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強震台網

欽州強震台網建成於2007年11月19日, 欽州強震台網是國家“十五”重點地震項目,由5個強震台(欽州強震台、陸屋強震台、浦北強震台、太平強震台、寨圩強震台)組成。

基本介紹

  • 網站名稱:欽州強震台網
  • 上線時間:2007年11月19日
  • 意義:國家“十五”重點地震項目
  • 成員:5個強震台
成立檔案,目 錄,前 言,

成立檔案

欽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欽州市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的通知
欽政辦〔2007〕141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欽州港經濟開發區、三娘灣旅遊管理區管委,市直各委、辦、局:
《欽州市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欽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二○○七年八月十三日
欽州市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

目 錄

前言
一、欽州市地震災害概況和綜合防震減災能力現狀
(一)地震及災害概況
(二)綜合防震減災能力不斷增強
(三)防震減災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指導思想、目標和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二)規劃目標
(三)發展戰略
三、總體布局與主要任務
(一)總體布局
(二)主要任務
四、“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
(一)欽州市防震減災應急指揮與宣教培訓中心
(二)地震立體監測系統
(三)城市地震安全工程
(四)農村民居防震保全示範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法制建設和監管
(二)完善防震減災組織管理體系
(三)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投入機制
(四)增強防震減災科技支撐能力
(五)實施人才強業戰略
附屬檔案:注釋
附表:欽州市防震減災“十一五”重點項目匯總表

前 言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型、社會性、基礎性公益事業,承擔著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任,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為切實履行政府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制定本規劃。
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廣西壯族自治區防震減災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國發〔2004〕25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地震局關於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2006-2020年)判定結果和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54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桂政發〔2004〕64號)、《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廣西壯族自治區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欽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欽政發〔2005〕38號)和《欽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總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寫。
本規劃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為基礎,以提高防震減災能力和實現防震減災目標為主要目的,結合欽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防震減災現狀,提出了全市防震減災目標、發展戰略、主要任務和“十一五”期間重大項目。規劃期為2006-2020年,以“十一五”為重點。
本規劃是欽州市人民政府履行防震減災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體現,是指導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檔案,也是市審批、核准防震減災重大項目和安排政府投資以及指導縣、區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防震減災規劃的重要依據。
一、欽州市地震災害概況和綜合防震減災能力現狀
(一)地震及災害概況
我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西段,全市國土面積中約有40%處於地震加速度0.10g-0.15g(相當於地震基本烈度Ⅶ度至Ⅶ度強),60%處於地震加速度0.05g(相當於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具有發生中強破壞性地震的長期背景。據統計,我市境內曾發生5級以上地震3次,其中最大地震是1936年靈山6.8級地震,造成92人死亡、200餘人受傷、5800多間房屋倒塌。此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我市發生多次破壞性和強有感地震,都在當地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和不同程度的社會影響。還有1994年、1995年相繼發生在北部灣的6.1級、6.2級地震,也對我市沿海地區造成了強烈的社會影響。
我市是國務院確定的2006-2020年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一。因此,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是我市長期的防震減災工作任務。
(二)綜合防震減災能力不斷增強
經過長期的努力,尤其是“十五”期間大力推進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我市防震減災能力不斷增強。市和各縣、區建立了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防震減災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制定了一系列與廣西防震減災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法規性檔案相配套的實施辦法、政策和措施,防震減災行政執法逐步開展,法制監督與行政監督得到加強;地震監測預報能力有所提高;工程建設的抗震設防管理得到加強;明確了3項地震行政許可的辦事程式,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市、縣區以及相關部門都編制了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全市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初具規模;成功應對了2003年那彭地震災害事件,取得了明顯的減災實效;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已在全市各地不同程度展開,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有所提高。
(三)防震減災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我市的防震減災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隨著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旅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快速聚集和財富的快速增長,破壞性地震可能造成的災害損失將會以指數趨勢上升。從我市防震減災現狀分析表明,地震災害綜合防禦能力還相對較低,不能完全適應欽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與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欽州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仍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
一是地震監測能力低。市、縣區微觀與巨觀相結合的地震觀測網路尚未建立,不能滿足地震監測預報的需要。
印度洋地震海嘯的教訓是慘痛的。我國南海存在發生巨大海嘯的地震、地質和海洋條件,對我市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但是我市的海洋地震監測及海嘯預警系統尚未建立。
二是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偏低。首先是城市和城鎮群綜合防禦能力偏低。我市1990年以前建設的工程建築大多數沒有採取必要的抗震措施,較多新建的重要工程沒有依法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欽州市城區及欽州港區、縣城都沒有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城市活斷層探測工作尚未開展,城鄉規劃和重大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缺乏科學依據,潛在的城市地震災害風險不斷增大。其次是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的地震災害綜合防禦和處置能力偏低。全市大型企業和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以及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地震安全隱患,地震緊急自動處置能力的建設尚屬空白。第三是農村民居基本不設防,絕大多數房屋沒有經過正規設計,結構不合理,存在地震安全隱患。
三是應急救援和回響能力亟待提高。我市地震救援隊伍尚未建立,城市地震避難場所和應急疏散通道尚未設定;市、縣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地震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和志願者隊伍尚未建立;政府和地震部門應對突發地震事件的應急管理和救援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地震救援物資儲備體系尚未建立,救災物資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教育存在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政府缺乏統一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管理機構和工作隊伍;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場館(基地)少,網路教育尚未開展,社會公眾普遍缺乏地震應急及自救互救的知識和能力。
二、指導思想、目標和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把人民民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防震減災同經濟建設一起抓,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切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地震災害管理機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會力量,不斷提高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充分發揮防震減災在維護我市公共安全、建立和諧社會和保持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推進我市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欽州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規劃目標
1. 總體目標
根據自治區的總體部署,結合我市實際,到2020年,我市基本具備綜合抗禦相當於各地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防震減災能力力爭達到全國中上水平,並具備以下三方面能力:
一是地震監測能力。全市內陸區域和北部灣海域欽州轄區能監測到2級以上地震,力爭實現有減災實效的地震預報。建立城市公眾預警系統。
二是地震災害防禦能力。一般建設工程要達到《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並廣泛套用震害預測、地震小區劃和地震活動斷層探測等工作成果;重大工程、重要基礎設施、生命線工程和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必須按照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進行抗震設防;農村地區大部分新建房屋採取抗震措施;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普遍得到提高。
三是地震應急與救援能力。建立健全各級政府地震應急管理指揮體系,地震應急預案完善、可行,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健全、可靠;建立欽州地震應急搜救體系,能在地震災害救援中發揮應有作用;建立地震救災物資儲備和醫療保障體系,確保震後24小時內災民得到基本的生活和醫療救助;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具備地震緊急處置能力。
2. “十一五”規劃目標
到2010年,欽州市城區、欽州港區、靈山、浦北縣城區具備抗禦相當於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其中欽州市主城區、欽州港區防震減災能力達到全國中上水平。
一是在“十五”建設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全市立體監測監控能力;
二是欽州市主城區、欽州港區率先達到基本抗禦相當於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
三是提高示範區農村民居抗震能力,逐步改變農村不設防狀況;
四是全面提升政府對突發破壞性地震的快速反應、應急處置和緊急救援能力;
五是建設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基地,逐步提高公眾防震減災素質。
(三)發展戰略
以“為社會提供公共安全服務、保障欽州社會經濟發展”為中心,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鎮的地震安全”為戰略重點,通過15年的努力,實現“從局部的重點防禦向有重點的全面防禦”拓展。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社會,抓住“重點城市、重點城鎮、重點示範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部位”五個重點,完善“投入、管理、宣傳、監督、創新”五個機制,全面提高“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發展水平。以全社會參與為依託,提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形成全社會共同抗禦地震災害的局面。實現預測、預防、救助“三位一體”的全方位的綜合管理。
三、總體布局與主要任務
(一)總體布局
為落實防震減災發展戰略,必須在加強重點地區防震減災工作的同時,統籌全市的城鎮與農村,實現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全面協調發展。為實現有重點的全面防禦,防震減災總體布局應圍繞“重點城市、重點城鎮、重點示範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部位”展開。
重點城市、重點城鎮:開展欽州市城區、靈山、浦北縣城區、14箇中心城鎮地震安全工程、強震應急回響聯動工程和防震減災宣傳工作,提高城市和城鎮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重點示範區:欽州、靈山、浦北、欽州港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建立地震立體監測系統和強震應急回響聯動系統,開展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示範和防震減災宣傳工作。
重點時段:確保我市重大節慶活動和重點時段地震應急快速回響能力,包括地震速報能力、地震趨勢判斷能力、災害信息監測與評估能力,以此為基礎做好社會穩定工作。
重點部位:確保我市大型企業、重大生命線工程和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工程的地震安全和應急處置能力,並開展地震應急處置示範工作。
(二)主要任務
2006年-2020年防震減災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繼續加強監測預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地震預測預報水平;有重點地提高城市、城鎮、重大生命線工程和地震動峰值加速度處在0.10g以上(含0.10g)區域農村的抗震防禦能力;加強各級政府對地震事件的應急反應、緊急救援能力;加強各級政府對地震事件的應急反應、緊急救援能力。
1. 建立現代化地震立體監測系統,全面提升地震監測能力
根據全區地震監測台網發展規劃並結合本市實際,制定地震監測台網發展規劃,依靠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支持和指導,大力推進市、縣(區)兩級地震台網建設。依託高新技術,研究和建設海洋觀測系統,形成地表、空間、深井和海洋相結合的立體觀測系統,對我市內陸及北部灣近海海域及周邊地區地震事件進行有效監測。
組織開展城市重要建築群和生命線工程的調查工作,並依法規劃設定強震動監測設施。
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的統一規劃,協助上級業務部門推進北部灣海域和海底地震觀測台網建設,逐步實現對北部灣海域地震的有效監測。
積極貫徹落實《地震監測管理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地震監測管理條例〉辦法》,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建立健全可能對地震觀測造成影響的各類城鄉建設事先徵求地震部門意見的制度,形成對地震監測設施有效保護的長效機制。
2. 建設防震減災基礎信息系統
完成欽州市城區,靈山、浦北縣城區,欽州港區、三娘灣旅遊區各類工程的抗震能力調查與評估;建立地震基礎信息資料庫系統。
3. 提高地震預測預報水平
通過對欽州及其周邊地區構造動力學背景分析,開展地殼動力學背景分析,開展地殼運動的同步觀測和主要活動斷裂帶的科學研究,探索區域構造動力學背景,研究以未來地震地點和強度為目標的短臨地震預測方法,努力探索地震預測預報理論,提高地震預測預報和震後趨勢判斷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根據未來15年地震趨勢判定意見,制定並落實相應的防禦工作措施,明確政府震情跟蹤監測工作職責,進一步加密地震監測台網,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力爭實現有減災實效的地震預報。
規範地震信息的發布辦法,及時向社會發布震情災情、應急避難、抗震救災、震後趨勢判定等信息,適時適度發布預警信息。
4. 提升城鄉及重要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
2020年前,欽州市城區、欽州港區、靈山、浦北縣城完成震害預測和地震小區劃工作。
編制城市防震減災規劃,重點推進地震安全小區劃、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完善重點城鎮工程地震安全基礎信息,建立技術支撐系統,提供城市工程地震安全公共服務;建立實時災情監控和城市地震應急回響系統,構建輻射到鎮的信息傳輸通道,初步裝備縣級應急回響基本設備。
以自治區工程抗震能力評價技術體系為依託,積極推進隔震等新技術在工程抗震設防中的推廣套用;加強城市地震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市強震動觀測台網;強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的監督管理,積極做好重點工程抗震設防行政執法檢查工作;完成城市建築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和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的抗震性能鑑定和查險加固工作。
開展農村民居抗震能力現狀調查,進行農村民居抗震技術研究,加強對農村民居建造和加固的抗震設防要求的技術服務和指導,引導農民建造經濟實用、具備抗禦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符合民族生活習俗的新民居,推進農村民居防震保全示範工程建設。
5. 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地震緊急自動處置系統建設
完善地震預警強震動觀測台網,建設我市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地震緊急自動處置平台,為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地震緊急自動處置提供實時地震預警信息。逐步建立對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的地震緊急自動處置系統。
6. 強化地震應急回響和管理能力
建設欽州市防震減災指揮中心,完善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建立健全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制定完善市、縣區政府部門、大型企業、重點危險源管理單位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制定重大活動和重點時段地震應急方案,實施地震安全保障;編制人口密集場所、社區應急預案和家庭應急對策。
加強應急預案的檢查和落實,建立應急檢查與培訓制度,適時組織地震應急演習。
建立完善市、縣區和現場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加強政務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地震與其他突發事件應急聯動與共享平台;為社會提供震情、災情服務;確保政務、指揮系統暢通。
建立市、縣區、鎮三級政府部門的災情速報渠道,並結合群測群防網點建設,建立健全災情信息速報人員網路。發展鎮、街道科技助理員或民政助理員等成為災情速報人員,配備相應的裝備並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
7. 完善地震救援救助體系
充分依靠駐軍、武警、消防部隊,公安、民兵及預備役部隊,從社會上、民眾中發展力量,按照“以政府為主導,依託骨幹企業,集合多種力量”的原則,逐步建立健全我市地震專業救援隊伍,壯大地震救援力量。
實施地震應急救援工程,建立面向公眾和志願者隊伍的固定與流動宣傳培訓點,並分期分批對志願者隊伍進行培訓。建立健全地震緊急救援與指揮網路系統。
將城市緊急疏散通道和避險場所等內容納入城市建設發展規劃,依託城市廣場、綠地、公園等建設應急疏散通道和避難場所,配置必要的避險救生設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災害保險、社會捐贈相結合的多渠道災後恢復重建與救助補償機制。
8. 提高公眾防震減災素質
強化政府防震減災責任意識,建立地震、宣傳、教育部門、新聞媒體及社會團體的協作機制,健全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網路;將防震減災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加強基層宣傳員培訓,組織講師團,針對不同宣傳對象,製作並散發宣傳資料,把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普及納入文明社區活動和“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活動。
建立市本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中心,各縣區建立相應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中心),建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遠程教育網路系統。
四、“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
在“十五”基礎上,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防震減災示範工程》,圍繞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帶動“一個中心、兩大系統、三項工程”建設,形成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防震減災項目體系,落實防震減災的主要任務,推動防震減災向“有重點的全面防禦”拓展。
(一)欽州市防震減災應急指揮與宣教培訓中心
建設功能完備的欽州市防震減災應急與宣教中心,推進市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建設,並與國家和自治區地震應急指揮系統聯網,從而形成國家、自治區、市三級地震應急指揮系統,提高地震應急指揮能力;建設地震應急救援培訓和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基地,壯大地震災害救援力量,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
主要建設內容:
1. 市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大樓;
2. 地震應急指揮系統;
3. 地震應急救援培訓和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基地。
(二)地震立體監測系統
根據自治區地震局地震台網布局規劃要求,並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引進現代觀測技術,建成包括地面觀測、空間、井下及近海觀測的地震監測系統,實現對我市及周邊地區地震的有效監測,全面提升我市地震監測能力和水平,為地震預測預報及地球科學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觀測數據,為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提供強力技術支撐。
主要建設內容:
1. 2個GPS連續觀測基準站;
2. 2個地下流體觀測站;
3. 1個重力觀測站;
4. 1個水管傾斜地震前兆觀測站。
(三)城市地震安全工程
在城市和重要城鎮,實施地震安全基礎工程,提升城市和重要城鎮整體綜合地震防禦能力,為“十二五”、“十三五”打下堅實基礎,全面實現城市和重要城鎮防震減災的目標。
主要內容:
1. 欽州市城區、欽州港口保稅區與石化工業區地震小區劃;
2. 城市和重要城鎮地震安全基礎信息資料庫、技術支撐系統和防震減災管理技術平台建設;
3. 城市和重要城鎮地震安全規劃與地震安全示範工程;
4. 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四)農村民居防震保全示範工程
選擇有代表性的農村,組織開展農村民居防震保全示範工程,引導、帶動農民廣泛參與,逐步改善農村民居抗震能力低下的現狀。
主要內容:
1. 農村民居基礎資料調查與抗震防震能力評價;
2. 農村民居抗震防震技術研究開發;
3. 農村民居防震保全示範工程建設;
4. 農村民居抗震防震知識宣傳和技術培訓;
5. 農村民居抗震防震技術服務網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法制建設和監管
建立健全防震減災法規規章,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監督機制,履行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責,規範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活動,保障防震減災戰略目標的實現。
制定《欽州市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防震減災實施細則》、《欽州市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實施細則》和《地震應急管理實施細則》。
加強行政執法。建立完善市、縣區兩級地震執法機構和隊伍,加強執法培訓,加大執法的監督檢查力度,進一步完善地震執法管理、責任追究、行政複議、行政監督監察等制度。
(二)完善防震減災組織管理體系
建立完善的防震減災組織領導體系,提高統籌、指揮和協調能力。進一步推進市、縣區地震工作機構建設,充分發揮市、縣區地震工作機構在防震減災中的基層組織作用。強化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三)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投入機制
按照事權與財權相統一原則,將防震減災事業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規劃和財政預算。保障防震減災事業公益性基礎地位,建立政府、企事業單位投入、社會捐贈、地震保險等多種資金渠道共同支撐的投入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防震減災的實際需求,逐步提高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專項經費投入,使防震減災工作的投入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四)增強防震減災科技支撐能力
加強地震科學基礎研究,改善科學研究的軟硬設施,建設結構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保障地震科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加強重大科技課題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研究、防震減災基礎性工作和科技平台建設,全面提高防震減災科技支撐能力。
(五)實施人才強業戰略
按照“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原則,制定和實施人才發展規劃。以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為重點,積極穩妥地改善防震減災隊伍的總體結構,形成不同層次、滿足不同需求的人才梯隊,提高防震減災隊伍的綜合素質。
附屬檔案
注 釋
一、中心城市,包括欽州市主城區、欽州港區、三娘灣旅遊管理區、欽南區、大番坡鎮。
二、副中心城市,是指靈山縣城、浦北縣城。
三、欽州市主城區,是指欽州市城區。
四、中心鎮,是指靈山縣陸屋鎮、武利鎮、檀圩鎮、石塘鎮、沙坪鎮,浦北縣龍門鎮、泉水鎮、張黃鎮、寨圩鎮,欽南區那麗鎮,欽北區大寺鎮、大直鎮、小董鎮、大垌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