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正覺寺黃河決口遺址紀念碑
- 地理位置: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境內
地圖信息,
碑文
清朝鹹豐五年(1855),黃河在河南蘭陽銅瓦廂(今屬河南蘭考)決口,主流東行穿大運河,至山東壽張張秋鎮(今屬山東陽穀),奪大清河道,流向東北,由利津縣鐵門關東北入海。此後近百年間,黃河尾閭水患頻仍,蒲台、利津兩縣十年九決,被災尤甚。
1937年8月31日,黃河南岸蒲台縣正覺寺村(東營區龍居鎮境內)決口。蒲台、廣饒、利津、博興、壽光五縣大片土地盡成澤國。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數百村莊被淹,受災人口50餘萬、農田400萬畝。陳家荒、南北賈劉、官莊、崔家寺、劉王莊、魏家莊、常家、李家、河裡、楊家、朱家、南薛等28村被洪水吞沒,數萬畝良田悉數沙化,難以復墾。被災村民流離失所,遠走他鄉,僅今東營區境內200餘個被災村莊,就有5萬餘人口遷至小清河以南廣饒縣境內居住。
次年春,正覺寺決口尚未堵復,麥黃水又至,更多村民生活無著,離鄉背井。7月,河南鄭州花園口被掘,黃河重歸徐淮流路,故道下游乾涸,蒲台縣政府方組織堵復正覺寺口門。1947年3月,國民黨政府實施黃河歸故,意在水淹渤海解放區。幸賴此時黃河尾閭已全部回到人民手中,我黨政軍民日夜奮戰,築堤守壩,正覺寺提防安然無恙。自此以後,沿黃區域固若金湯。正覺寺決口既屬天災,更為人禍。於此當年正覺寺黃河決口處勒石樹碑,旨在警醒世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黃河防汛,不容懈怠,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重於泰山。只有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於未然;只有萬眾一心,才能眾志成城。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