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吉茲·阿布拉澤

欽吉茲·阿布拉澤

蘇聯時代的喬治亞導演,蘇聯功勳藝術家(1980)。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1954年與人合作的《馬格丹娜的小驢》獲得坎城電影節大獎,1958年獨立拍片,1967年導演充滿詩意與象徵的《祈禱》,1978年執導的影片《願望樹》獲蘇聯和義大利各種大獎,1984年執導了影片《悔悟》,1989年獲坎城國際電影節獎。阿布拉澤執導的大部分影片都是由他本人任編劇或者是與他人合作編劇。從1974年起他在盧斯塔維里戲劇學院任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欽吉茲·阿布拉澤
  • 外文名:Tengiz Abuladze
  • 國籍:喬治亞
  • 出生地:蘇聯喬治亞共和國
  • 出生日期:1924年1月31日
  • 逝世日期:1994年3月6日
  • 職業導演、編劇
  • 主要成就第4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個人生平,作品,導演,編劇,獲獎記錄,

個人生平

蘇聯-- 喬治亞電影導演。俄語化的全名是欽吉斯·葉夫蓋尼耶維奇·阿布拉澤Абуладзе,Тенгиз Евгеньевич。1943年至1946年就讀於提比里西國家戲劇學院。1953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導演系(謝爾蓋·尤特凱維奇教研室),畢業作品是紀錄片特寫集《德米特里·阿拉基什維利》(1953)。此後他開始與P.齊赫依捷的合作(紀錄特寫片《喬治亞國家民間歌舞團》和《我們的宮殿》,1954)。短故事片《瑪格達娜的毛驢》(根據E.加比什維利作品改編,1955,與齊赫依捷合作,1956年獲坎城國際電影節主要獎)深刻地展示了與非正義和專橫不相容的民族性格。
欽吉茲·阿布拉澤
1958年開始自行拍片,被認為是帶動喬治亞電影復興的主要人物。在電影《人家的孩子》(根據刊登在報上的H.亞歷山德羅娃的隨筆改編,1958)中,阿布拉澤描繪了電影主人公的感情世界。1963年,他執導了《我,奶奶,伊里柯·伊拉里昂》(根據H.B.郭巴澤的作品改編)。在風格上,這是一部悲喜劇。其中的幽默可和戲劇並駕齊驅。影片的主題之一是人應該對自己的人民、祖國和個人良心承擔道德責任。影片《哀求》(根據瓦扎·普沙韋拉作品改編,1968年獲全蘇電影節獎)如同一篇講述善與惡、愛與恨和生與死的哲學寓言,導演完善的表現水平使影片引人注目。根據達格斯坦作家A.阿布巴卡爾的中篇小說執導的抒情喜劇《給我心上人的項鍊》(1973)展示了一個美麗和歡樂的奇遇世界。
1977再從紀錄片的領域回到劇情,拍攝哲學寓言《欲望之樹》,通過幾個人物形象表現革命前喬治亞農民的悲慘生活和對舊社會制度的控訴,熱情地描繪喬治亞的民族精神,贏得國際國內多次褒獎。由於對獨裁政權無情的批判,1987年的《懺悔》歷經蘇聯官方兩年的行政杯葛,終於得以開拍。完成後代表蘇聯參加坎城影展,獲得空前的掌聲。隨後影片巡迴世界放映,被西方世界當成是戈巴契夫重建政策(perestroika)時期的代表作。1994年逝世。
阿布拉澤的影片,在題材和表現形式上都深受高加索傳說和喬治亞民間藝術的啟發,將現實的觀察、幻想和喜劇相互交織在一起,具有超凡脫俗、扣人心弦的抒情磁力。主要作品還有:《別人的孩子》(1959)、《我,奶奶,伊里柯和伊拉里昂》(1963)、《祈禱》(1968)、《送給情人的項鍊》(1972)、《露天博物館》(1972)、《悔悟》(1984)。他的《祈禱》、《欲望之樹》與《懺悔》彼此之間故事並沒有關聯,但被認為是阿布拉澤的喬治亞三部曲。

作品

導演

懺悔Confession (1987)
願望樹The Wishing Tree (1976)
送給愛人的項鍊Samkauli satrposatvis (1971)
哀求Vedreba (1967)
Me, bebia, Iliko da Ilarioni (1962)
別人的孩子Skhvisi shvilebi (1958)
馬格丹娜的驢Magdanas lurja (1955)

編劇

懺悔Confession (1987)
願望樹The Wishing Tree (1976)
哀求Vedreba (1967)
Me, bebia, Iliko da Ilarioni (1962)
別人的孩子Skhvisi shvilebi (1958)

獲獎記錄

坎城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7第4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懺悔獲獎
1987第4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懺悔獲獎
1987第4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主競賽費比西獎懺悔獲獎
1987第4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懺悔提名
1956第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情短片獎馬格丹娜的驢獲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