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音書院

正音書院

所謂“正音”就是矯正語音。清初閩方言區的福建郡縣和粵方言區的廣東地區都設有正音書院。規定二省鄉試舉子須用官話詞語,不許用方言詞語。學政面試考生,聽不懂,不會說官話的童子不能考秀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音書院
  • 朝代:清朝雍正
  • 類別:語音訓練班
  • 地點:福建、廣東
正音書院
雍正年間在福建廣東兩省設立的北京語音訓練班,由當地駐防的旗人任教。這種訓練班的設定,是由於雍正六年(1728)下了一個諭旨,說:“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奏履歷之時,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認為這些官員“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讀訓諭,審斷詞訟,皆歷歷清楚,使小民共曉乎?官民上下語言不通,必使胥吏從中代為傳遞,於是添設假借,百病叢生,而事理之貽誤多矣。”因此諭令“福建、廣東兩省督撫,轉飭所屬府州縣有司及教官,遍為傳示,多方訓導,務使語言明白,使人通曉,不得仍前習為鄉音。”於是兩省所屬府州縣都設立“正音書院”,招秀才舉人學習京音(北京語音)。這種訓練班到清代中葉逐漸停辦。辦的時間最長的是福建省的邵武縣。直到現在,從邵武到浙西江山一帶還通行一種官話,就是當時辦“正音書院”的結果。廣東省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出版莎彝等著的《正音咀華》,梁作輯的序中說:“恭讀上諭,諄諄以閩廣為念,務期諧聲會意,嫻習語言。”可見那時廣東還在奉行這個諭旨。舉辦“正音書院”是封建時代統一官方語言的一項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