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新政是指歐巴馬新政府、歐巴馬新政策的簡稱。所以,歐巴馬新政既指歐巴馬新政府,也指歐巴馬新政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巴馬新政
- 外文名:Obama's new deal
- 類型:自然地理
- 屬於:地理 自然地理
新政遇困擾,任重道遠,再失良機英國,論歐巴馬新政,“奧氏新政”令人失望,中美經貿關係的影響,
新政遇困擾
(中新社紐約二月三日電)二月三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新政”恰滿兩周。當日,歐巴馬在白宮宣布提名資深共和黨人賈德·格雷格出任商務部長,完成其組閣的最後一步。但也在同一天,獲得歐巴馬內閣提名的南希·基利弗和湯姆·達施勒先後宣布因“稅務問題”放棄新內閣的任職。
有政治評論員說,這是歐巴馬上任以來吃的第一個“敗仗”。達施勒曾任參議院民主黨領袖,原是歐巴馬在其內政改革藍圖中最倚重的角色之一。就在二月二日,歐巴馬還在為自己的好朋友達施勒辯護,表示將堅決支持達施勒出任新政府的衛生部長,力圖助其在參議院過關。
外界都認為參議院通過達施勒的提名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在此之前,被披露漏繳數萬美元稅款的財政部長蓋特納照樣“有驚無險”地獲得了參議院的任命批准,不料達施勒到底擋不住批評的攻勢,自己先“卸了甲”。
達施勒解釋放棄提名的主要原因是“不願成為(歐巴馬的)拖累”。而早他三個小時“請退”的白宮首席績效官候選人南希·基利弗也表示不想因為自己的報稅單影響了歐巴馬的組閣進程。
至此,歐巴馬提名的二十位部長級內閣成員中已有三位“請退”,其中包括前商務部長提名人、涉嫌競選資金違規受聯邦大陪審團調查的新墨西哥州州長比爾·理查森。
分析人士稱,歐巴馬組閣之所以一波三折,主要因為是對其寄予較高期望美國民眾正在用放大鏡審查他的新內閣,但理想和現實總有很大的差距。
如何達到民眾的高標準,這是歐巴馬面臨的一個棘手難題。在理查森、蓋特納、達施勒以及基利弗之後,誰能保證剩下的十六位閣員都無“瑕疵”?如,一日前剛獲得參議院任命批准的法務部長埃里克·霍爾德就被共和黨人指責在柯林頓總統豁免金融詐欺犯馬克·里奇的決定中扮演了角色。
歐巴馬的內閣困擾還不僅限於此。以初任參議員“一步登天”的“少壯總統”,如何領導掌控由政壇老將組成的豪華班底,這是歐巴馬將面對的另一個難題。
六十一歲的前第一夫人、六十五歲的留任國防部部長、六十歲的諾貝爾獎得主……歐巴馬的新內閣被媒體形容為“全明星隊”;而因敢於大批起用前“對手”、以及經驗和資歷都勝於自己的人才,歐巴馬的“大度”也獲得普遍稱讚。但掌聲之後,歐巴馬留下的仍是許多的問號:外交理念不同的希拉蕊能否聽從他的指揮?經驗豐富的羅伯特·蓋茨將在美國新國防策略的制定中發揮多大的影響力?被稱為“最聰明的內閣部長”的朱棣文會給美國的能源結構帶來多大的變化?
而在這些問號中,民眾最關心的是:歐巴馬將如何領導這個團隊一一兌現他在競選中做出的“變革”承諾。
任重道遠
隨著美國參議院通過總統歐巴馬尋求的新的經濟刺激方案的程式性投票,關於美國經濟何
必須注意到的是,美國經濟儘管已經確定無疑地身處衰退之中,但卻難言觸底。首先是失業。在剛過去的1月份,美國非農就業人數減少了59.8 萬人,創下1974 年以來的最大降幅。自2007年12月陷入衰退後,美國的失業總人數已升至360萬人,失業率快速升至7.6%的16年來最高點。其中就有約一半的失業出現在過去一個季度內,表明大的趨勢是在惡化而非走穩。其次是因失業所引發的私人消費下滑。2008 年12月,美國國內名義消費下降1%,這使得更多人開始憂慮投資萎縮後,美國經濟靠什麼來支持的問題。此外,在僱傭工人數量最多的製造業領域,ISM(美國供應管理協會)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指數根本毫無起色,一直徘徊在多年低位。
或許也是因為形勢足夠危急,才讓人們對歐巴馬的新版經濟刺激計畫寄予厚望。綜合考慮民主黨的一貫理念、歐巴馬競選前後的主張以及內閣行政團隊的構成等因素之後,我們發現,“歐巴馬新政”確實更偏向於直接操作或者干預巨觀經濟運行。理論上,這一範式下的救市手段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將可能明顯較布希政府更為強有力。筆者注意到,新版的經濟刺激計畫與上屆政府救市計畫相比,較為明顯的差別至少包括:財政支出規模繼續擴大,救助重點向實體經濟轉移;減稅出現結構性調整,發債規模繼續大增;增加就業成為政策重點,貿易金融政策趨於保守等。
但也需看到,儘管歐巴馬的新方案似乎看上去“很好很強大”,但仍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應急藥方”。不僅與外圍國家希望美國經濟儘早進行“內在調理”的廣泛訴求缺少關聯,其中有關內容甚至還給滿懷期待的外圍國家帶來相當程度的惡感。例如經濟刺激方案中飽受爭議的“購買美國貨”條款,儘管在參議院博弈階段得以軟化,但仍給外圍觀察者深刻的負面印象。許多人將可能因此認為,儘管歐巴馬政府在外交上正在做出即將拋棄共
和黨人的單邊主義的姿態,但在經濟政策上,今日民主黨人的表現實在較傳統的民主黨更為孤立。對這個倡導“改變”並以之為主要賣點的行政團隊而言,亮相階段的敗筆不可謂不嚴重。
此外,被廣泛寄予厚望的“新方案”歷經參眾兩院表決,闖關而出,卻不僅變成了一個金額縮水的計畫,而且是一個因情勢危急並未得到足夠充分討論的計畫。這將可能直接帶來兩方面的後續麻煩。其一,可能因投資、減稅的力度打折,導致救市計畫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其二,可能在國會審查具體開支項目時遭遇共和黨人的掣肘。因此,歐巴馬的新方案儘管獲批的效率尚可,但將來實施的效果卻暫不宜被寄予過高期待。
更麻煩的是,在美國之外的歐洲、日本,在“金磚四國”乃至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增長或者復甦的困境越來越明顯,衰退乃至蕭條的跡象日益顯化。大眾多已相信,本次經濟危機源自世界經濟遊戲規則的不合理。那么,在一個玩家廣泛受傷害、規則制定者自顧不暇的遊戲時段,過早地樂觀實在和理性不沾邊。
總而言之,儘管歐巴馬如期交出了第一份“策論”答卷,但鑒於其面對的內部經濟狀況依然荊棘叢生,外部經濟環境仍風雨飄搖,指望這份“簡版”經濟刺激方案能夠立竿見影,並不現實。毋庸諱言,整個世界或許還將在衰退中摸索很久。
對我們中的多數人而言,如今,爭辯世界上哪個國家先走出低谷或許並非足夠有價值、有意義,最重要的或許是儘早做好迎接“熊市下半場”的煎熬。
再失良機英國
歐巴馬政府昨日迎來了真相時刻,財長蒂莫西·蓋特納(Tim Geithner)出台了一份救助美國
金融體系的計畫。當前全球危機正是發源於美國金融體系。在他們的前任多次啟動失誤後,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和蓋特納只有一個機會展示這一次有所不同。不幸的是,這一線條不清晰的計畫仍舊沒能脫穎而出。
政府將試圖重新激活證券化放貸,具體方式是通過一個新的公私投資基金吸收有毒資產,並擴大美聯儲(Fed)現有的消費者放貸安排。這可能救活非銀行信貸市場,而無論銀行本身能否重新置身於堅實基礎之上。
然而,各銀行不能停留在它們目前的失靈狀態。如今,某些銀行具有清償能力,而另一些銀行不具有這種能力,只是沒有人具體知道哪些銀行有問題。銀行必須立即坦白自己的虧損,然後得到充足的資本重組,以免所有銀行都被視為無力清償。否則的話,銀行間的拆借就不會解凍,注資也不會增加各銀行的放貸。
蓋特納明白這一點。他的計畫的另一個方面是,要求各銀行經受“壓力測試”,以使“它們的資產負債表更乾淨和更強勁”。但是,從公共金庫到銀行的任何資金轉移,都必須附帶必要的條件,以實現其公共目的。納稅人的投資必須得到公平的補償,因為以比市場價格更慷慨的條款接手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虧本資產,無異於向銀行提供不應當的禮物。
那么,該怎樣估價銀行的壞資產呢?蓋特納的計畫也許是要依靠投資者的判斷來得出資產價格:私人投資者不會付出補貼失敗銀行的價格。這很聰明,但它忽略了兩個根本問題。首先,政府將如何從私營部門的合作夥伴那裡吸引聯合融資,如果政府不承擔超出比例的下行風險,從而在實際上補貼這些合作夥伴?
其次,如果一家資產按市場價值定價的銀行不能按對納稅人公平或對私人投資者有吸引力的價格出售這些資產,那么這家銀行就是不具有清償能力的。歐巴馬和蓋特納仍未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即:必須迫使各銀行立即減記它們的虧損。如果它們這么做了,那么許多銀行就將暴露出自己不具清償能力的真相,政府就必須接管這些銀行,對它們進行資本重組。拯救金融體系所需的金額和公共控股程度,均超過美國政府現在願意承認的水平。
論歐巴馬新政
首先,我認為歐巴馬不會以經濟為核心話題,這對他很不利。
民眾對歐巴馬的支持來自於對他能夠解決本次金融危機的信任,民眾往往將它與上世紀偉
大的總統羅斯福作對比,這使他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果他不能在4年任期結束之前徹底改變美國的經濟,會使他失去連任的機會。可是這很難,很難。他與羅斯福不同,羅斯福背後是一個恐怖的政治和銀行家族。這是他的很多政策可以很容易地通過並實施下去。所以他的百日新政能夠改變當時美國瀕臨崩潰的經濟。
而歐巴馬顯然不具備這些條件,所以他的7000萬美元刺激計畫重點是基礎設施而不是救市,歐巴馬的這個舉動說明了他的心中已經決定了未來的道路的主人是民眾而不是投機者,他大量地修建學校等是為了在民眾中留下心繫普通老百姓的優秀形象而不是像布希那樣加劇貧富差距。
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有機會將民眾從07年瘋狂的暴利中清醒過來,認識到真正踏踏實實的工作才是唯一出路,否則不僅赤字不會縮水,經濟反而會越搞越差。要解決民眾心中的輕浮,贏得選票,靠的就是這些基礎建設。歐巴馬不會是美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總統,但他會是最務實的總統。
他走的是和羅斯福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羅斯福注投資而不重赤字。這在當時是一個偉大的措施,但這不代表他適用於現在的經濟狀況,格林斯潘時代的錯誤投資可以看出一點影子。本世紀初的科技泡沫就是這樣產生的。
歐巴馬注重民生就得忽略市場上那群投資惡狼,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歐巴馬現在的政策讓我們難以琢磨,原因就是有一批巨大的銀行家族和投機大亨向他施加壓力。
所以對於歐巴馬,不用太擔心,為什麼現在美國保護主義有抬頭的趨勢,就是媒體的結果。那些金融大亨控制下的媒體就是為了製造中美矛盾,使他們有利可圖。否則以歐巴馬的想法,大亨們不應當繼續影響著美國的經濟,他們應當還財於民。這簡直就是大亨們的噩夢。
所以他們一方面向政府施壓,一方面利用媒體製造矛盾。而我們政府應當分清事實真相,不要被假象所迷惑,盲目出擊,導致兩國關係真正惡化。
“奧氏新政”令人失望
上周末,各大媒體已經搶先透露了歐巴馬政府即將於本周公布的金融援助方案細節。如果這些報導內容屬實,那么財長蓋特納就是在說服歐巴馬走回到前一屆政府的老路上,尤其是“現金換垃圾(債券)”——這一半年前就被前財長保爾森棄之不用的藥方。
這不僅僅令人失望,事實上,我已經絕望了。我們剛經歷了AIG高管紅利事件,政府官員對該事件的發言顯示,他們毫無所知,無所作為,更沒責任可言。此刻,在銀行如何揮霍納稅人的錢這件事上,政府已經無法化解公眾的任何疑問。
而歐巴馬目前的金融計畫很明顯大體還是基於銀行基本面良好、銀行家行為符合理性的這個前提上。這就是說,歐巴馬過去還信誓旦旦他的經濟團隊一清二白,現在卻承認自己的經濟目標已經過分受制於華爾街。此刻,歐巴馬意識到,他的政治資本已經消失。
再回到此刻的經濟形勢。美國的經濟已經被失調的金融系統所累,後者在次級按揭貸款和其他資產上損失慘重。經濟史學家可以告訴你,這並不奇怪,上世紀以來的幾十次危機都是如此。而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套經久有效的良方,它是這么處理的:政府為銀行提供足夠多(儘管原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債務擔保以維持信心。同時,政府還暫時接管一些真正陷入債務危機的銀行,清理它們的債務。
瑞典在上世紀90年代初也是這么乾的。我們在里根政府時期存貸款崩潰時期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現在,我們當然也可以這么做。
然而,歐巴馬政府跟布希政府一樣,都想一步到位。亨利·保爾森和蓋特納政策的共同點就是堅持銀行的不良資產很值錢。這種政策就是用納稅人的錢來為壞賬爭取到“公平”的報價。保爾森的做法是由政府直接購買壞賬,而蓋特納的手段要複雜些:政府借錢給私人投資者,再由後者出資購買資產。歐巴馬的高級顧問稱,這個辦法是用“市場的專長”來給壞賬定價。
但蓋特納的計畫是在單面下註:即當資產價值上升時,投資者就會贏利,但當資產價格下跌時,投資者卻能免於債務麻煩。因此,這並非真實的市場手段。這只不過是間接的支持購買壞賬。
奇怪的是,納稅人可能會為此承擔代價。我計算下來,這已經是歐巴馬政府官員第三次在實質上沿襲保爾森的計畫了。但每一次(政府)都會貼上一個標籤,以表明兩者的不同。政府已經對這套手法樂此不疲了。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它不會奏效。我們在浪費時間。每個月我們都將失去控制經濟危機的良機,損失60萬個工作崗位。但更可怕的是,歐巴馬正在濫用他的信譽。如果措施失敗,他將無法再說服國會為他早就該做的事提供更多的錢。
中美經貿關係的影響
在中美經貿關係中,最容易吸引人“眼球”的無疑是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經貿爭端。
由於歐巴馬經濟刺激計畫的主要內容是基礎設施建設、對特定產業的財政投入和減稅,不是貿易保護主義,其經濟新政直接加劇實質經濟部門雙邊經貿爭端的作用並不大,但會從以下途徑間接引發爭端,中國需要採取相應的對策:
首先,其經濟刺激計畫、特別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一個支付能力相對可靠的市場,必將吸引世界其他國家的廠商參與角逐,這樣一來與早已虎視眈眈、志在必得的美國國內廠商矛盾加劇,美國國內廠商勢必會動用包括貿易保護在內的一切手段阻止中國等其他國家企業分肥。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耗用大量鋼材,美國本土鋼鐵行業蕭條已久,視之為自救良機;中國鋼鐵工業則早已是全世界遙遙領先的最大生產者,競爭力也日益增強,與美國本土鋼鐵企業爭奪美國基建市場的競爭激化是必然的。鑒於美國鋼鐵工業慣於訴諸貿易保護主義手段的前科,他們操弄貿易保護主義工具也幾乎是肯定的。
其次,汲取改革以來自主先進制造業在許多方面不進反退的教訓,我國近年來大大增強了發展自主先進制造業的力度,此次的經濟金融危機也被視為推進產業升級、進而加快擺脫外部經濟衝擊影響的良機。而考慮到美國這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大本營一向忌諱“產業發展政策”之類辭彙,歐巴馬經濟刺激計畫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對可再生能源、IT等行業提供大規模財政投入。這樣,依靠美國政府的財力支持,美國相關產業在國際市場上開展傾銷的能力增強了許多,與我國發展自主先進制造業的努力和意圖矛盾將趨向加劇。預計我國在這兩年將適度增加運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工具為國內產業(特別是重點發展的先進制造業)創造有保障的國內市場,這些傾銷的美國產業撞上中國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和公平貿易局槍口的幾率正在上升。我也主張我們轉換思維,不要僅僅是將自己當做被動的貿易夥伴保護措施候補受害者,而是要儘可能積極主動地為我們的產業爭取公平待遇,立刻開始分析歐巴馬經濟刺激計畫中產業發展政策內容是否構成了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違規補貼,為我國國內發展先進制造業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