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永寧橋原名李王橋(里王橋),系單孔拱形橋,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杭州府志》載:“永寧橋在雋堰東北七里,舊為渡,曰李王渡,乾隆三十五年創建石樑跨大河南北。”
隋代至元代,上塘河作為江南運河主航道,是京杭大運河重要組成部分,歡喜永寧橋的建造便利了上塘河兩岸通行,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對當地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永寧橋為市級文保單位,橋長47米,寬6.5米,高7.5米,橋的中間還嵌有一塊圓形石板,圖案為仰荷的形狀。橋東西各45級台階,橋樑上安有石獅8隻,聽一位當地人介紹,在幾年前這座橋基本上荒廢掉了,台階多處坍陷,幾乎沒辦法行走,其中有兩隻獅子已經被毀壞。後來,永寧橋得到文物單位的修復,兩隻石獅也用青石重新修建,並於2000年被列為了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名為歡喜永寧橋。
橋上對聯
橋上對聯:
堤接永和萬室之盈寧克奏,
梁通衣錦一州之文物長新;
何須先杖垂虹過客千秋占履坦,
還勝迷津駕筏芳規萬古泳周行;
護十里之皋亭同其鞏固,
張為舟之風雪示我蕩平;
北抵鹽官慶安瀾于海甸,
南環省會瞻竟秀於湖山。
附近交通
公交站:歡喜永寧橋(東新路)、李王橋(沈半路)
換乘線路:307路、187路
橋面斷裂
2017年7月6日凌晨,在內河轄區上塘河水域歡喜永寧橋東北側橋體發生坍塌。上塘河工作點工作人員即刻出艇到現場維護,將相關情況通報水上巴士與水上保潔單位並做好相關臨時交通管制措施。市園文局、拱墅區、下城區、市港航局內河處等相關部門正做好後續處置工作,對橋樑進行管控,阻止行人、船舶通行,無人員傷亡。
經了解,此次橋體坍塌是因多日暴雨導致橋樑金剛牆內填土吸水膨脹,東北側金剛牆部分倒塌,帶動部分拱券和橋面鬆動垮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