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則略象數之跡,示其吉凶;《書》則疏詰屈之詞,歸於顯易;《詩》則曲摹其詠嘆,而句外之寄託可想;《春秋》則細核其異同,而一字之勸懲畢見;《禮記》則名物度數,考訂必詳,精理名言,推求必當,尤足破講家之聚訟。蓋先儒之詁經,多株守其文,故拘泥而鮮通;此編之詁經,則疏通其意,故明白而無誤。不立箋傳之名,不用註疏之體,而唇吻輕重之間,自然契剛述之微旨,厥有由矣。學者守是一編,或因經義以通國書,而同文之聖化被於四方;或因國書以通經義,而明道之遺編彰於萬世。其有禆於文教,均為至大。雖堯帝之文章,尼山之刪定,又何以加於茲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欽定繙繹五經
- 性質:古籍
- 類別:儒家
- 出處:《四庫總目提要》
欽定繙繹五經,簡介,梁。至於《五經》,其它,
欽定繙繹五經
五十八卷、《四書》
二十九卷(無卷數,湖北巡撫采進本)
乾隆二十年初,欽定繙譯《四書》,續繙譯《易》、《書》、《詩》三經,續又繙譯《春秋》、《禮記》二經。至乾隆四十七年,而聖賢典籍釋以國書者,燦然備焉。案鄭樵《通志·七音略》曰:“宣尼之書,自中國而東則朝鮮,西則涼夏,南則交趾,北則朔易,皆吾故封也。故封之外,其書不通。何瞿曇之書能入諸夏,而宣尼之書不能至跋提河,聲音之道有障礙耳。”其說良是,然文字之聲音,越數郡而或不同;文字之義理,則縱而引之,千古上下無所異;橫而推之,四海內外無所異;苟能宣其意旨,通以語言,自有契若符節者,又何聲音之能障礙乎哉?
簡介
考《隋書》載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其言譯《孝經》之旨,教於國人,謂之《國語孝經》,《經籍志》載其書作一卷。是古人已有行之者。特其學其識,均未窺六藝之閫奧,故所能譯者僅文句淺顯之《孝經》,而諸經則未之及耳。我國家肇興東土,創作十二字頭,貫一切音;復御定《清文鑒》,聯字成語,括一切義。精微巧妙,實國小家所未有。故六書之形聲訓詁,皆可比類以通之。而列聖以來,表章經學,天下從風,莫不研究微言,講求古義,尤非前代之所及。故先譯《四書》,示初學之津
梁。至於《五經》,其它
----出《四庫總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