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他們是民族曾經的血淚, 他們是後人筆下的眾生。
在時代的轉角, 心懷農耕文明遺落的驕矜, 印證昔日天朝極盛的餘暉。
庚子年至,變局叢生。
正紅旗下,在祖宗的蔭蔽中,他們日復一日,無奈地沉湎於曾經的榮光。
皇城根前,在歷史的洪流中,他們亦步亦趨,艱難地做出了人生的抉擇。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老舍 | 濮存昕 | | ---- |
舒永壽 | 楊立新 | | 老舍父親 |
姑媽 | 梁丹妮 | | ---- |
大姐婆婆 | 王茜華 | | ---- |
雲翁 | 王剛 | | ---- |
正翁 | 傅迦 | | ---- |
老舍母親 | 吳珊珊 | | ---- |
福海二哥 | 劉輝 | | ---- |
博勝之 | 雷佳 | | ---- |
多老大 | 楊佳音 | | ---- |
多老二 | 何靖 | | ---- |
大姐 | 楊琪芳 | | ---- |
多甫 查老三 | 解天 | | 大姐夫 |
多甫 查老三 | 李京旭 | | 大姐夫 |
二姐 | 李雪歌 | | ---- |
索老四 | 聞博 | | ---- |
老白姥姥 | 周佳鈺 | | ---- |
王十成 | 王俊淇 | | ---- |
王掌柜 | 蘭法慶 | | ---- |
定大爺 | 孫驍瀟 | | ---- |
牛牧師 | 阿楠 | | ---- |
中國牧師 | 原維 | | ---- |
軍官(炮營) | 楊明鑫 | | ---- |
雙厚坪 | 趙澤棟 | | 說書先生 |
德國軍官 | 郭為 | | ---- |
方丈 | 鄒健 | | ---- |
德國士兵 | 王卓達 | | ---- |
要賬夥計 | 劉奕 | | ---- |
要賬夥計 | 魏嘉誠 | | ---- |
要賬夥計 | 李金濤 | | ---- |
祭灶百姓 | 張鑫名 | | ---- |
祭灶百姓 | 梁國棟 | | ---- |
祭灶百姓 | 方洋飛 | | ---- |
洗三女賓客 | 胡昕怡 | | ---- |
洗三女賓客 | 張楚焓 | | ---- |
洗三男賓客 | 劉倍伯 | | ---- |
洗三男賓客 | 王寧 | | ---- |
教民 | 黃麒源 | | ---- |
教民 | 徐督 | | ---- |
以上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
正紅旗下》改編自老舍創作的同名小說,也是老舍創作生涯中的最後一部小說,誕生於1962年。老舍離世時,這部遺作尚未完全收尾。編劇李龍雲在老捨去世後改編和續寫了這部作品,使其成為一部完整的戲劇劇本。排演《正紅旗下》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70周年之後,面對新起點,向觀眾展現的新面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開局排演的是老舍的《
龍鬚溝》,所以70周年後人藝的開局也是用了老舍的作品。
全劇以老舍自傳體的形式,從第一視角來講述故事。
創作歷程
李龍雲從1987年開始改編和續寫小說《正紅旗下》,1999年完成第三次改編,全劇加尾聲共11場,寫了老舍的亂世之生與投湖之死。話劇《正紅旗下》集合了人藝42位演員,於2022年9月20日建組,2023年1月18日在首都劇場正式登場。
舞美設計
在眾多舞美場景中,沒有北京風味的市井小院、京城宅門兒,而是代之以紅色的屋頂、整齊的琉璃瓦,以象徵的元素表現出北京的特點。而在以屋頂為視覺中心的舞台上,演員可以穿梭自如,完成一次次時間與空間的分割與串聯,這樣既寫實又寫意。
獲獎記錄
演出信息
宣傳發布
2023年1月5日,《正紅旗下》舉行了媒體見面會,主演馮遠征、濮存昕、楊立新等出席。
演出場次
演出時間 | 演出地點 | 演出場所 |
---|
| | |
| | |
| | |
2024年1月19日-2月13日(2月5日、9日、10日休演) | | |
作品評價
該劇以穿越時空、超越生死的表達形式將隸屬“滿洲八旗”中“正紅旗”的老舍,以生命的絕唱,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與命運,以及對民族和時代的愛恨情愁呈現在舞台上。他的講述,串聯起各色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豐富龐雜的民俗世相;展現出時代嬗交關頭旗人以及整箇中國社會的風雲走勢,也揭示出清末民族衰落、列強入侵、國難家殤的歷史與文化根源,讓那些“被遺忘、被邊緣、被拋棄的過去”,被重現,被審視,被思考。
劇中演員塑造的晚清群像,幾乎各有特色和表演細節,惟妙惟肖,哪怕只有一場戲,也令人印象深刻,眼前一亮。當這些有血有肉、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飽受侵略者當眾羞辱和欺凌毆打後,伴隨著一記記響亮的“自抽嘴巴聲”,痛心自問“我為什麼那么愛活著”,更是格外振聾發聵。
劇中充滿戲曲元素的舞台表現手法,意識流風格的散點、群像式結構,既有獨特創新,也讓人會聯想到焦菊隱先生對“中國話劇民族化”的藝術探索,以及林兆華導演“戲別太像戲”的藝術主張。正是這種和現實主義傳統同樣重要的具有濃郁中國民族情調的抒情寫意風格,傳遞出老舍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和其作品充滿詩意的文學性。(北京日報評)
小說已經為情節發展做好了鋪墊,時間的線索和人物的心理順勢而為,順流而下,足以支撐這部劇作的架構,舞台呈現已融入北京人藝導表演藝術創造的集體智慧。因此它已然是一個整體,是藝術內涵及存在價值的成果形式。(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評)
忠實於原作中的典型環境與人物特色,是話劇《正紅旗下》成功的關鍵。在人物造型、服飾、儀態、台詞等細節方面表現精益求精,既真實反映了清末旗人的生活、交往方式,也呈現了具有鮮明時代印記的北平社會圖景。
對“我的歷史”的表達,遵循並體現了老舍先生的歷史觀。《正紅旗下》的話劇舞台活化了老舍筆下的各色人等,儘管人們對作品中不同角色褒貶不一,但“生活”中的鮮活人物,恰恰反映了老舍先生認為每個個體都平等的價值觀,體現了文學藝術家的人文關懷和悲憫情懷。
“國”是“我們”的歷史,嘆的是蒙昧、懵懂的民族意識。《正紅旗下》的敘事從“我”出生開始,到故事終止時“我”才剛滿月。在如此緊湊的時間內,通過小家的“記憶碎片”折射歷史的變遷。
劇中,老舍父親臨死前出現幻覺,與“老兒子”的對話。在糧倉中受傷悽然死去的“父親”,犧牲的價值在哪裡呢?“誰來幫幫我?誰來幫幫我們?”的絕望呼喊,穿越時空撞擊著今天觀眾的心。另一個場景中八旗子弟被外國侵略者當眾打的“一記耳光”。話劇並不著眼於探討歷史悲劇發生的原因,而是通過當時歷史中人的反應,深入剖析其心理狀態。寧可被皇上打耳光,也不能讓洋人打臉,這既是民族尊嚴隱隱約約的萌發,又是臣民心態的頑固不化。而姑父通過唱一出古戲來教育侵略者的“精神勝利法”,更讓當下的觀眾深覺無限悲涼,群體蒙昧的人們並無出路,這是話劇發人深省之處。
這一舞台演繹下的歷史回望,充滿無盡的哀傷與思量。話劇《正紅旗下》敏銳地捕捉並展現了老舍先生創作《正紅旗下》小說時投入的深沉、濃烈、真摯的情感,以及提筆時,欲說還休的特質,大膽嘗試將造型視覺語言融入戲曲元素,以藝術創意贏得觀眾認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亞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