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訪華

歐巴馬訪華

歐巴馬訪華是指應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邀請,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09年11月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從15日深夜11點在雨中抵達上海,到18日下午5點飛離北京,歐巴馬在中國停留了約66個小時。期間,兩國領導人在北京就中美關係及重大國際與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發布了《中美聯合聲明》。另外,歐巴馬在上海與中國青年的對話,以及遊覽故宮和長城等花絮也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巴馬訪華
  • 時間:2009年11月
  • 人物:美國總統歐巴馬
  • 事件國事訪問
訪華行程,精彩回顧,聯合聲明,上海對話,參觀行程,中美關係,發展史,大事記,訪華記錄,全面剖析,訪華原因,訪華成果,

訪華行程

15日 23:16左右飛抵中國上海
歐巴馬訪華
16上午10點,與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上海市長韓正會面。
之後,與上海青年對話,並發表演講,回答學生的提問。
傍晚,離開上海飛赴北京,參加胡錦濤主席歡迎晚宴。
17胡錦濤主持儀式歡迎歐巴馬,雙方會談後共同舉行聯合記者會。
下午,會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歐巴馬還遊覽了故宮。
18上午,會見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赴八達嶺、長城等地遊覽。
當晚,歐巴馬離開北京,飛往韓國首都首爾。

精彩回顧

聯合聲明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歐巴馬17日在北京舉行會談,並在會談後發表了《中美聯合聲明》,就中美關係及重大國際與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達成許多重要共識。胡錦濤向美國總統歐巴馬強調,中美兩國國情不同,雙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關鍵是要尊重和照顧雙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歐巴馬也表示,中美元首會晤對兩國未來至關重要。美中兩國有很多重要的共同利益,雙方共同點遠遠超過分歧和差異。
歐巴馬(左)&amp歐巴馬(左)&amp
(1)在政治對話方面:胡錦濤表示中美要採取切實行動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推動戰略與經濟對話;歐巴馬表示美中關係從未像現在這樣對二者共同的未來如此重要,歡迎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2)在經貿金融方面:中美兩國元首都強調,當前形勢下,兩國應該有更加堅決的態度,反對和抵制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胡錦濤表示應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以防範和應對未來的危機;歐巴馬表示,中美雙方將追求更均衡的經濟成長戰略,美國要多儲蓄少花費,中國要擴大內需
(3)在安全方面:中方讚賞歐巴馬一個中國政策,希望雙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根本原則,繼續本著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的精神就人權和宗教等問題開展對話、交流,以增進了解、減少分歧、擴大共識。並繼續推動兩軍關係;美方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支持海峽兩岸改善關係。
(4)在能源氣候方面:胡錦濤表示,中方願同美方一道,繼續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態度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為推動哥本哈根大會取得積極成果作出貢獻,雙方應有區別承擔責任,為應對氣候變化發揮應有作用;歐巴馬表示,美中應合作承擔減排責任,推動哥本哈根會議
(5)在朝核和伊核方面:中國希望同有關各方一道,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六方會談進程,維護東北亞和平穩定;歐巴馬表示朝鮮面臨選擇,伊朗意圖必須讓國際社會信服。雙方重申反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將共同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強調致力於最終實現無核武器世界。
2002年來訪的小布希說:“長城依舊,中國已今非昔比。”
就任美國總統不到一年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歐巴馬在留言簿上寫道:“我欽佩長城的巍峨,感謝中國人民的熱情。”

中美關係

發展史

對抗僵持到建交
韓戰後,美國把中國看作是比蘇聯更危險的敵人,美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遏制政策主要是要遏制“中國共產主義的擴張”。從1971年的“桌球外交”到1972年的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揭開了新的一頁。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
戰略合作
從1979年到1989年,中美兩國之間共同對付蘇聯的戰略基礎存在,中美關係大大發展,包括經貿交流、美對中技術轉讓。這一階段堪稱“中美關係黃金時期”。鄧小平訪美把兩國之間剛剛建立的外交關係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大家對剛剛建立的中美關係抱著很大的熱情,充滿很大的希望。
調整適應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中美關係進入動盪期,經歷了一段波折,恢復了,事實上也發展了。2000年,美國通過了與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的立法,這是中美關係當中最具實質性意義的發展。
深化合作
本世紀以來中美兩國的建設性合作關係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中美關係的共識從狹隘走到全面,中美關係越來越全球化。金融危機,能源和氣候,現在成為中美關係的核心。

大事記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 “桌球外交”。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 尼克森正式訪問中國,雙方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
1979年1月1日 美國宣布斷絕與台灣“斷交、廢約、撤軍”。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 鄧小平訪美。
1982年8月17日 中美兩國政府發表中美“八·一七公報”。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澤民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2006年4月18日至21日 胡錦濤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2009年11月15日到18日 歐巴馬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訪華記錄

1972年2月 尼克森訪華,此行被稱為“破冰之旅”,中美雙方在上海共同發表了《聯合公報》
歐巴馬訪華
1975年12月1日到5日 福特訪華,毛澤東主席和鄧小平副總理會見了他。雙方重申遵守《上海公報》。
1984年4月26日到5月1日 里根訪華。中美簽訂避免雙重徵稅和防止偷稅漏稅等四項協定和協定書,並草簽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
1989年2月25日到26日老布希訪華,成為第一位在電視上直接向中國人發表講話的美國總統。
1998年6月28日到7月3日 柯林頓訪華。這次隨柯林頓總統訪華的人數是歷來最多的,共有1200多人。
小布希先後4次訪華,創下紀錄,被稱為“與中國最親近的美國總統”。此前,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在任內訪華超過1次。
2009年 歐巴馬訪華。

全面剖析

訪華原因

美國需要中國繼續購買國債
中美經貿投資發展,美國需要中國繼續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來為美國經濟背書。分析人士預計,歐巴馬很可能大力遊說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
中美需要聯合應對金融危機
一個需要華盛頓直面的現實是,美國如今在幾乎任何一個領域,都無法忽視中國的存在和作用,中美關係也正進入一種真正的大國關係常態。
美需要中國參與伊朝核問題
在伊朗和朝鮮核問題巴基斯坦局勢和聯合國改革等全球和地區性安全議題上,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和積極參與。
美國需要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的工業化進程,以及對於全球資源控制權的博弈,對於歐巴馬政府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順利實施,會產生重大影響。
美需要中國參與地區安全
據英國《金融時報》13日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可能在訪華之際,請中國在阿富汗事務上“扮演更大角色”。
中國模式將影響世界
金融危機的情形下,中國模式成為熱點。中國獨特的發展模式,給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歐巴馬磨合期對華政策剖析:中國仍為競爭者
無論是對中國的直接定位,還是談及競爭與合作的關係,“歐巴馬都是把競爭放在首要位置,即使是合作,其Q的也是提高美國的競爭力”。
歐巴馬對華政策成型:加強合作同時不忘牽制
如同其他政策,歐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也是相當務實的。這裡的“務實”有兩個含義,一是尋求中國的合作本身就是務實的表現,而不是務虛,因為歐巴馬政府確實面對深重的挑戰,沒有中國的合作,無法應對這些挑戰;二是,歐巴馬政府在處理對華問題上格外小心謹慎。
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及友好競爭者
此次歐巴馬訪華過程中繼續做出反對貿易保護的表態也成為自然。值得期待的一點是美國對中國這個“友好競爭者”將提出更明確的定位。

訪華成果

交流之旅:這種兩國領導人和決策者之間真誠和深入的面對面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助於增進互信與合作,維持新時期雙邊關係的發展勢頭。通過進行深入和建設性會談,中美雙方達成了許多重要共識,這對推動美中關係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歐巴馬表示對中國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希望兩國議會間的對話和交往取得更多成果,增進相互了解,使兩國關係更加成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定位更積極更肯定,承認中國作用更加突出。
發現之旅:從歐巴馬總統先前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對中國非常感興趣。但歐巴馬總統此前從來沒有來過中國,所以這次是個好機會,讓歐巴馬總統發現一個真實的中國:他不但到了上海和北京,感受到一個充滿活力和迅速增長的中國,領略了中國的古老文明,同時也看到了中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而複雜的挑戰,其中包括應對四千萬農村貧困人口和6800萬城市低收入人口的生活問題,以及8000萬殘疾人口和兩千四百萬湧入城市的打工者的就業問題等等。
收穫之旅:此次國事訪問將對中美關係、增進雙方戰略互信、經濟合作與全球經濟復甦、地區和全球性挑戰,以及氣候、能源與環境等方面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歐巴馬總統多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在台灣等問題上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美同意就人權宗教進行對話;支持雙方建立人文交流機制,並且加強互派留學生合作;中美聯合聲明強調了在未來兩國將在雙向互利的基礎上,深化兩國反恐、執法、科技、航天、民用航空、高速鐵路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衛生等領域的合作,並繼續推動兩軍關係取得更大的進展。在中美合作大廈的眾多構件中,貿易與能源是其中最重要的承重牆。
我們深信在新的形勢下,中美間的利益已經緊密聯繫、不可分離。中美應堅持從戰略的高度和長遠的角度出發,加強對話、交流、合作,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並將採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為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而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