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街社區(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下轄社區)

正街社區(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下轄社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正街社區於2001年成立,位於五峰鎮城區中部,轄區面積1.5平方公里,東起曦和樓,南至光榮院,西抵原二招、縣實驗初級中學,北至電信橋路段一線,與長坪社區、北門社區、石樑司村、香東村接壤,居民沿天池河兩岸散居其中,河道上建有橋樑5座,其中有歷史性橋樑安華橋,擁有歷史性建築乾隆二十九年修建書院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羲和樓、長樂縣城垣遺址,現代建築涼風洞地質災害治理公園、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大禮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燈光球場、五峰革命烈士紀念碑,同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實驗初級中學、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實驗國小、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實驗國小附屬幼稚園坐落在轄區內,社區海拔在560-700米之間,地勢南高北低,雨量充沛,天池河貫穿社區南北,是休閒、旅遊、避暑、宜居、宜業的好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街社區
  • 所屬地區: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人口,經濟,文化,風景名勝,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曦和樓,涼風洞地質災害治理公園,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大禮堂,五峰革命烈士紀念碑,安化橋,榮譽,

歷史沿革

元末至清初,這裡屬五峰安撫司的轄區,設有衙屬,改土歸流後,為長樂縣縣治和下轄的仁育鄉本城保,民國初年,屬一區城關的本城保,1931年,為五峯縣蘇維埃區政府駐地,1934年復歸五峯縣治和城關區本城保,1943年為忠孝鄉管轄,1949年11月,五峰解放,1950年初,廢鄉、保、甲體制,初建五峯縣一區城關時,所轄地域屬城關區城關鎮,1984年2月,全縣設區建鄉時,單設無下轄鄉的五峰鎮,而將原公社所轄的紅光大隊更名為石樑司村,2001年9月設立正街社區。

地理環境

正街社區居委會原設在五峰鎮正街21號,2007千遷入沿河東路12號,2018年7月遷入正街12-4號,五峰鎮正街社區居委會位於城區中部,轄區面積1.5平方公里,東起曦和樓,南至光榮院,西抵原二招、縣實驗初級中學,北至電信橋路段一線,與長坪社區、北門社區、石樑司村、香東村接壤,轄區內有天池河主河流一條、小溪溝三條,社區海拔在560-700米之間,地勢南高北低,雨量充沛,天池河貫穿社區南北,居民沿河兩岸散居其中。

人口

戶籍有1385戶2474人,常住有1647戶,3265人。

經濟

正街社區商業網點分布在西北路、沿河西路、沿河東路、正街四條主街道,內有各種大小商業網點397家,代表性的有五峰惠多多超市、天意製衣廠、興髮菜市場、五峰魏窖釀酒廠、慢城國際超市、鑫玉越超市、華洋賓館、民族飯店等。

文化

正街社區擁有300餘米長的步行街紅色文化廣場、200多平方米的同心文化廣場、600多平方米的籃球場和門球場、占地4.056平方千米的涼風洞地質災害治理公園,正街社區居民文體活動豐富,開設夕陽紅老年學校、青年夜校、涵蓋非遺傳承、廣場舞、中國舞、瑜伽、門球、桌球、籃球、兒童遊樂區、體育健身設施等多種活動設施。

風景名勝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建築物位於五峰鎮中心地帶,面積280平方米,房屋16間,硬山頂,磚木穿架結構。
1931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從石門開進五峰灣潭。軍團總指揮部和紅二軍軍部設在花橋張家大屋,賀龍、鄧中夏、孫德清(紅六軍軍長)住軍部;湯慕禹(紅三軍軍長)和紅六軍軍部設在灣潭上街徐家大屋;柳克明和軍團政治部住徐家大屋(徐銀香家)。
1931年2月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在灣潭校場召開一萬餘人的軍民大會,賀龍、鄧中夏、柳克明、孫德清、湯慕禹等紅軍首長均出席大會,鄧中夏、柳克明進行宣傳演說。為了擴大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在灣潭決定分兵兩路,由紅二軍進軍資丘、長陽縣城,由紅六軍收復五峰漁洋關。2月中旬,資丘、漁洋關、長陽縣城相繼被中國工農紅軍攻克占領。1931年2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與紅六軍從灣潭進駐五峯縣城。軍團總指揮部和軍團政治部設在正街杜笑莊家,賀龍、柳克明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同住,湯慕禹和紅六軍軍部住湯家麵館。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進駐城關的當天夜晚,對消滅駐守漁洋關之敵(川軍郭汝棟秦部)作了周密部署。決定在敵人重兵增援漁洋關之前,集中紅二軍團主力,五路合圍漁洋關。2月13日夜,紅二軍團第四師(師長王炳南)、第十六師(師長王鶴)、第十七師(師長許光達)在漁洋關周圍集結。2月14日拂曉,紅二軍團分五路圍攻漁洋關,消滅駐漁洋關之川軍一個團及五峰反動團防總計近3000人。
在紅二軍團支持下,五峯縣東起漁洋關、蒿坪,西抵灣潭,北起白溢,南抵茅坪的各區、鄉蘇維埃政府迅速建立健全起來。

曦和樓

曦和樓位於原縣城與香東村交界的山脊中段,北與古城牆銜接,南與“五峰革命烈士紀念碑”毗鄰。修復工程,占地面積800平方米,遵循文物保護法規“修舊如舊”原則,由縣建築規劃設計院擔任主體設計,金劍建築有限公司承建。2008年4月動工,政府撥款27 萬元,縣內外賢達人士捐資17萬元,縣直部門捐贈22萬元,總投資55.8萬元。
城門主樓呈東西向、轎頂形,翹檐瓦蓋,迴廊外圍豎立16根紅色看柱,書有滿柱楹聯,檐掛10盞大紅燈籠,下嵌白色石質護欄,室內用木質雕花門窗和優質木板相隔,外建觀景平台、護欄、垛石台階、休閒廣場等,城門內側鐫刻有《長樂縣古城遺址簡介》《文物保護單位》及《復修曦和樓大額捐款紀念碑》。
整體維修於同年10月1日前夕竣工,呈其原貌,不僅使原縣城八景之一得以恢復,勝跡重光,而且能使該文物與五峰烈士紀念碑融為一體,得到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效保護。同時,隨著曦和樓的開放,也給城鎮居民、外來遊覽者提供了良好的遊覽觀光環境。此後,每日早晚都有數十上百人散步,鍛鍊身體,觀看城內景色,年平均接待外地旅遊觀光者多達8萬餘人。

涼風洞地質災害治理公園

涼風洞滑坡地帶,位於五峰鎮城區正街、天池河右岸,鎮國土管理所正對門。滑坡縱長約150米,橫寬約260米,平均厚度7米,面積3.9x104㎡,體積2.73x104m。為岩土複合型滑坡,平面形態呈不規則的橫長形,主滑方向300-3259,縱向上陡緩相間呈折線狀,坡度20-409,局部 450。滑坡變形明顯,直接危及縣生資公司、工商局、五峰國土管理所等單位和居民329戶1408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2012年納入重點治理工程,經兩年多治理措施,即:以抗滑樁、擋土牆、生態護坡工程和監測工程,打抗滑樁24根(樁長為15m,斷面尺寸2.0x2.5m), 槳砌石擋土牆2497.67m;設監測基準點G1、G2,共布設5個施工形變監測點(J1~J5)。生態護坡工程結合五峰城區規劃,起到了環保、綠化、美觀的作用。防治工程達到了治理預期效果。
從2013年7月20日動工至2014年12月25日竣工初步驗收,共進行儀器監測18次,巨觀巡視監測75次,均未發現變形跡象,滑坡處於穩定狀態;公園試運行階段,儀器監測8次,巨觀巡視監測28次,均未發現變形跡象,滑坡處於穩定狀態。業已成為五峰鎮城區居民觀光、遊覽和休息的重要場所。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大禮堂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大禮堂坐落在天池河西岸,五峰鎮中央。石木結構,長58米,寬22米,高14.7米,最高處16.4米。為前平頂,後分兩脊,機瓦覆蓋的大型建築,建築物使用面積2005平方米,1465個座位,分門廳、大廳、觀眾廳、舞台、後台、座樓等部分,為當時五峯縣城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五峰革命烈士紀念碑

五峰革命烈士紀念碑,建在位於五峰鎮東門坡,即正街與香東村交界處。整體由精雕細刻的青石砌築,呈方柱形,高10米,正面建有平台,護欄,占地總面積393平方米。正面鐫刻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題詞:“五峰革命烈士紀念碑”;正下碑座鐫刻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肖克題詞:“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英勇獻身於五峰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社會主義建設以來英勇獻身於五峰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背面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的碑文。兩旁一面鐫刻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王定烈題寫的《西江月》詩句:“五峰鶴峰多峰,山巒疊嶂重重,敵軍圍困萬千重,游擊縱橫西東,千里躍進敵後,早有成竹在胸,紅漁坪上旌旗擁,歡騰雀躍相逢”。一面鐫刻浮雕。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顧五峰各個革命時期,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覺走上為民族獨立、自身解放的奮鬥征程,歷盡千辛萬苦,不怕流血犧牲,而前仆後繼,浴血奮戰,付出了數以千計的黨員幹部犧牲。五峰的青山,疊印著先輩的足跡,五峰的秀水,浸透著英烈的碧血。為了銘記五峰黨組織和各族人民所創建的宏偉業績,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建國初期,五峯縣委、縣政府就及時追認了部分革命烈士。爾後,於1979年開始蘇區史料調查,1981年起成立黨史征編機構,前後數百人接力,徵集、考證了數千萬字的基礎資料,經過五屆黨史工作者的默默耕耘,撮要成集,編輯出版了一批黨史書籍;又克服財政極端之困難,擠撥資金遴選優秀工匠,修建了五峰革命烈士紀念碑,為緬懷、告慰先烈,以史鑑今,資政育人,營造了濃厚氛圍,值得永志紀念。

安化橋

相傳,最初的古建築為木質屋橋。因土司唐鎮邦率部征倭獲勝,受到朝廷封賞,於乾隆二年(1737)榮歸故里,即以賞賜銀兩在縣城修橋一座,以慶功為念,取名得勝橋。所建之橋,門庭為古式木質穿架,四角翹起,四面滴水,其質講究,雕樑畫棟,轎頂翹檐,上蓋青瓦,柏木鑲橋面,旁設護欄、條凳,供遊人觀景歇息。乾隆四十六年(1781 )夏,山洪暴發,屋橋被巨浪沖毀。同年10月,知縣史偉烈捐祿倡修,改建石橋,次年3月竣工。橋長20.70米,寬4.9米,高6米。碼頭、雍洞皆用青石鑿成孤形塊狀,以蒸熟的糯米飯摻石灰漿砌,兩條石龍托橋向南;橋面兩側為0.73米高的石板護欄,琢嵌精細,38枚金瓜分列其上,柱間石板鐫刻白紋石橋觀圖:太極暈日、石魚呈瑞。橋頭碑誌,改名安化橋。橋兩頭各有一座高三層的石塔化香爐,時為縣城一絕。邑庠生鄒克鎮題詠《畫橋觀圖》,詩讚其景:“水底紋龍石上形,交橫荇藻認分明,豪梁別有觀魚樂,不待桃花錦浪生。”後有知縣李煥春“山城夾水流,虹勢臥磯頭。橋亦安王化,波平一月鉤”的佳句傳頌。

榮譽

正街居委會2008年被宜昌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授予“宜昌市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示範社區”;2008年、2012年被湖北省財政廳、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充分就業社區”;2014年被湖北省減災委、民政廳授予“全省綜合減災示範社區”;2014年獲宜昌市消費者投訴12315聯絡站市級示範站稱號;2015年獲宜昌市“三八”紅旗集體稱號;2015年被國家減災委、民政部授予“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2019年被宜昌市文化旅遊局、宜昌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授予“宜昌市十佳全民健身站點”;2019年被宜昌市司法局、宜昌市民政局授予“全市第三批民主法治示範社區”;2023年被中共宜昌市委老幹部局授予“宜昌市示範老年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