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學史:近代早期的歐洲大學

基本介紹

  • 書名:歐洲大學史:近代早期的歐洲大學
  • 作者:賀國慶 王保星
  • 出版日期:2008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0971829, 7810971824
  • 外文名: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
  • 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
  • 頁數:753頁
  • 開本:16
  • 品牌:河北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歐洲大學史:近代早期的歐洲大學(1500-1800)(第2卷)》由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譯者:屈書傑 解說詞:賀國慶 王保星 張薇 等 編者:(比利時)希爾德·德·里德-西蒙斯(H.DE RIDDER-SYMOENS) 叢書主編:(瑞士)瓦爾特·呂埃格

希爾德·德·里德-西蒙斯(比利時),1943年出生於布魯塞爾的聖揚斯一莫倫貝克。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中世紀史教授、根特大學比利時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的準研究員;1985年起,一直擔任國際大學史委員會秘書長。
瓦爾特·呂埃格(瑞士),1918年出生於蘇伊士。伯爾尼大學社會學名譽教授,前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教授,1965至1970年任法蘭克福大學校長,目前是《歐洲大學史》的總主編。
相反,不論是聖彼得堡學園,還是莫斯科大學,都不曾有過神學院或系。在俄國,神學培訓繼續牢牢地掌握在東正教教會手中,教會在基輔(1632)和莫斯科(1687)擁有自己的教會學園。這樣,從最初開始,教會對俄國大學的影響就非常有限。

圖書目錄

譯校者序
地圖一覽表
作者與主編
讀者指南
注釋文獻縮寫
前言
鳴謝
第一編 主題與模式
第一章 主題
引言
歷史轉折點
發現的渴望和開放
科學作為控制自然的一個手段
宇宙結構學的開端
人權與國際法
大學教育的新目標
國際、國內學術交流
雄辯的時代
新集體自我意識
人文主義與大學
精選文獻

第二章 模式
大學的目的
近代早期的大學是什麼
高等教育的地位
大學及其對手
類型
大學建立的速度
南部和北部:大學地圖中的虛實空間
近代早期歐洲大學一覽
地圖
精選文獻

第二編 結構
第三章 與當局的關係
近代早期政府的發展
人文主義——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
專制主義與啟蒙運動
法國的大學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大學
不列顛群島上的大學
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學
聯合大學
低地國家的大學
波蘭的大學
北歐國家的大學
義大利的大學
精選文獻

第四章 管理與資源
一般大學結構
學院與同鄉會
內部管理
外部管理
財政
學院建築
圖書館、檔案館和大學出版社
學院標誌物
精選文獻

第五章 教師
教師種類和教學體制
作為一種職業的教學
教師的委任
教授職位的一般特點
大學教師是高薪的職業嗎
職業生涯及其流動性
教授是一個獨特的、高貴的社會階層嗎
1631年荷蘭布拉班特個人納稅表
精選文獻

第六章 大學模式的傳播約翰·羅伯茨,阿格達·瑪麗亞·羅德
里格斯·克魯斯,尤爾根·赫布斯特
序言
新大陸的環境
可借鑑的範例
殖民地大學的建立
殖民地高等教育的功能
美洲的歐洲大學模式所取得的成就
精選文獻

第三編 學生
第七章 入學
大學新生的錄取
必備的智力條件
學術的限制
學生入學傾向
學生的數量
學生的社會出身
精選文獻

第八章 學生的教育與生活
專業化和世俗化
兩種學習系統:巴黎大學模式和博洛尼亞大學模式
學術特權
學院系統
學院一日
教學形式和教學實踐
膳宿
學生典禮
假日及休閒時間
精選文獻

第九章 畢業與職業
學位:象徵與現實
花費與收益
學位作為從業資格
數量
社會功能
被疏遠的知識分子
職業與職業化
職業與社會流動性
精選文獻

第十章 流動
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
新教大學
天主教大學
寬容的大學
大學作為避難所
遊歷歐洲大陸的大旅行
啟蒙運動
總趨勢
精選文獻

第四編 學術
第十一章 傳統與創新
醫學院
法學院
文學院:人文主義的影響
文學院:技術的挑戰
科學家們的大批退出
神學院
少數宗教團體問題
學園的興起
精選文獻

第十二章 知識的新結構
大學裡的學術和科學
科學門類
神學:16世紀的主要科學
法學:巴洛克時期的主要學科
啟蒙運動時期科學重組和哲學的首要任務
精選文獻

第十三章 科學革命和大學
處於被動局面的大學
科學革命
證據的考察
大學和科學思想
科學的出走
新科學和大學
精選文獻

第十四章 課程
教學方法
文學院
神學院
法學院
醫學院
精選文獻
尾聲: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
科學的民族化
教育的實用主義
世俗化
學科地位
大學模式和學院改革的差異
精選文獻
主編 關於索引的說明
人名索引
地名與主題索引

文摘

17世紀以後,受過教育的人的失業問題及隨之發生的社會動盪成為對大學批評的主題。①人們還指責大學採用過時的方法教授過時的知識。確切地說,在17世紀,大學培養的過剩人員主要是文科和文學方面的,而在18世紀則是專業學院的。也許要問,這種過剩是否真正存在?或者它是否只是由於對於大學功能的看法不斷變化而引起的一種錯覺?以及對於社會和職業分級系統、知識分子應該做的工作種類、智力與休閒之間關係問題不斷變化的看法所引起的錯覺?知識分子逐漸被看做是閒人,其含義是他們好逸惡勞,甚至是社會的寄生蟲。在18世紀,正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公眾輿論開始出現。主導的觀念趨勢——重商主義,重農主義,以及復興手工勞動、文科與文學的啟蒙運動都毫無疑問地帶來了思想上的混亂。同樣地,這種公開的矛盾狀況表明,成功的職業與先進的培訓之間應該是有聯繫的,並且這種聯繫是允許出差錯的。就17和18世紀的輿論來看,非常明顯,大學的目的就應該是提供職業培訓。
在很大程度上,在那些世紀中由當局進行的改革被期望達到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減少大學學生數(如果必要的話,減少大學數),以平衡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與社會吸收他們的能力(今天我們稱勞動力市場)之間的矛盾;第二個目標是修訂大學課程,以為當時社會能提供的職業提供更實際的培訓(或者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使高等教育職業化)。這種大學從屬於社會需求的做法引起了強烈的反對。實際上,在洪堡的觀點中,大學並不是從屬於社會的需求的;與此相反,大學的特定職責就是生產知識。

序言

本卷作者來自英國、荷蘭、波蘭、德國、美國、丹麥、比利時、西班牙、瑞士、義大利和法國等十餘個國家,可以說,本書是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的結晶。
本卷結構和特色與第一卷基本相同,由於第一卷譯校者已作詳盡交待,此處不再贅言。
眾所周知,現代大學制度誕生於中世紀的歐洲,關於中世紀大學的研究汗牛充棟。然而,關於中世紀以後直到19世紀之前歐洲大學的發展,我們知之甚少,有關研究即使在歐美也不多見。人們根據並不充分的資料或在未能充分挖掘已有資料的情況下,以“僵化”、“頹廢”、“麻木”等詞來描繪這一時期的大學,更有人把這段時間比喻為大學發展的“冰河期”,認定大學在這二三百年間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不僅落後於時代的要求,而且對科學和學術貢獻甚微或毫無貢獻。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本卷研究近代早期(1500-1800)歐洲大學的歷史,以大量翔實的材料和確鑿的事實,糾正和消除了以往研究的偏差和誤區,使我們對近代早期大學的認識更趨全面和客觀。本書的學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