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氏鰩

歐氏鰩

歐氏鰩(學名:Dipturus olseni)是鰩科、鰩屬魚類。最大體長可達60厘米。雄魚的總長為51厘米。身體凹陷,頭部,軀幹和胸鰭形成菱形圓盤。寬闊的胸鰭從鼻子附近到骨盆鰭的插入點融合到頭部和軀幹的側面。中度細長的尾巴與椎間盤截然不同,沿兩側各有一個狹窄的縱向褶皺。眼睛和氣孔位於頭頂,而氣孔位於眼後。鼻子很長很苗條。鼻孔很小,位於嘴前。兩個背鰭沿著尾巴的背表面定位,背鰭之間的間隔等於或大於第一背鰭基部的長度。尾鰭位於尾尖附近。嘴上有鰩科家族特有的牙齒。無數的小牙齒是單尖的,排列成帶狀,形成了一個用來壓碎獵物的鋪面。背表面是深棕色到橄欖棕色,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和淺色壺腹孔。腹面呈灰色至黑色。尾巴上有三排刺,但是從椎間盤的中鰭到從胸鰭的腋緣到氣突的刺都很少。腹面的皮膚光滑。

歐氏鰩是一種深水物種,生活在55-384米深處的外大陸架和上坡。主食底棲海洋無脊椎動物和小魚。分布於大西洋中部西部,從佛羅里達的泛濫之地到墨西哥灣北部的德克薩斯州和墨西哥沿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歐氏鰩最初由Bigelow & Schroeder於1951年描述並命名為Raja olseni。但是,此名稱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Dipturus olseni(Bigelow & Schroeder 1951)。屬名Dipturus源自希臘語“di”(其含義為兩個)和“pteryx”(其含義為鰭)。

形態特徵

最大體長可達60厘米。雄魚的總長為51厘米。身體凹陷,頭部,軀幹和胸鰭形成菱形圓盤。寬闊的胸鰭從鼻子附近到骨盆鰭的插入點融合到頭部和軀幹的側面。中度細長的尾巴與椎間盤截然不同,沿兩側各有一個狹窄的縱向褶皺。眼睛和氣孔位於頭頂,而氣孔位於眼後。鼻子很長很苗條。鼻孔很小,位於嘴前。兩個背鰭沿著尾巴的背表面定位,背鰭之間的間隔等於或大於第一背鰭基部的長度。尾鰭位於尾尖附近。嘴上有鰩科家族特有的牙齒。無數的小牙齒是單尖的,排列成帶狀,形成了一個用來壓碎獵物的鋪面。
歐氏鰩很容易與其他鰩魚區分開來,因為它是唯一一種在尖頂後面的圓盤上沒有刺的鰩魚。背表面是深棕色到橄欖棕色,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和淺色壺腹孔。腹面呈灰色至黑色。尾巴上有三排刺,但是從椎間盤的中鰭到從胸鰭的腋緣到氣突的刺都很少。腹面的皮膚光滑。

生活習性

歐氏鰩是一種深水物種,生活在55-384米深處的外大陸架和上坡。主食底棲海洋無脊椎動物和小魚。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分布於大西洋中部西部,從佛羅里達的泛濫之地到墨西哥灣北部的德克薩斯州和墨西哥沿海。
國家地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馬州、德克薩斯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和墨西哥。
歐氏鰩
歐氏鰩分布圖

繁殖方式

歐氏鰩是卵胎生的,並向底棲環境釋放較大的皮革狀卵囊。卵盒通過角狀突起固定在基底上。胚胎僅以卵盒內的卵黃為食,直到孵化為止。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