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中的鄉村性別關係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中的鄉村性別關係是一篇中國農業大學撰寫的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中的鄉村性別關係
  • 論文作者:王冬梅
  • 導師:李小雲指導
  • 學科專業:農村發展與管理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以河北紅村為例
外文題名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relation under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in rural China - a case in Hong village
農村發展與管理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農業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農村 性別差異 家庭 社會生活 河北
館藏號
D669.1
館藏目錄
2010\D669.1\1

內容簡介

性別關係作為人類社會一種基本的社會關係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鄉土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變遷中,這種關係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中的存在現狀如何?其深層文化結構是否會發生改變?原因何在?這是本文要探討的核心議題。 文章以河北紅村為例,從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對比的視角研究了兩類制度中性別關係的現狀、變化及其背後深層的文化結構。正式制度中以婚姻與家庭、就業和政治制度為代表。婚姻家庭制度中,婚外性關係和婚內性別關係都暗示了女性自身“物”的屬性,這種“性物化”的特點直接影響到婦女在家庭生產和再生產中的位置,婦女在家庭生產和管理決策中處於劣勢,承擔了家務勞動和兒童養育等再生產的職責;就業制度的不同歷史時期從集體勞動中的性別分工到家庭經營的男權模式再到性別隔離的勞動力市場,都突顯了性別關係的對立和等級性;政治制度中婦女在政治權力機構中的缺席,在村莊政治事務的運作中的被排斥,使婦女在村莊公共政治中沒有自己的權力空間。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既與正式制度中文本規則本身的局限性及文本規則與鄉土文化的衝突有關,又與女性在正式制度中的表達受壓抑,無法突破正式制度的限制,只能在某些領域尋求個人獨立式表達有關。這種結構規則的制約和主體表達的壓抑使正式制度中性別關係規則的實施常常帶來與制定者的意願偏離甚至相反的結果,由此靠自上而下地強制手段推行的正式制度不可能帶來性別關係的轉型。 非正式制度中以社會輿論、儀禮、互助和民間宗教為代表。婚姻、婆媳、妯娌關係成為社會輿論結構的核心,這三種社會關係儘管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了不同的形式,但都始終圍繞“父系、父權、夫居”的社會結構;儀禮制度中的性別關係結構在時代變遷中出現了一些“量”的變革,儀式中的象徵意義也出現了與實際不相符的情況,但這並未衝擊人們思維中性別符號的象徵秩序;互助制度中男女在互助事件、互助方式、互助社會關係中存在清晰的性別分立場域,三者共同構築了互助制度中性別的區分性差異,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人們頭腦中固有的性別意識;民間宗教中男人對仙廟的地域認同和女人在“三叔基督教”傳入中展示的個人象徵性抵抗,很類似於結構主義人類學中“隱喻”和“換喻”的關係,這種關係結構雖在不同的社會和歷史場景中不斷變換其內容,但其結構形式一直未變。非正式制度中性別關係未發生轉型既與國家權力中的性別關係向日常生活的滲透及非正式制度結構的彈性和包容性有關,又與性別主體的表達中將傳統的習俗、慣例內化和自然化有關,這兩者結合使非正式制度中難以孕育性別文化變遷的動力。但是與正式制度有所不同的是,非正式制度結構規則的彈性和包容性使女性在其中獲得了一定的自由發展空間,其自身的感受和經驗在這一空間內得以表達,表現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從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理想模型回到現實,在實踐中兩種制度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形成制度網路。制度網路中既有非正式制度對正式制度的吸納,正式制度對非正式制度的排斥,也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相互抗衡等各種不同的關係,這些關係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推動其變化的動力來自性別關係背後的深層邏輯意識。這種邏輯意識是人頭腦中固有的思維模式,是它而非物質生活和經濟關係決定了性別關係的現狀及其變化。這種深層思維模式在正式制度中表現出一種“極化”特徵,在非正式制度中則呈現更多的“權化空間”。綜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結論:第一,性別關係是文化深層結構的象徵表達。第二,性別關係在兩類制度中呈現不同的文化圖式。第三,性別關係結構在鄉土文化變遷中未發生轉型。第四,性別關係的深層結構中包含著“性意象”與“自我”的雙重張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