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蚓目 (Tubificida ) 顫蚓科 (Tubificidae ) 顫蚓亞科 (Tubificinae Eisen, 1885 ) 顫蚓屬 (Tubifex Lamarck, 1816 ) 正顫蚓 (Tubifex tubifex (Müller,1774) ,世界性廣布種;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貴州、陝西、新疆、長江。淡水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正顫蚓
- 拉丁學名:Tubifex tubifex
- 界:動物界
- 目:顫蚓目
- 科:顫蚓科
- 屬:顫蚓屬
- 分布區域: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貴州、陝西、新疆、長江
主要鑑別特徵,生活習性,營養方式,繁殖規律,開發利用,
主要鑑別特徵
體長20-30mm,體寬1mm。60-80節。口前葉鈍圓錐形。心臟在Ⅷ節。背、腹剛毛均始於Ⅱ節,前端背面每束有髮狀剛毛和針狀剛毛3-5條(普通3-4條), 髮狀剛毛長400-650µm,邊緣有細鋸齒,兩相鄰鋸齒間隔3-4µm,針狀剛毛約長95-135µm,乾較直,毛節在遠端,兩叉相等(長約7.4µm),且分開成50-60角,叉間又有2-5個櫛齒;向後,則髮狀剛毛減少,由1-2條至全部消失,針狀剛毛也相應減少(但不消失);近叉變得比遠叉粗,櫛齒少或無。腹剛毛鉤狀,略彎曲,前端3-5(普通3-4)條一束,長120-150µm,遠叉通常略細長,也有兩叉基本等長的(遠叉/近叉=7.5-10/7-7.5µm);身體後部的腹剛毛1-2條一束,長105-110µm,叉鉸短,通常相等。環帶在Ⅺ-Ⅻ節。受精囊在Ⅹ節,囊腔呈雪梨形乃至袋形,具精莢,囊管細,較長,壁薄,連受精囊孔處略膨大。輸精管長,精管膨部呈棒狀,通常作人胃狀彎曲,腔壁在連前列腺處及連陰莖的一段特別增厚。前列腺大,由多葉集合成一團,和精管膨部靠近輸精管的一端相連線。交配腔小,內藏乳頭狀陰莖。♂孔在Ⅺ節腹剛毛束的位置。無交配毛。
生活習性
生活在城市的明溝暗渠、城鎮近郊的排污溝、禽畜飼養場或屠宰場的廢水池內,棲息於底泥中,用自身分泌的黏液和周圍的泥土作成軟管,棲息於軟管內。平時多藏身於軟管內,並不斷擺動露出管外的尾部,以便呼吸;溶氧不足時,爬到泥層上面,常聚集成團在一起蠕動。適宜生長水溫15~20℃。
營養方式
雜食性,攝食有機質,尤其攝食帶有酸甜味的有機質。
繁殖規律
20日齡達性成熟,雄雌同體,異體受精,周年繁殖,1次產卵袋(又稱卵繭)幾個至幾十個,一生可產卵(卵細胞)100萬~400萬粒。每個個體具雄雌兩副生殖器官,位於體前端,雄性生殖器官包括精巢、精巢囊和輸精管,輸精管外端通雄孔;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卵巢囊、輸卵管和受精囊。交配時,兩個個體頭部相對,前端的腹面相靠合,由雄孔排出精液到對方受精囊內儲存;卵子成熟後,環帶分泌出黏狀物形成帶狀卵袋,卵子產於其中;產卵後,卵袋向前移動到受精囊孔處,精液排入卵袋內並與其中的卵子結合;精卵結合後,卵袋脫落於水底,受精卵在卵袋內發育成幼蚓。
開發利用
魚類、蝦類、蟹類和龜鱉類等幼體的餌料。養殖對象,養殖技術要點:一是池塘,池塘長10~30米(可按此長度建成環道形)、寬1.0~1.2米、深0.20~0.25米;池底硬質(可壓上三合土),有0.5%~1.0%的坡度,在較高一頭設進水口、較低一頭設排水口。二是培養基,首先,在池底鋪上1層甘蔗渣(或其他富含糖分的纖維物),用量為2~3千克/米2;其次,在甘蔗渣層上鋪上1層污泥,使培養基厚度達到10~12厘米;再次,加水淹沒基面,並浸泡2~3天;接著,在基面上加入豬、牛、雞糞等基肥,施肥量為10千克/米2;然後,在基面上鋪上1層厚約3~5厘米的污泥;最後,在污泥層上撒上麩皮、米糠、玉米粉等混合飼料,用量為150~250克/米2,同時注水,使基面上水深達2~5厘米。三是接種,把蚓種均勻地撒在基面上,接種密度為500~750克/米2。四是管理,保持基面水深2~5厘米,水體微流動,每秒鐘每667米2水面的流動水量為0.005~0.010米3(看得清楚些);定期投放糞肥(需經發酵)或麩皮、米糠等飼料,投放量按飼料係數折算,糞肥的飼料係數為10~15,麩皮為2.5~3.0,米糠為4.5~5.5;定期擂池,把培養基全面擂動1次,然後再整平。五是採收,採收的前一天晚上停止流水,次日一早顫蚓就爬出基面,並成團地聚集在一起,這時可用小抄網直接撈取。採用上述養殖方法,在正常情況下,接種30天后,每平方米麵積的日產量為500克左右。對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具極強的富集作用,可作水質污染程度的指標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