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歌節(歌墟)

對歌節

歌墟一般指本詞條

是我國許多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其中以廣西最為盛行,“三月三”是該區壯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的傳統對歌節,每年專門舉辦規模很大“三月三”歌節。傣族的“對歌節”每年五月端陽這天,紅河兩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匯集於馬街鄉烏灣村的那丙大龍潭過“對歌節”。對歌節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對象的極好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歌節
  • 別稱:歌墟
  • 節日時間:農曆三月三
  • 節日類型:名族節日
  • 流行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 節日起源: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節日意義: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滿足廣大壯族民眾的熱切願望
  • 設定地點:廣西
  • 設立機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設定時間:1983年3月3日
簡介,對歌節簡介,

簡介

歌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三月三歌墟是在農曆三月三舉行的節日歌會。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滿足廣大壯族民眾的熱切願望,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曆三月三為壯族歌節,並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舉行歌節盛會。傳統節日從此煥發了青春,更受到壯族人民的喜愛。

對歌節簡介

三月三歌墟的盛況。歌圩在武鳴縣比較普遍,其中最為熱鬧的要數“三月三”歌圩。壯鄉武鳴有民眾匯集唱歌、聽山歌的習俗,每場聚集1000人至上萬人,唱和竟日,壯族人民稱“市”為圩,故稱“歌圩”。清光緒年間編成的《武緣縣圖經》記載:清道光年間,思恩知府李彥章喻令禁歌,但“答歌之習,武緣仙湖、廖江(今馬頭)二處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十日,沿江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雲。”民活年間,縣府也曾下令禁歌,但歌圩仍盛行如故。“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歌圩被禁,然而許多地方民眾仍自發舉行,禁而不止。“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人民政府視歌圩為傳統民族文化予以提倡、支持、引、發展。到“三月三”那天,武鳴各地按傳統的風俗習慣過節,由於壯族人民十分好客,所以不管遠近的朋友都在那一天來趕歌圩。主人家接待親戚、朋友,以客人越多越榮耀。白天用蒸好的五色糯米飯、土產的雞、鴨肉和生魚片以及自釀的純米酒與客人同桌暢飲,大有不醉不歸之勢。傍晚,各家主、客人就在村邊的開闊地或山坡旁、小河邊依山旁水對唱山歌,山歌聲此起彼伏,聽歌唱歌者逐漸雲集,形成歌圩,有的地方對歌三天三夜才散場。青年男女通常是唱情歌,相互問答賽輸贏,通宵達旦夜以續日。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山歌的內容也日益豐富,除了談情說愛、農耕活動、天文地理、吉日慶典外,計畫生育、法律法規、時事政治等等都能成為武鳴壯族山歌的好素材。
對歌節
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每年4月中旬開始,桂林古東景區將舉辦壯族有名的三月三對歌節活動。讓遊客在耍古東,賞古東的同時,也能親身參與到壯族的傳統節日上來。與江面上“劉三姐”的對歌,傳統的拋繡球等眾多活動等待著您的參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