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朔(古代封建王朝正統地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正朔,是由於我國古代天命理論,大一統思想,以及華夷之辨等古代思想理論的發展而產生的政治概念。即”正統“的意思。象徵著一個王朝統治、代表中國的合法性與唯一性。而其他同時期並列的政權,則往往被稱為是”番“、”虜“、”夷”、“賊"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朔
  • 外文名:無
涵義,引證,歷史,

涵義

原義是某朝曆法的第一天,由於漢及其前朝代更迭時,每更正朔以示新呈天命,因而在後來延伸為此意。
承有正朔並不意味著完全的統一,而是一個朝代對中國(華夏)衣缽的正統繼承的資格。也因此,它與”偏安“不是對立的詞語。
同時,“正朔”一詞也代表著我國古代民族國家觀念的存在與發展。

引證

以下為”正朔“一詞具有此意的引例。
陳慶之:”魏朝甚盛,猶曰五湖,正朔相承,當在江左。 “(江左代指東晉)
苻融:“晉雖僻陋呈越,乃正朔相承。”
王猛:”“國家戎族也,正朔會不歸人。”
高宗致建康,致書金人:“願用正朔,比於藩臣”。

歷史

秦興師而求九鼎,曹丕在傳國璽上刻字“大魏受漢傳國璽”,我國歷代對傳國玉璽的追求,自東晉至南北朝以來南北的中國之爭,乃至近現代時,新中國剛剛建立,就宣布要作為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而否認了蔣介石政府的合法性,都有一種對正朔繼承的宣告的性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