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長存/不朽的豐碑

正氣長存/不朽的豐碑

吳迪編寫的《正氣長存(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為了更好地展示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而編寫。《正氣長存(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配以數百張具有濃厚歷史氣息的圖片,幫助讀者了解歷史、了解人物、了解文化風情。

基本介紹

  • 書名:正氣長存/不朽的豐碑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52頁
  • 開本:16
  • 作者:吳迪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39044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吳迪編寫的《正氣長存(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以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平台,在深入敘述基地所蘊涵的厚重歷史、人物情懷的同時,又對基地的展陳情況加以詳細描述、介紹,穿越歷史,講述遺存背後的故事。《正氣長存(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是《不朽的豐碑》叢書之一。

圖書目錄

前塵往事
抗戰國是
千古奇冤
戰士難地
浩氣長存
葉挺
馮雪峰
張正坤
馮達飛
李子芳
施奇
林植夫
黃誠
志士殤地
撫今追昔
緣何“集中營”
園區陳情
舊址回眸

文摘

抗戰國是
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為日本侵華戰爭,是指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由於日本帝國非法入侵中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之前與期間,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取得完全徹底勝利的一場戰爭。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變前夕,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衊此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為,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事變發生後,蔣介石下令“不抵抗”,東北軍幾乎未抵抗就讓出瀋陽城。此後,日軍加速了武力侵犯中國的步伐。在幾個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日軍強占東北後,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但一直未能形成全國性的民族戰爭。
面對民族危亡的嚴重形勢,中國共產黨率先捐棄前嫌,主張國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同挽救中華民族。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確表示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實行對日作戰,紅軍願立刻與之攜手,共同救國。《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建議一切願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黨派、團體、名流學者、政治家和地方軍政機關進行談判,共同籌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並呼籲各黨派和軍隊首先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從理論和政策上正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總路線,提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瓦窯堡會議後,共產黨一方面積極促進“一二·九”學生運動,掀起日益高漲的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浪潮,另一方面儘可能地向國民黨上層領導人和軍隊將領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1936年5月5日,中國共產黨向國民政府發出通電,提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主張,將“抗日反蔣”政策轉變為“逼蔣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開發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信中再次呼籲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迅速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應張學良、楊虎城的邀請,派周恩來、葉劍英等人赴西安談判,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6項條件。
為了促進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電國民黨,提出五項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保障言論、集會、結社之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代表會議,集中全國人才,共同救國;迅速完成對日作戰之一切準備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同時提出四項保證:如果國民黨將上述五項要求定為國策,共產黨願保證停止武力推翻國民政府的方針;工農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特區實行徹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秦邦憲(博古)、葉劍英、林伯渠等與國民黨代表蔣介石、宋子文、顧祝同等,先後在西安、杭州、廬山進行了多次關於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談判。因國民黨方面堅持取消共產黨組織上的獨立性、取消紅軍、取消革命根據地的主張,雙方沒有達成協定。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逕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的軍事演習。日軍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進行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日軍以此為藉口,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發動進攻,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布通電號召全中國軍民團結起來,抵抗日本的侵略。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也從此開始。
7月15日,中共中央將《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提出發動全民族抗戰、實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項基本要求,重申中共為實現國共合作的四項保證。17日,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在廬山與蔣介石繼續談判。同一天,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談話。P2-5

序言

歷史的長河不知湮沒了多少的民族和邦國,然能一直屹立於民族之林的必然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以優異的素質,堅毅、執著的品質,走過五千年的風雨歷程,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成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朵奇葩。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繁衍生息在中國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碰撞、交融使各族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中華民族兒女對自己的祖國產生了一種不可割捨的特殊感情——愛國主義。正如列寧所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從這樸素的感情開始的。這種感情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升華為愛國意識,最終形成價值觀。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一種道德力量,對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愛國主義是一面旗幟,具有社會導向作用,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財富,同時也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
1994年,中宣部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簡稱《綱要》)。《綱要》論述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極為重要的意義,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重點對象以及一系列具體措施。從1997年開始,中宣部陸續頒布了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名單,以反映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反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反映中國人民反侵略的鬥爭,反映現代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反映黨的光輝歷史為內容,來激發民眾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這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集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於一身,極為珍貴,極具宣傳推廣價值。為了更好地展示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我們以這些愛國主義示範基地為基礎,推出了這套《不朽的豐碑》。
《不朽的豐碑》以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平台,在深入敘述基地所蘊涵的厚重歷史、人物情懷的同時,又對基地的展陳情況加以詳細描述、介紹,穿越歷史,講述遺存背後的故事。每個示範基地單獨成冊,配以數百張具有濃厚歷史氣息的圖片,幫助讀者了解歷史、了解人物、了解文化風情。
這套叢書可謂是了解中華民族氣質、民族精神的一部紅色經典讀物,同時也是一套普及性讀物,既針對重點人群,也適宜在全民中推廣。讓讀者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紅色歷史,傳承民族精神,是我們編輯這套書的本意,我們也深信它將帶著讀者走過一段美好的文化之旅。
編者
2011年7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