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氏尖吻鮫

歐氏尖吻鮫

歐氏尖吻鮫(學名:Mitsukurinidae owstoni),又名歐氏劍吻鯊、歐氏尖吻鯊、劍吻鯊,是尖吻鮫科(或稱尖吻鯊科或箕作氏鯊科)下的唯一一個物種,是一種深海鯊魚。它們首先於日本的海域被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歐氏尖吻鮫
  • 拉丁學名:Mitsukurina owstoni
  • 別稱:歐氏劍吻鯊、歐氏尖吻鯊、哥布林鯊
  • 二名法:Mitsukurina owstoni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亞綱: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 鼠鯊目 Lamniformes
  • :尖吻鮫科 Mitsukurinidae
  • :尖吻鮫科屬 Mitsukurina
  • :歐氏尖吻鮫 M. owstoni
  • 分布區域:分布在世界各地溫帶和熱帶的海域
生活習性,形態特徵,物種分布,主要事件,繁殖狀況,捕獲案例,

生活習性

哥布林鯊又稱歐氏劍吻鯊、歐氏尖吻鯊(Goblin Shark,又譯加布林鯊,加布林是西方民間傳說中一種相貌醜陋、喜歡惡作劇的妖怪),出沒於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一般在深於200米水深處。由於太罕見,科學家對它們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連它們可以活多久和長到多大都不清楚,但已知這種罕見鯊魚在水中會呈現黑色,讓它們在深海中幾乎隱形,避免被掠食,長魚吻則有感應器,在看不到、聽不到的海中可以找到獵物,強而有力的雙顎用來迅速捕食獵物。
歐氏尖吻鮫
歐氏尖吻鮫
一般的鯊魚都有非常發達的肌肉,行動迅速、敏捷,異常兇猛。但是劍吻鯊的肌肉卻鬆軟無力,它的身體的其他特徵也表明它行動緩慢。這樣的鯊魚是不會對人造成威脅的,要追殺獵物也很成問題。當然劍吻鯊也不是吃素的,檢查它的胃內食物可以知道它以硬骨魚、烏賊、甲殼動物為食。那么它是如何覓食的呢?很可能是這樣的:悄悄地停留在黑暗的海中央,通過吻內豐富的電感受器偵察周圍的一舉一動,一旦有獵物靠近,就突然伸出嘴巴,張開咽喉,二者結合大大地擴展了喉嚨的容量,在咽喉內產生一個很大的負壓,把獵物吸進去,再把嘴巴縮回,幾排釘子一樣的牙齒就能咬住獵物。
因為它們的肌肉組織很鬆弛、柔軟,不需要太多的能量,因此它們會在海底緩慢遊動,利用長長的吻部,像金屬探測器一樣搜尋獵物,它掃過海底,當探測到小魚、螃蟹或魷魚的時候,會將雙頜突然伸出,咬住獵物。它們的牙齒十分尖利,咬住獵物後可以直接整個吞咽下去。
歐氏尖吻鮫歐氏尖吻鮫
歐氏尖吻鮫出沒於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一般在深於200米水深處。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溫帶和熱帶的海域,從太平洋的澳大利亞至大西洋的墨西哥灣。它們首先於日本的海域被發現。與傳說不同,它不僅不會爆炸,而且沒有鰾,依靠肝臟中的脂肪調節與水的比重。
歐氏尖吻鮫是深海的鯊魚,經常在水深約250米的海底生活。最深的標本就曾於水深1300米處發現。
歐氏尖吻鮫在深海捕食不同種類的生物。它們主要以魷魚、蟹及深海魚為食物。就它們的生命及生殖習性所知甚少,而它們的敵人亦較少。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並沒有將它們分類為瀕危物種。
歐氏尖吻鮫最初是於1898年由朱爾敦(David Starr Jordan)以近日本橫濱市的相模海發現的標本來命名。另一個標本亦於1909年被命名為劍射魚的Scapanorhynchus jordoni。歐氏尖吻鮫曾一度被分類在劍射魚屬中,但現時這個分類是無效的。歐氏尖吻鮫的化石共有24個及其他兩個已滅絕的相關屬,即劍射魚屬及Anomotodon。
歐氏尖吻鮫
尖吻鮫屬的學名是以東京大學的動物學家箕作佳吉來命名,原因是他將有關的標本交予朱爾敦作研究的。種小名則是以標本發現者Alan Owston命名的。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圓柱形。吻突出似短劍,故又稱為「劍吻鯊」。眼小,兩頜顯著突出;口近端位;兩頜齒同形,有棘狀齒冠,末端尖細,齒基部寬,有2齒根。鰓孔之後緣皆位於胸鰭基部前方。兩背鰭等大,但小於腹鰭和臀鰭;胸鰭小型,後緣圓形;尾鰭不呈新月形,背側葉長,約略等長於體長之一半;腹發達。尾柄扁平,不具側脊或凹槽。脊椎總數為122-125。
歐氏尖吻鮫歐氏尖吻鮫
歐氏尖吻鮫的特徵是它的吻向前突起而形成一尖突,比其他鯊魚的更為長,以此感覺獵物,兩頜前移形成鳥喙狀,可以突然伸出攫取獵物。它的另一個特徵是半透明的皮膚側葉不甚分類,以顯露出血液使身體呈粉紅色。它的顎可以伸縮,當收縮時,外觀就像是一頭粉紅色而長吻的沙虎鯊。
早期歐氏尖吻鮫的繪圖。歐氏尖吻鮫的體型屬於中等至大型。一般的標本都有2-3米長。最大的標本是在塔斯曼尼亞被發現,約有3.9米長。估計它們最大可以達至5.4-6米長。
歐氏尖吻鮫有一般鯊魚所有的體形。它們的鰭並非尖的,反而是低及圓的,臀鰭及胸鰭明顯的比背鰭大。它們的尾巴就像長尾鯊般,上半葉比下半葉長。
歐氏尖吻鮫的身體呈粉紅色,在鯊魚中非常獨特,這是因它們的皮膚是半透明的,其血管使得外觀上是粉紅色的。它的鰭都是帶青色的。劍吻鯊的眼睛小且沒有瞬膜。它們沒有尾前小窩及龍骨。前排牙齒很長及邊滑,後排的牙齒則適合壓碎食物。
歐氏尖吻鮫歐氏尖吻鮫
歐氏尖吻鮫的肝臟可以占身體重量的25%。現時仍未知悉為何它們的肝如此大。
在已知400多種鯊魚中,哥布林鯊的確顯得很古怪。它是劍吻鯊科的唯一成員。一般的鯊魚都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吻,但是很少有像它那樣長著這么長的吻。一條3米長的劍吻鯊,它的吻長能超過半米。更奇怪的是劍吻鯊長著一個能屈能伸的長嘴。當把嘴收起來的時候,它的樣子看上去和別的鯊魚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吻長了點。像所有其他動物,劍吻鯊在被捕獲時,也會猛烈掙扎,試圖咬破漁網逃生,在掙扎中往往會讓它們的頭部發生一定的變形,這曾經導致某些劍吻鯊樣本被當成是新發現的物種。
魚鰾
鯊魚沒有魚鰾,它是通過肝臟里的脂肪來調節浮力的。所以鯊魚有一個特別大的肝臟。不過,即便如此,鯊魚身體的比重還是比海水大,要靠不停地遊動才能避免沉入海底。劍吻鯊肝臟又比一般的鯊魚大得多,占了其體重的四分之一,這使得其身體比重接近海水,即使不遊動也不容易下沉。
皮膚
以前捕獲到的劍吻鯊的皮膚顏色是灰色的,好像沒什麼特別的。直到人們見到還活著的劍吻鯊,才發現這居然是一種粉紅色的鯊魚。並不是因為它的皮膚有紅色素,而是因為它的皮膚是透明的,身體表面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顯現出來了。就目前所掌握的信息來看,劍吻鯊粉色的膚色在水下會呈現不可見的黑色,這樣在捕食時獵物就不會那麼輕易看到自己。

物種分布

歐氏尖吻鮫的模型,可見其嘴突出的模樣。歐氏尖吻鮫是深海的鯊魚,經常在水深約250米的海底生活。最深的標本就曾於水深1300米處發現。最大體長可達385公分。
只有約45個歐氏尖吻鮫的標本曾被研究。大部份被漁獵歐氏尖吻鮫都是在日本發生,尤其是在房總半島附近的海域。它們在太平洋的分布很廣泛,曾於南非澳洲及紐西蘭的海域發現。 它們亦曾於法屬蓋亞那對出的西大西洋,並馬德拉自治區及葡萄牙的比斯開灣出沒。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歐氏尖吻鮫亦在墨西哥灣被發現。
歐氏尖吻鮫歐氏尖吻鮫
主要發現區域包括西大西洋:蓋亞那、蘇利南與法屬蓋亞那。東大西洋:法國(比斯開灣) 、馬得拉群島、幾內亞灣、葡萄牙與南非。西印度洋:南非外海及莫三比克。西太平洋:日本、台灣、澳洲(澳洲南部,新南威爾斯) 、紐西蘭。東太平洋:南加利福尼亞海域。台灣發現於東部之花蓮外海。
有關它的最早記錄是1898年於日本橫濱抓到了一條完整的標本,生物學界由此首次知道有這個物種的存在。此後又陸續在太平洋、大西洋的各個地方陸續抓到。不過,哥布林鯊雖然分布廣泛,卻一度被認為非常稀有,每抓到一條都會有記載,到上個世紀末,共報導抓到了45條。

主要事件

歐氏尖吻鮫是以在其吻的電子敏感器官來偵測獵物。一旦歐氏尖吻鮫發現它的獵物,它們突然伸出其顎,以像舌頭的肌肉來將獵物啜入前齒。它們會吃深海石頭魚、頭足綱甲殼類等獵物。
當它被圍入魚網幾經掙扎不得脫身時,會通過自身類似魚鰾的肌體壓強變化,而膨脹起來,最後自行爆炸成大大小小的碎塊,直到現在,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捉到過一條完整的歐氏尖吻鮫。人們通常見到的不過是歐氏尖吻鮫的屍體碎塊罷了,斷口都參差不齊,極像磚塊或瓷器破碎後的樣子。它們厚厚的皮肉很少有韌性和彈性,特別是魚皮就像陶瓷製品一樣硬。爆炸後的魔鬼鯊魚片就像我們平時打碎了一件瓷器,斷口完全可以拼接在一起,分毫不差。
這當然是捏造出來的,和旅鼠的傳說不同的是,它不是國外傳入的古老傳說,而是國內的某個文人2010年才炮製出來的,以《加布林鯊魚的悲情母愛》等為題刊登在多家報刊上,雖然號稱是“編譯”,但國外文獻中找不到這種說法的任何痕跡;雖然文章聲稱是在敘述2004年一次科學考察的經歷,而其實是百分之百的幻想作品。但這樣一則無稽之談卻被許多人當成了紀實而深受感動,乃至據此批評科學研究。
曾入選美國《國家地理雜誌》07年度十大照片
人們2007年1月25日在東京灣發現了一隻稀有的史前鯊魚劍吻鯊,它在數天后死去。東京海洋動物生園的官員是在與當地漁民的一次遠航行動中發現這隻長達1.3米的深海劍吻鯊,當公園向公眾展出這隻稀有鯊魚後,它於1月27日早晨死亡。
人們對這種神秘的物種所知甚少,它通常生活在海洋洋底。一位公園官員稱:“人們不時捕撈起死亡的劍吻鯊,我們記下了這隻鯊魚游泳的樣子。在它死後,我們進行了解析以進行更多的研究。”
關於哥布林鯊的謠言
有媒體2007年11月17日曾刊登一篇題為《尊嚴——〈加布林鯊魚的悲情母愛〉讀後感》的散文,介紹說深海有一種非常兇猛、名為加布林鯊魚的噬人鯊,又叫“魔鬼鯊”。當它被圍入漁網幾經掙扎不得脫身時,會自行爆炸成大大小小的碎塊,寧肯粉身碎骨也不願被人活捉。作者感嘆道:“任何研究都應該在"生命"面前止步。如何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當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研究。加布林鯊在人類面前誓死守護的尊嚴,難道不值得每一個自稱高級的人類思索?”
歐氏尖吻鮫歐氏尖吻鮫
這是真的嗎?當然是捏造出來的,它不是國外傳入的古老傳說,而是國內的某個文人炮製出來的,以《加布林鯊魚的悲情母愛》等為題刊登在多家報刊上,雖然號稱是“編譯”,但國外文獻中找不到這種說法的任何痕跡;雖然文章聲稱是在敘述2004年一次科學考察的經歷,而其實是百分之百的幻想作品。
日本大地震引發核輻射危機,隨後就出現這么一組圖片,曾經在微博論壇上廣為傳播。現在你知道這種“變異魚”是誰了吧。

繁殖狀況

現時對歐氏尖吻鮫的生殖仍是一無所知。雖然從來未有捕捉到懷孕的歐氏尖吻鮫,但作為鼠鯊目的一份子,估計它們亦都是卵胎生的。它們的受精卵會在母體內孵化,出生時已經是一頭幼鯊。
歐氏尖吻鮫一般會成為副漁獲物。由於它們逗留在海底,它們多被海底刺網或延繩釣漁所捕獲。它們有時亦會被拖網所捕獵。有時它們亦會被深海漁絲所纏繞。
歐氏尖吻鮫是高層次的肉食性生物。它在體外及體內亦有不同的寄生蟲。兩種新的蛔蟲,稱為Litobothrium amsichensis及Marsupiobothrium gobelinus就在澳大利亞的歐氏尖吻鮫標本中發現。
2004年,歐氏尖吻鮫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低危”物種。雖然很少會見到劍吻鯊,但就其分布世界各地海域的情況,加上它很少作為副漁獲物被捕獲,故此推斷並沒有出現滅絕的合理危害。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指劍吻鯊最大的敵人將會是狩獵、意外死亡及水污染。現時並沒有行動來保護劍吻鯊。

捕獲案例

美國漁民捕獲5米長粉色尖牙劍吻鯊 放歸大海
據英國《每日郵報》2014年5月3日報導,美國漁民摩爾在佛羅里達州的基維斯特捕蝦時意外捕撈到一隻哥布林鯊,該鯊魚足有5.5米長,渾身呈粉紅色,頭頂長了一隻長長的鼻子來遮擋住鼻子下面鋒利的牙齒。這是一種非常稀有的鯊魚品種,主要生活在日本附近水域。
2014年4月19日墨西哥灣,漁民們將魚網放入2千呎(約610公尺)深的海中,收網時不僅捕獲鮮蝦,意外撈起這隻有著邪惡尖牙的哥布林鯊,他給這隻大鯊魚拍了幾張照片之後,又把它放回大海。直至2日才向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報告。摩爾說道:“我關心這片海洋的一切,我們也要懂得保護,因為那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鯊魚專家約翰卡爾森(John Carlson)非常振奮,認為這是條母鯊,他同時表示,這是墨西哥灣有史以來第二次發現哥布林鯊,距離上次發現已經10年,這種罕見鯊魚出現在日本、印度洋及南非周圍海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