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

農曆正月十六夜,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一個充滿無限樂趣而又歡快的日子。“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罵,送牛樁,老老少少樂哈哈。”這首民謠不知在我們這裡留傳了多少年了。所以當有人說,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東西吃,還不需要做家務。大年初一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們並不自由,因為大年初一有許多顧忌,尤其說話做事最不能隨便。而正月十六才真正是我們孩子的天下,是大人們隨心所欲玩的日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月十六
  • 英文名:Lunar January 16th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十六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節日活動:扛笆斗、舞火把
扛笆斗舞火把,炸麻花撩人罵,送牛樁子,彝族習俗,

扛笆斗舞火把

正月十六傍晚,我們早早地吃過晚飯,就開始“扛笆斗”。所謂“扛笆斗”,就是用一隻紗布袋子裝一些生石灰,把它綁在秤桿的一端,人拿著秤桿的另一端,把紗布袋往地上丟,地上就留下了一個個白斑。當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規定,總是先要從河邊水碼頭往上“扛”,然後是房前屋後門口天井和房屋裡面,當“扛笆斗結束後,房前屋後就到處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為白斑越多,就預示著今 年糧食收成愈好。
正月十六舞火把,源於何年已無法考證,但在我們農村,仍然每年都要上演。小時候,我們幾個小夥伴每當正月十六的下午,就到集體的窯廠搬來一捆蘆葦草,阿華從家裡偷來幾角錢到商店買來小鞭爆,於是我們幾個人就認真地扎火把。當然,決不會忘記在火把中間要放上幾隻小爆炸。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後,就盼望著太陽快點落山了。
當我們扛過笆斗以後,就立即開始舞火把了。那時,土地剛承包到戶,我、阿華、康勇等幾戶的承包田剛好在一起,我們幾個人就把火把點燃了,在承包田裡縱橫交錯地奔跑。據說,火苗竄得越高,那年的莊稼收成越好。火把映紅了我們的臉,火把中的小爆炸讓我們既害怕又興奮,大人們站在田塍看著我們,臉上溢滿笑容。
舞完火把後跨火把。據說跨火把能驅除晦氣,迎來好運。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從冒著火苗的草把上躍過,有時,我們能來回不停地躍,引得大人們一片讚嘆聲。

炸麻花撩人罵

大人們都跨完火把回家炒麻花了,炒麻花就是把玉米放在鐵鍋用火燒了炒,有的人家沒有玉米,就用稻穀代替;據說,炒麻花能炸老鼠眼睛;玉米愈炸得凶,老鼠就死得越多。父母親在家裡炸麻花時,此時的我們玩性正濃,繼續我們自己的遊戲了。
老人們說,十六夜如果被人家罵最吉利,俗稱罵“晦氣”,能去掉一年的晦氣。所以,當大人回家後,我們幾個夥伴就在農莊上到平時最愛罵人的王嬸家撩他們罵。通常的做法是三步曲:敲窗戶、踢門、放鞭爆。
我們來到王嬸家,先是“咚咚”地敲窗戶,看她不開罵,我們接著就踢門,還不開口罵,我們就把白天準備好的小鞭爆點燃,從門縫裡丟進屋裡。使盡了各種手段,往往收效甚微。你別看王嬸平時罵人不眨眼,莊上人都稱她“野馬蜂”,可正月十六夜她就是不開口,惹急了就從床上爬起來,嚇一嚇你,不過,我們一聽到腳步聲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只有一次,阿華由於用力過猛,把王嬸家窗戶上的玻璃敲碎了,第二天,王嬸告狀,害得我們幾個挨飽打了一頓。現今想起,好象是一個遙遠的故事。

送牛樁子

正月十六送牛樁的中國傳統習俗由來已久。那時,還不知道要計畫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總想再生個男孩,就邀請人家給自己送牛樁,以求生一帶把子的。很多時候,凡是送牛樁的,總能如願以償。所以,當時送樁子比較盛行。
送牛樁要八個男人參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這八個人是白天就約好了,晚上先到邀請的人家吃晚飯,酒足飯飽後,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覺時,這八個人就去偷牛樁了。偷的物品有磚頭、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還要在莊上有勢力,有人緣。東西偷好了用紅紙包好,交給其中最年輕的一個小伙子拿,這叫抱樁子。然後就一起到主人家。到了以後,年長的就開始喊好,後面的人就應和,當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貴子之類的。抱樁子的小伙子就抱著偷來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會兒,最後還要撒一泡尿在床上。再把樁子恭恭敬敬的交給主人保管。幾個人再次吃飯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決不能提送樁子、偷樁子的事,否則就不靈驗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時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報喜。雙方小孩互認對方為乾爹,乾娘,結成親戚,這就是為什麼要偷有勢力、有人緣人家東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麼叫什麼。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兒,偷的鞋子就叫鞋兒,直到長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歲時,偷樁子的人家要回報被偷的人家,偷什麼還什麼,一還十或一還百。如偷人家一塊磚頭,就還人家一百塊磚頭;偷的是一雙鞋,就還人家十雙鞋。

彝族習俗

彝族是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的,但在正月十六這一天卻格外的熱鬧,這一天除了要殺雞全家團圓吃湯圓吃好酒好菜和祭拜先祖之外最要說的就是嫁老鼠的姑娘了
這一天村裡的男孩們女孩們(5歲-13歲 長大了就不好意思去了)就要在白天約好晚上去嫁老鼠的姑娘 並組隊,3人-15人(人數最少3個更多不限制),白天還要準備好晚上要敲的道具鑼,但是因為小時候沒有鑼並是用爛鐵盆來代替的(若是想討家人暴打 大可以偷家裡的洗臉鐵盆去敲,小時候偷過一次,吾差點卒,享年8歲),
到了晚上,約好集合便在街上敲這些“鑼”,分出一個人 一路放炮仗,一路敲進別家門,樓上樓下各個房間都要進去裡面敲 喊 (喊:用彝族話大喊,亂叫,怪叫,殺豬聲 馬叫聲 貓叫聲,隨意叫)【嫁老鼠的姑娘 其實就是趕老鼠,嚇老鼠 以便趕走老鼠 不再來偷吃糧食】,也可以在主人家放炮仗(注意是每次放一個 不是一串,也有主人家進門就吩咐好 不得放炮仗),完了之後便等主人打賞,主人家會打賞些新鮮包好的香腸,臘肉,糖,錢,還有鞭炮,還有酒,一些主人摳門就然我們一人吃一塊主人家酒席上的肉(雞肉 鴨肉 大鵝肉都有),我們不高興了就不走了,直到打賞滿意才走。然後出發到下一家乾同樣的事;
還有些人家小氣捨不得給我們打賞,然後聽見附屬檔案有人敲著鑼放著鞭炮來了就趕緊把自家的拴上,我們來到敲門也不開,叫也叫不開 只好作罷去下一家,於是我們這幫小鬼就學聰明了 路上不放炮仗 不敲鑼,(悄悄的進村 放槍的不要)悄悄走到主人家門前 把門踢開就進去 進去之後就開始敲鑼 大喊趕老鼠...完了等主人家打賞就又去下一家;
當然也有些人家 即便我們已經進了門,也說什麼我家沒老鼠 不用你們趕 快出去,我們就不走了 除非給了打賞才走,只要進了門就要打賞;
應該一個村的小孩隊伍也多,也有2個或多個隊伍一起進了一家的,主人家就得打賞多份。
半夜大家都累了就分分打賞的這些東西便各自回家睡了,也有大家一起把這些東西拿到村井旁 生火煮這些東西來吃,吃前要拜泉井,吃完再各自回家睡覺;
(筆者來自雲南-新平縣 楊武鎮 麻栗灣村,這些是我們彝族的風俗甚是熱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