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狀構造(sinusoidal structure)是由S型構造和反S型構造組成的、略成正弦曲線狀的構造型式。它起源於扭動作用,是扭動構造體系的一種類型。但有的形象更為複雜,如由一列山字型前弧構造組成的南嶺正弦狀構造,它由褶皺、沖斷或擠壓帶等壓扭性構造組成。這類構造大都是中、小型的,大型的較少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弦狀構造
- 外文名:sinusoidal structure
- 組成:S型構造和反S型構造
- 類別:地質構造
- 一級學科:地質科學
- 二級學科:地質力學
釋義,實例,與歹字型構造區別,
釋義
李四光(1962)提出,由S狀或反S狀褶皺或斷裂組成的、略成正弦曲線狀的構造型式。這種類型的構造至少一部分起源於旋扭運動,是扭動構造體系的一種類型;但一部分也可能是其他運動方式形成的。旋扭運動成因的正弦狀構造,有的由褶皺、沖斷或擠壓帶等壓扭性構造組成,有的由張扭性斷裂所顯現。根據其力學性質,可以判斷其扭動方向。這類構造大都是中型和小型的,大型的比較少見。
實例
正弦狀構造典型的實例見於柴達木盆地水鴨子墩背斜帶和浙江夏色嶺地區。它和規模巨大的歹字型構造,雖有某些形態的相似,但有許多不同的構造特徵。
與歹字型構造區別
又稱“η”型構造,或南北向之字型構造,為由一系列輾轉彎曲的弧形褶皺帶或壓扭性斷裂帶及其間所夾地塊構成的形似“歹”字的扭動構造,是旋扭構造體系的一種重要類型。它的顯著特點是:
1、一般是巨型或大型,規模頗為宏偉;總體大都近南北(或北北西)向延展。
2、發育歷史較長,有的相當悠久。
3、構造成分複雜。除弧形構造帶及其所夾地塊等組成部分外,還有弧形所環繞的不規則穩定地塊(砥柱),以及眾多不同力學性質的伴生構造和各種類型的旋扭構造。
4、按構造形態,弧形構造可分為頭部、中部和尾部。頭部曲度大,環繞著一個剛性地塊,旋扭和擠壓作用強烈。
地球表面最宏偉的兩個歹字型構造,分別為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和阿拉斯加—科迪勒拉歹宇型構造。它們的共同特徵有:
1、均出現於大陸西緣。
2、頭部開始於不同緯度,尾部卻都終止於赤道附近;
3、中部和尾部分別與經向和緯向構造帶相複合;
4、尾部都出現發育異常完美的大型旋渦狀構造。形成它們的強烈旋扭運動,是經向和緯向擠壓作用在特殊邊界條件下聯合作用的結果。這說明了中、小型歹字型為什麼不發育,及其與一般反S型構造的根本差異。早期文獻中厘定的一些中型歹字型,可能有一部分屬於反S型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