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內斯特·蓋恩斯

歐內斯特·蓋恩斯(Ernest James Gaines,1933),當代美國黑人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內斯特·蓋恩斯
  • 外文名:Ernest James Gaines
  • 出生日期:1933
  • 職業:作家
簡介,生平與創作,藝術特色與評價,作品,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集,獲獎,

簡介

歐內斯特·蓋恩斯(Ernest James Gaines,1933)在四十餘年的創作生涯里,先後有六部長篇《凱瑟琳·卡米爾》、《愛與塵》、《簡·皮特曼小姐自傳》、《在我父親家》、《老人會》和《刑前一課》(又譯《臨終一課》)和兩部中短篇小說集《血緣》和《莫扎特和萊德貝里:短篇小說散文集》問世,雖然算不上多產,但作品多以親身經歷刻畫南方黑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對黑人奴隸制歷史乃至整個美國歷史重新做出評價。因此,有西方評論家如美國的埃爾文·奧伯特就認為,他對美國南方社會的理解甚至比福克納來得深刻。他的作品也因而成了美國大學英語系學生的必讀書目,同時,被譯為許多種語言,其中包括法語、西班牙語、德語和中文。四部作品改編為電視連續劇。
他發表於1993年的《刑前一課》,榮獲全國圖書評論界小說獎。此外,他還獲全國人文獎章和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

生平與創作

蓋恩斯出生在路易斯安那州波恩特庫佩教區(Pointe Coupee Parish)的農莊裡,是家中十二個孩子中的長子,由於父母離異,由殘疾的、只能爬行的年姑母撫養成人。雖然蓋恩斯出生時,奴隸制度已經廢除七十餘年,但他仍然家境貧窮,居住在農莊黑人聚集區。黑人孩子們不去摘棉花的季節,農莊教堂就延請一位老師,每年教孩子們讀書識字,每年為期五六個月的樣子。蓋恩斯就是這樣接受了六年的業餘基礎教育。因此,他後來的作品多以這座農莊為背景。後來,在新路市一所專為非洲裔美國人兒童設立的天主教學校聖奧古斯丁學校學習三年。
1938年,蓋恩斯到加州瓦列霍(Vallejo)市與母親和繼父團聚。兩年後,十七歲的他發表了處女作《凱瑟琳·卡米爾》。1957年他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兩年的軍營生活後,又獲得史丹福大學協作獎學金。從1984年起, 他每年分別在舊金山和路易斯安那州拉斐特度過,並在拉斐特大學教授文學寫作(creative writing)。

藝術特色與評價

在美國文學批評界,蓋恩斯的作品益愈受到關注。因為,正如有學者所認為的那樣,他的作品不以表現過去的奴隸制度為滿足,還表現了現在的奴隸制度。
因為,1960年代的黑人抗暴鬥爭,在美國黑人知識界引發了一場爭取全面文化自主的運動,黑人學者提出要把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其中包括對奴隸制重新做出評價。蓋恩斯的作品以上應運而生。他的小說多以家鄉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農業地帶為背景,故事都發生在在一個他所虛構的貝永鎮。因此,當代女作家愛麗絲·沃克(Alice Walker)在《紐約時報書評》著文,說他的小說“深深植根於並展示了南方黑人豐富的文化遺產”。他筆下的行文和語言口語化,接近南方黑人的口頭語言,卻強有力地凸顯了他的一貫的反種族主義的主題。在敘事技巧以及語言風格上,他受到福克納和海明威的影響,在文體風格方面,可以看出法國作家福樓拜和莫泊桑的痕跡,在主題上則不無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和契訶夫等作家的餘緒。關於這一點,蓋恩斯自己也談到他自己的藝術特點時,也承認自己受海明威的影響最大,在引文中把所有不必要的形容詞和副詞都去掉了。不過,當有些西方評論家認為,蓋恩斯對美國南方社會的理解要比福克納深刻,他的作品也更富於戲劇力量,藝術上更有成就時,他又說“我從福克納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的描述中得到了啟發。當然,還有喬伊斯和他筆下的都柏林。福克納也許是從喬伊斯那裡得到了靈感。關於那個地方,我在每篇小說中都添加新的細節,我對它太熟悉了,我在那裡度過了十五年的青春光陰。”在談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傳承影響時,他又說,自己“從歐洲小說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啟發,特別是伊凡·屠格涅夫的《父與子》中的巴扎洛夫影響了我。當然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以及詹姆士·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中的史蒂芬。”
在蓋恩斯的長篇小說中,只有《簡·皮特曼小姐自傳》採用奴隸紀實小說的敘事框架,借主人公簡小姐之口,講述從1864年美國奴隸宣布解放的前一年起,一直到1963年美國黑人民族運動高漲時期為止的近百年歷史,講述作為西方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的奴隸貿易,講述在美國獲得獨立之後販賣奴隸的罪惡活動遠遠沒有停止的事實,也同時講述罪惡的奴隸制對美國黑人民族的影響等等。

作品

長篇小說

《凱瑟琳·卡米爾》(Catherine Carmier,1964)
《愛與塵》(Of Love and Dust,1967)
《簡·皮特曼小姐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Miss Jane Pittman,1971)
《在父親的房子裡》(In My Father's House,1978)
《老人會》(A Gathering of Old Men,1983)
《刑前一刻》(A Lesson Before Dying,1993)

中篇小說

《十一月漫長的一天》(A Long Day in November,1971)

短篇小說集

《血緣》(Bloodline,1968)
《莫扎特和萊德貝里:短篇小說散文集》(Mozart and Leadbelly: Stories and Essays,2005)

獲獎

1957年 獲華萊士·斯特格納研究基金(Wallace Stegner fellow)
1967年 獲(美國)全國藝術基金會獎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grant)
1971年 獲梭羅門·古根海姆基金會研究基金(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fellow)
1993年 獲路易斯安那周年度人文學者稱號(Louisiana Humanist of the Year)
1993年 獲全國圖書評論界小說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
1993年 獲約翰和凱瑟琳·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基金(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fellow)
1993年 獲多斯·帕索斯獎(Dos Passos Prize)
2000年 獲全國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2000年 獲路易斯安那州作家獎(The Louisiana Writer Award)
2000年 獲(路易斯安那)州政府藝術獎(The National Governors’Arts Award)
2000年 獲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2000年 獲法蘭西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Chevalier [Knight] of the Order of Art and Letters [France])
2001年 獲美國專科藝術成就金牌榮譽獎(Academy of Achievement Golden Plate Awar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