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

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

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坐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 城址呈長方形。 南北長86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城的東、西、北三面,崇溪環繞,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城牆沿山勢夯土建築,殘高4-8米,東西城垣共保留3處豁口通道, 為當年的城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
  • 總面積:48萬平方米
  • 南北長:860米
  • 東西寬:550米
基本信息,遺址介紹,悠久的歷史,

基本信息

城村,坐落於武夷山閩越王城遺址北側,傍閩越王城而建,也因王城而得名。村口門樓上的“古粵”磚雕,字型古樸蒼勁,顯示著城村與城址的深厚淵源。有位文史專家曾評價說:武夷山能於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城村以及閩越王城遺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遺址介紹

城外有護城壕。經發掘,城內分布著殿宇、樓闕、營房住宅、冶鐵、制陶和墓葬等遺址多處。中央高台上的宮殿遺址一組包括大門、庭院、主殿、側殿、廂房、迴廊、天井、水井和排水管道等。建築物坐北朝南,左右對稱,布局嚴謹,與當時平原地區的城市布局截然不同,是江南獨樹一幟的“乾欄式建築”。古城排水系統,利用自然山坡、溝谷建成,實行雨水、污水分流,規劃十分合理自然,令人稱奇。從出土的4萬餘件具有強烈漢代風格的文物來看,說明兩千多年前福建就已具有較高的冶煉鑄造和制陶等工藝水平。
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不僅是福建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也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古城遺址之一。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全國唯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漢代王城遺址。2006年被列入國家100處重要大遺址名單。
遺址面積約14.3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區閩越王城宮城遺址,城周邊官署遺址、作坊遺址、窯址、墓葬區等。
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
這座2200多年前的西漢諸侯王城,發掘出了發達的地下排水系統。這些陶製的下水管道,長形的最長近1米,直徑30多厘米,在房屋建造之初就埋在下面,尤其是直接燒好的兩頭帶子母扣的彎管,成70度角,更是解決了拐彎的問題。在城牆上,還留有排水口,城市裡的“污水”可直排城池外。除了排水管,地面上還留著當年的花紋鋪地磚、陶製水井,還有體現居住者身份的“萬歲”瓦當以及兩米多長的花紋空心磚,玉器、鐵制生產工具、銅製兵器、陶製生活用具等各類珍貴文物。
現在王城所在地的城村,也入選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悠久的歷史

城村有農戶500餘戶,2500多人,大多以種水稻、做茶葉等傳統農業為主。據考證,目前村內的居民原種族都不是越族人或越人的後裔。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平定閩越時,閩越王城毀於戰火,居民被強令遷徙往江淮之間,城村這塊古老的土地也因此荒蕪了數百年。城村古村的歷史大致為始建於隋唐,興起於宋元,繁榮於明清,敗落於民國之際。當村落的開基始祖來到這塊土地落籍卜居時,顯然對城址的時代和族屬有所了解,於是以古城居民的族稱作為村名,昭示後代村莊是建在古粵(越)人營建城邑的土地上,是為“古粵城村”,世代相傳,直至今日。
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
現居村內的村民以林、李、趙三姓為主,從他們分別保存完整的清代宗譜--《長林世譜》、《李氏重修家譜》、《趙氏宗譜》中得知,三姓都是中原望族。林氏號稱“九牧林”,為商代名臣比干之後;李氏系唐高祖李淵的後裔;趙氏則是大宋太宗長子楚元佐的子孫。他們的祖先原居中原地區,因避戰亂,先後由東晉、唐末、宋末輾轉入閩,落腳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