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

《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此詩寫作者對好友宇文判官出使西域順利返回晉昌而感到高興,同時抒發了自己雖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卻仍滯留邊疆難以還家的傷感與無奈,充分展示了邊塞詩人的柔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
  • 作品別名:武城春寒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岑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
岸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
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
白髮悲明鏡,青春換敝裘
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武威:一作“武城”。武威即涼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肅武威。晉昌:即瓜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晉昌郡,治所在今甘肅安西東南。
⑵岸雨:一作“片雨”。
⑶邊防駐軍的瞭望樓。
⑷塞:邊塞。客淚:離鄉遊子的眼淚。
⑸敝裘(bìqiú):破舊的皮衣。敝:破損;裘:用毛皮製成的禦寒衣服。
⑹瓜州:即晉昌(今甘肅敦煌)。

白話譯文

片雲吹過城頭,黃鶯飛上了戍樓。塞花飄灑客子的淚水,邊柳牽掛行人的鄉愁。長了白髮對著明鏡悲嘆,可惜青春只換來了破裘。此次您又承當了遠行萬里的使命,聽說現在已經到了瓜州。

創作背景

宇文判官與岑參同為高仙芝的僚屬,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改授河西節度使,他們一起回到姑臧,不久宇文判官又出使安西。出於對這位朋友的信任和懷念,岑參在姑臧聽說他已回到晉昌時,即作此詩向老朋友傾訴自己的心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岑參一首很特別的詩,和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有些相似,但所蘊含的情感要豐富和複雜得多。李詩只是表達了對朋友的關切之情,而岑參既有對朋友的關心之情,更多的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春暮點出了時節,武威和晉昌交代了地點。武威是詩人自己的所在地,晉昌是詩人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返回到達之地。“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則指出是聽說朋友出使西域返回。
首聯“岸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寫邊塞登樓所見之景:岸雨飄過城頭之後帶來的漫天大雨,從這雨就告訴讀者這邊塞環境之苦之惡劣,而一隻美麗的黃鸝鳥飛上了戍樓躲雨。這隻黃鸝成了這環境惡劣的邊塞城樓的一抹亮色,似乎也傳達的詩人內心的某種溫情。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而在首聯,詩人的情感含而未發,並未明言,似有一絲蒼涼,更有一縷溫情蘊含其中,彰顯含蓄之美。
頷聯“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尤其巧妙,融情於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一個“飄”字把遊子思鄉之淚隨塞外飛花漫天飄舞的情景描述出來,形象地突出了客淚之多,鄉愁之濃。而“掛”則化無形的情感為有形的形象,把鄉愁與楊柳聯繫在一起,詩人很巧妙楊柳意象中留別的內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詩詞中柳就有留戀之意。“邊柳掛鄉愁”把遊子的那種濃濃的鄉愁具體化、形象化了,好像這鄉愁變成了實體物質,掛滿了邊塞的楊柳樹。這沉甸甸的鄉愁,這思鄉的痛苦,就很生動地表達出來了,就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把無形的情感——愁緒,形象化具體化,是詩人的匠心所在。
頸聯“白髮悲明鏡,青春換敝裘”直抒胸臆,抒發的是年華已去而功業未成的感慨。“白髮悲明鏡”與李白在《將進酒》中“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的情感是一致的,抒發的都是年華已去的感傷。而“青春換敝裘”則補充說明了為什麼要悲白髮。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難免,而詩人對年華的失去如此悲傷,是因為大好青春年華居然沒有建功立業,居然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裘”是名貴的皮大衣,是達官貴人才穿得起的,在這裡暗指功業。因為封建時代的讀書人講究的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而盛唐時代的詩人更加是以天下為己任,幾乎個個都覺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夠輔助皇帝成就一個盛世。岑參毫無疑問也會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但一個“敝裘”就明白的說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尾聯“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抒發了兩種情感,一是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順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興;但同時又為自己仍然滯留在邊塞(武威)而歸期無著落而感到傷感與無奈。高興又傷感的情緒交織在一起,豐富而複雜的情感從字裡行間若隱若現的透露出來。詩歌的結尾含蓄而有意味深長,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無情未必真豪傑”,邊塞詩人不僅僅書寫那些雄心壯志,那些塞外奇景,那些男兒豪情,還書寫心中的那一縷柔情。

名家點評

瀛奎律髓》:
三、四與“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同調。
周敬曰:嘉州大好起語,如“片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灞上柳枝黃,壚頭酒正香”等,正是奇峰疊繡,手筆唐人所少。“飄”、“掛”不特二詩眼,且用字巧而幻。
《唐風定》:
起語之工,無出其上。中唐夸“暮蟬”之句,謂工於發端,陋矣。
唐詩評選》:
溫雅,是嘉州第一首五言律,直到尾聯方知其結構之妙。
《唐詩矩》:
尾聯點題格。“聞已到瓜州”下更不添一語,不但見己留滯之悲,便羨字文還鄉之樂亦未說出,是之謂深,是之謂遠。
《唐詩成法》:
前四句雖總寫武威暮春,而一、二單寫景,三、四合寫情景,五、六又單寫情,結方寫判官使還。用“萬里”字,“已”字,言外見意,法密格高。
紀昀:起四句洒然而來,語極新脆。結句只一對照便住,筆墨高絕。許印芳:五律調法,不過數種,一首之中宜前後參錯用之,不可兩聯犯復。若此詩與彼詩犯復,尚不為病。所忌者,調復而詞意亦復,未免自套之病。此二聯正犯此病,虛谷指出可謂眼明心細,後人當以為戒。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於官僚家庭,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742~756)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後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詩題材廣泛。與高適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岑參像岑參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