屯中學
走出低谷 再創雄風
1987年7月,臨潼區和閻良區的區域調整,將原臨潼縣管轄的“六鄉兩校”(關山、康橋、新興、武屯、北屯、振興六鄉,關山中學、武屯中學兩校)劃歸閻良區管轄,大批優秀教師調回臨潼,加之閻良區行政管理機構擴大,又有部分教師調入黨政機關。1987~1989年3年武屯中學就有四十多名骨幹教師流失,造成學校優秀教師嚴重短缺,教師結構極不合理。
改革開放後,由於“十年浩劫”,國家百廢待興,各行各業急需大批年輕有為的專業技術人才,從初級中學選拔德才兼備的畢業生進入中等專業學校,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但畢竟對高中的生源質量有較大地衝擊。特別是農村高中。儘管從九十年代後,嚴格限定只許國中應屆畢業生參加中專入學考試,但對農民子女來說,考入國中專,畢竟是一條“短、平、快”的就業途徑。國中復讀愈演愈烈,儘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想法設法限制,但改檔案,冒名頂替等現象屢禁不止,即使考入高中的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又回流到國中復讀。
武屯中學曾經歷兩次“區劃”,第一次是1983年,臨潼縣由渭南地區劃歸西安市,第二次是1987年“六鄉兩校” 由臨潼縣劃歸閻良區。教育投資本來偏低,又由於“區劃”,上級資金投入更為偏少,學校設備陳舊過時,房屋年久失修,師生宿舍破損不堪,嚴重製約了學校健康發展。
骨幹教師短缺,生源質量下降,教學設施陳舊,三重困難,同時壓著學校,使得學校1987年區劃後舉步維艱,積重難返,教育教學質量滑入低谷。
1987年夏季,艾琦任校長。1990年秋季任增國又接任校長,面對學校困難,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諸多難事,一點一滴克服,帶領全校師生開始了漫長艱難的爬坡歷程。
學校從凝聚人心抓起,尊重教師勞動,處處事事強調“細、實、嚴”,堅持以人為本,尊重教師的勞動。抓好常規管理,老教師言傳身教,培養青年教師,細緻入微地做好學生思想工作,關愛學生成長,激勵學生奮發圖強。細化教學常規管理,學校各項工作逐步納入正軌。學校教師結構逐漸趨於合理,形成以劉秉元、林從孚、徐興甲、張宏、張溫臣、董恆渭、吳繼龍、雷亞團、趙平順、李彩虹、代曉婷等為核心的老中青骨幹教師隊伍。在學校發展最困難時期,九二級學生朱小芹被北師大錄取,增強了師生走出低谷的信心和勇氣。
經過幾年全校師生含辛茹苦地努力和各級領導鼎力支持,武屯中學社會聲譽不斷提高,1995年始招體育班, 1996始增設職業班,辦學規划進一步擴大,學校步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