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次韻幾復和答所寄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黃庭堅
- 作品出處:《山谷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次韻幾復⑴和答所寄
海南海北⑵夢不到,會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⑶未堪長袖舞⑷,夜寒空對短檠燈⑸。
相看鬢髮時窺鏡,曾共詩書更曲肱⑹。
作個⑺生涯終未是⑻,故山⑼松長到天藤。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幾復:黃介,字幾復,南昌人,與山谷少年交遊。
⑵海南海北:指兩人相隔千山萬水,各在天南海北。
⑶地褊(biǎn):地處偏遠。
⑷未堪長袖舞:不能夠施展長袖之舞,指不能施展本領。
⑸短檠(qíng)燈:《漢書》應劭註記定王為景帝歌舞稱壽,“定王但張袖,小舉手,左右笑其拙。上怪問之,對曰:‘臣國小地狹,不足迴旋。’”在古人心中,短檠燈是書生苦讀的象徵。
⑹曲肱(gōng):彎曲手臂而枕,比喻清貧。《論語》載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⑺作個:這個。
⑻終未是: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⑼故山:故鄉的山峰。
白話譯文
你我曾各自處在天南海北,就連夢中也難以會面,但如今卻在京城相會,這是天意,非人力能夠達到。
你一直處於偏遠的小縣,不能夠發揮你的真本領,只能在寒夜之中面對孤燈,讀書嘆息。
你我相對窺鏡,各自已經頭添白髮,回想當日你我雖然清貧,但曲肱飲水,相互談論詩書,其樂無窮。
你我這久沉下僚的生涯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想那故鄉的山上,老松挺立,那藤蘿攀附其上,直至天際。
創作背景
黃庭堅與黃幾復是同鄉同窗,又是同科出身的好友。元豐八年(1085年),黃庭堅在山東德州德平鎮工作,黃幾復在廣東四會任縣令,多年不見,黃庭堅便寫了傳誦千古的《寄黃幾復》,黃幾復回和了他的詩。過了兩年,即元祐二年(1087年),黃庭堅再依前詩韻腳和了一首,即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首聯寫兩個人天南海北,相隔萬水千山,鴻雁都捎不到信,就連夢中也難會面,可是現在卻會面了,而且是在汴京相會。詩人想到了唐朝經歷貶謫之後在東都邂逅相逢的韓愈與李礎,“離十三年,幸而集處得燕,而舉一觴相屬,此天也,非人力也”就化成了這第二句詩。這一聯用了拗體,挺拔而起,筆力極強;而且化用典故,語如己出;很能體現黃詩特色。
順著這個情緒寫下去,詩人自然想到朋友嶺南十年的艱辛與清苦。黃幾復有才有識,“孝友忠信”,“胸次隗磊”,處事多“便民”。但卻一直在偏僻的嶺南小縣任地方官,未得一展長才。縱使長袖善舞,在褊狹之地也不能施展本領,只得寒夜孤燈,空自嘆息了。在古人心中,短檠燈是書生苦讀的象徵,所以韓愈有《短燈檠歌》描寫書生“兩目眵昏頭雪白”的形象。這兩句也是妙用典故,自然恰當。
第五句又轉到相會之時。兩人相對,往事湧上心頭。詩人意謂:當日二人雖然清貧,但是朝夕相處,曲肱飲水,切磋詩書,自有樂趣。而今相對窺鏡,各添白髮。歲月如流,更見此會之難得。想到這裡,自然引起思鄉之情。於是詩人希望這久沉下僚的生涯早日結束。“個”猶“這”,“個生涯”即“這生涯”。《黃幾復墓志銘》云:“改宣德郎,知永新縣。”幾復依然是飄泊南北,而自己也是浪跡他鄉。如此生涯,終不是長久之計。於是想到了故鄉:古松挺立山顛,直聳天際,老藤盤繞於上。嚮往之情溢於言表。雖不說歸隱,而歸隱之情自見。詩寫到此,雖戛然而止,卻饒有餘韻。
這首詩結句好,發句也好。全詩以情為氣脈,忽今忽昔,或開或合,亦樂亦苦,有揚有抑,皆由詩人感情起伏而定,顯得深沉而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