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唐公三首其三旅思》是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作品之一。表現了詩人思念家鄉和擔憂國事的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次韻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王安石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次韻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此身南北老,愁見問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雲心共遠,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風起,悲歌不為鱸②。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雲心共遠,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風起,悲歌不為鱸②。
作品注釋
①張壤,字唐公,北宋嘉祐六年契丹國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陽,因見秋風,想起家鄉的蓴菜羹、鱸魚膾,說:“人生貴得適意爾”,於是當日辭官歸鄉。
作品鑑賞
此詩題為“次韻唐公三首其三·旅思”,與王安石的另一首詩《泊船瓜洲》一樣,都表現了詩人思念家鄉的心情。
首聯直抒胸臆,詩人奔波南北,韶華逝去,長期宦遊漂泊,身心俱疲;一個“愁”字突出了詩人的羈旅漂泊之苦,思鄉之愁和為國事操勞奔波之憂。
頷聯寫景,以誇張之手法寫天地的闊大深沉,並為進一步抒懷作鋪墊;“蟠”“入”二字化靜為動,頗見功底。
頸聯情景合一,“心共遠”表明自己心志高遠,意欲九天“步月”卻形單影隻,可見詩人雖覺高處不文勝寒卻依然積極入世。
尾聯運用張翰“蓴鱸之思”的典故表達了思鄉之情,但是作者在“秋風起”時,“慷慨”“悲歌”卻“不為鱸”,表達了心憂國事的情感。
王安石的詩歌“學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穩,好發議論,多用典故,風格遒勁;本詩集中體現了這些特點。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大詩人、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後諡號“文”。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