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䲹行

《欽䲹行》是明代王世貞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開頭七句寫欽䲹冒稱鳳凰,自吹自擂;接著三句寫欽䲹原形初露;之後七句寫欽䲹原形畢露。全詩猶如一張畫,詩人如同畫家一樣當著讀者的面一層又一層地上顏色,由淡而濃,層層渲染,將欺世盜名的“欽䲹”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欽䲹行
  • 作者:王世貞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弇州山人四部稿
  • 作品體裁:樂府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欽䲹行
飛來五色鳥,自名為鳳皇。
千秋不一見,見者國祚昌,饗以鐘鼓坐明堂。
明堂饒梧竹,三日不鳴意何長!
晨不見鳳皇,乃在東門之陰啄腐鼠,啾啾唧唧不得哺。
夕不見鳳皇,鳳皇乃在西門之陰媚蒼鷹:願爾肉攫分遺腥。
梧桐長苦寒,竹實長空飢。
眾鳥驚相顧,不知鳳皇是欽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欽䲹(péi):本是神話中的人物,後被天帝所殺,化而為大鶚,形狀像雕,有黑花紋,白頭,紅嘴,爪像虎足。傳說這種凶鳥出現,就會有大戰爭。
  2. 鳳皇:即“鳳凰”,傳說中的神鳥,五色俱備,現則天下太平。
  3. 千秋不一見:極言鳳凰罕見。見,同“現”,下文中“見者”的“見”同。
  4. 國祚(zuò)昌:國家的福大。祚,福。昌,盛大。
  5. 饗(xiǎng)以鐘鼓坐明堂:奏著樂,把鳳凰請來供奉在大殿里。饗,通“享”,進、獻。鐘鼓,泛指樂器。明堂,古代天子朝見諸侯的殿堂,這裡借指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6. 明堂饒梧竹:宮殿里有很多梧桐和竹實。饒,富足。梧竹,傳說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子的果實不吃。
  7. 三日不鳴意何長:鳳凰多日不鳴叫,這又有什麼深意呢?三日,多日。
  8. 乃:一作“鳳凰乃”。東門之陰:東門的隱蔽處。啄腐鼠:吃死老鼠。腐鼠,比喻庸俗者所珍視而賢者所鄙棄的賤物。
  9. 啾啾唧唧:欽䲹的嘀咕聲。
  10. 媚蒼鷹:討好蒼鷹。媚,獻媚。蒼鷹,一種猛禽,專食小鳥小獸。
  11. 願爾肉攫(jué)分遺腥:希望你抓到肉,能分給些剩餘的食物。爾,你,指蒼鷹。攫,用爪抓取。遺腥,吃剩下來的肉。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飛來一隻五色鳥,自稱就是那神奇的鳳凰。
吉祥的鳳凰可是百年難遇,吉祥的鳳凰預兆國運盛昌,吉祥的鳳凰被供奉在殿堂。
殿堂中有許多的梧桐青竹,可多日過去了人們都覺得奇怪,為何聽不到鳳凰歡快的鳴響!
鳳凰,鳳凰,這個鳳凰已不在殿堂。早晨它在東門的陰溝里啄食腐鼠,還啾啾唧唧地抱怨吃得不夠痛快。
傍晚它躲在西門外暗獻媚眼,乞求天上的蒼鷹分一些殘餘的葷菜。
呆在梧桐上受不住苦寒,吃著竹實更是飢餓難耐。
眾鳥聽了這些驚奇得相顧惶惑,不知道這鳳凰原是欽䲹裝的。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就內容來看,此詩描寫了一隻冒充鳳凰來竊居殿堂而毫無本領,只會躲在陰暗處“啄腐鼠”、“媚蒼鷹”的欽䲹,是詩人為譏刺當時位居宰相、欺世盜名的嚴嵩而作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開頭七句為第一層,寫欽䲹冒稱鳳凰,自吹自擂。其中,起首二句如奇峰突起,眩人耳目:“飛來五色鳥,自名為鳳皇。”“五色鳥”突如其來地自報家門,“眾鳥”便將黑紋、白頭、紅嘴的欽䲹錯當成五色兼備的鳳凰。這裡,“自名”二字大有深意,為下文設下伏筆。緊接著的“千秋不一見,見者國祚昌”二句中,前句寫出鳳凰的難得,後句寫出鳳凰的寶貴。既然鳳凰如此難得又如此寶貴,那么人們在沒見到鳳凰時當然十分渴望見到它。見到它之後當然也就欣喜若狂,無心仔細分辨其真偽。於是自然引出“饗以鐘鼓坐明堂”。再接著的“明堂饒梧竹,三日不鳴意何長”則是寫“眾鳥”錯覺中的迷惑:前句寫出宮苑裡梧桐和竹實之多,可供鳳凰棲止和食用,是風凰理想的生括樂園;後句寫這隻“鳳凰”卻大為不滿,表現反常,行跡十分可疑。在這可疑中設下的懸念引出了之後的兩個層次,對“鳳凰”的醜態進行生動逼真的刻畫。接著三句是第二層,寫欽䲹原形初露。這一層中,詩人反用《莊子·秋水》中的典放,說明“五色鳥”與“非竹實不食”的風凰相反,竟然躲到東門陰暗的地方去“啄腐鼠”,可見是只假鳳凰。之後七句是第三層,寫欽䲹原形畢露。前五句中,詩人再次反用《莊子·秋水》篇的典故,說明“五色鳥”與那對鴟(惡鳥)嗤之以鼻的鳳凰不同,竟然在西方陰暗的地方討好蒼鷹。至此,欽䲹作為惡鳥的原形暴露無遺。“眾鳥驚相顧,不知鳳皇是欽䲹。”結尾乾淨、利落地寫出眾鳥對“風凰”所作所為的吃驚程度之深。
全詩借“眾鳥”的視角來敘事,通過“眾鳥”的視角一層一層地渲染出欽䲹的形象,猶如一張畫,詩人如同畫家一樣當著讀者的面一層又一層地上顏色,由淡而濃,層層渲染,將欺世盜名的“欽䲹”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又將諷刺性寓於敘事之中,既揭露了“欽䲹”的欺騙性,又增強了詩歌的諷刺性。

名家點評

原語言文學所研究員喬力:王世貞此篇可視為有尖銳諷刺意義的寓言詩,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欽䲹的奸詐醜惡,且以其“自名鳳凰”與晨夕的實際作為進行鮮明對比,最後終究畢露真相,來譬喻奸相嚴嵩的欺世盜名。(《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5 詩歌卷(五)》)

作者簡介

王世貞(1526—1590年),字元美,號鳳州,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早年與李攀龍同為後七子領袖,繼承並鼓吹前七子的復古理論,主張詩必大曆以上,文必西漢。李攀龍早卒,他獨主詩壇二十年,號令一世。王世貞持論不像李攀龍那樣偏激,時有卓見。他主張詩歌要華與實統一,提倡“學古而化”。晚年,見解有所改變,悟出“代不能廢人,人不能廢篇,篇不能廢句”(《守詩選序》)的道理,並覺察到復古的流弊。王世貞以文學、藏書而知名,其詩歌,才力雄,學殖富,在後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詩歌現實感較強,對封建官僚制度和時弊多所揭露和抨擊。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