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地區

欽州地區

欽州地區(今北海市、防城港市、欽州市),舊地區名,1971年由欽州專區改。位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轄欽州、合浦、浦北、靈山、上思和東興各族自治縣及北海市。行政公署欽州縣(今欽州市)。

基本介紹

欽州地區歷史悠久,先秦時屬百越之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軍南下,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欽州屬象郡版圖。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秦南海尉趙佗乘機割據嶺南自立為南越武王(公元前206年),欽州屬南越國地。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評定南越國內亂,置合浦等九郡,欽州屬合浦郡地。三國、晉代依然。南朝宋元嘉年間置宋壽郡,此外欽州最早建制。
公元505年,於宋壽郡設安州。
公元598年,隋朝改安州為欽州,一說欽州之名始於此,取“欽順之意”;二說因有欽江而名之。
公元607年,改名寧越郡。唐朝時先後稱欽州總管府、寧越郡、欽州。宋襲唐制,欽州依次稱之為欽州路、欽州府、欽州、欽縣、欽州、欽州直隸州。元時稱欽州路。明先後稱欽州府、欽州、欽縣。清初成為散州,至1888年升直隸州。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至民國九年(1920年),先後設定廣東省廉欽道、欽廉軍政府、欽廉綏靖處、欽廉道等,管轄範圍包括今欽州、防城、合浦、浦北、北海、靈山等縣市(上思縣當時屬廣西省南寧道),治所設欽州鎮,這是後來欽州地區的雛形。
自明、清至民國,原欽州地區所屬縣市(除上思外)均隸屬廣東省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至1950年8月,原欽州地區(上思除外)屬廣東南路專區管轄。
1950年9月,廣東省欽廉區專員公署成立,轄欽縣、合浦、靈山、防城縣,專屬駐合浦縣北海鎮(今北海市)。
1951年1月,政務院批准設立北海市(地級)專屬遷駐欽縣縣城。
1951年5月14日,政務院批准將廣東省欽廉專區所屬的欽縣、合浦、靈山、防城4個縣委託廣西代管。
1951年10月,將欽廉區專員公署改成為欽州專區專員公署。
1952年3月28日,政務院批准,將廣東省欽廉專區所屬的欽縣、合浦、靈山、防城4個縣及北海市劃歸廣西省。
1952年5月,合浦縣分出浦北縣。8月,崇左專區的上思縣劃歸欽州專區管轄。至此,欽州專區轄欽縣、合浦、浦北、靈山、防城、上思6個縣。
1953年3月,上思縣改屬桂西僮族自治州的邕寧專區。欽州專區轄5縣。同年4月,欽州專區專員公署遷駐廉州鎮,名稱、轄區不變。
1955年1月,廣西省委決定,將北海市委託欽州專區代管。
1955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將廣西省欽州專區及所屬的欽縣、合浦、浦北、靈山、防城5個縣和北海市劃歸廣東省,7月1日正式辦理交接手續。
1965年2月,欽州專員公署改成為合浦專員公署。同年6月,北海市改為縣級市,劃歸合浦專區。
1957年7月,欽北僮族自治縣和十萬山僮族自治縣成立。至此,合浦專區轄欽縣、合浦、浦北、靈山、防城、欽北僮族自治縣、十萬大山僮族自治縣和北海市,共7縣1市。
1958年5月,十萬大山僮族自治縣改名東興各族自治縣;同年11月,欽縣與欽北僮族自治縣合併稱為欽縣;同年12月,東興各族自治縣與防城縣合併稱為東興各族自治縣;同年12月,撤銷浦北縣併入合浦縣。
1959年1月,合浦專區撤銷,轄區各縣市併入廣東省湛江專區。
196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廣西僮族自治區欽州專區公署,專屬駐欽州鎮,管轄由廣東省劃給廣西的合浦、靈山和欽州僮族自治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北海市以及南寧專區的上思縣。同年,撤銷欽州僮族自治縣。改設欽州縣;將合浦分為合浦、浦北2縣。此時,欽州專區轄欽州、合浦、浦北、靈山、上思、東興各族自治縣和北海市。
1970年欽州專區改稱欽州地區。
1978年11月,東興各族自治縣改置防城各族自治縣。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欽州撤縣設市(縣級)。
1983年10月,北海升格為地級市,從欽州地區劃出。
1984年,國務院批准防城港區與北海市等一起列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
1985年3月,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設立地級編制的防城港區,直接由自治區領導。
1987年7月,合浦縣從欽州地區劃出,歸北海市管轄。欽州地區管轄欽州市、浦北縣、靈山縣、上思縣和防城各族自治縣。
1993年5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防城港市(地級)成立。上思縣從欽州地區劃出,歸防城港市管轄。欽州地區管轄欽州市、浦北縣、靈山縣。
1994年6月28日,國務院批准欽州地區撤地設市,設立地級欽州市,轄欽南區、欽北區、靈山縣、浦北縣。至此廣西沿海的原欽州地區,一分為三,形成了北海市、防城港市、欽州市三足鼎立之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