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吳傳正枯木歌

《次韻吳傳正枯木歌》是宋代詩人蘇軾所寫的一首詩。此詩意緒多端,隨興揮灑,極迴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豪放之妙。詩中活用典故,借其一端抒發煩憂苦悶,卻並不陰鬱低沉。全詩表現了蘇軾時運不濟,空有一身理想抱負,卻不能施展的苦悶的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次韻吳傳正枯木歌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蘇軾集》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次韻吳傳正枯木歌1
天公水墨自奇絕2,瘦竹枯松寫殘月3
夢回疏影在東窗4,驚怪霜枝連夜發5
生成變壞一彈指6,乃知造物初無物7
古來畫師非俗士8,妙想實與詩同出9
龍眠居士本詩人10,能使龍池飛霹靂11
君雖不作丹青手12,詩眼亦自工識拔13
龍眠胸中有千駟14,不獨畫肉兼畫骨15
但當與作少陵詩16,或自與君拈禿筆17
東南山水相招呼,萬象入我摩尼珠18
盡將書畫散朋友19,獨與長鋏歸來乎20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吳傳正:名安詩。曾官右司諫、左史等官職。元祐七年(1092)為秘書少監。曾作《枯木歌》贈蘇軾,啟動蘇軾神思,揮筆成此詩。稱讚吳詩奇絕,妙想天成,忽而生出長鋏歸來之思。
2、天公:天神,此指造化自然之神。水墨:水墨畫。此句讚嘆水墨畫的出神入化。
3、寫:畫。
4、夢回:夢醒。
5、發:生長。
6、彈指:指瞬息時間。
7、造物:指造就宇宙萬物之神。初無物,即佛家所說色相皆空之意。
8、俗士:一般的文人。
9、妙想:奇妙的想像。此句即妙想成詩。
10、龍眠居士:即宋畫師、詩人李伯時。
11、龍池飛霹靂:化用杜甫詩句:“龍池十日飛霹靂。”霹靂:雷聲。
12、丹青手:畫師。
13、詩眼:詩人之眼力,即鑑賞詩歌的卓識能力。後隨用為一首詩之關鍵句,稱詩眼。工:精審能力。識拔:鑑賞拔卓之能力。
14、千駟:千匹馬。千,多也。此句謂畫家畫馬,胸有千匹活馬。
15、畫肉兼畫骨:杜甫批評唐畫家韓乾畫馬有肉少骨,此句指李伯時畫馬兼蓄唐畫家曹霸與韓乾的優點:畫馬有肉更有骨。
16、少陵:唐詩人杜甫,號稱杜少陵。
17、禿筆:指畫筆筆尖毛脫落。意謂畫家作畫多。
18、萬象:萬物的形象。摩尼珠:佛教用語。《圓覺經》:“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見。此句意謂世界萬物之形象映入我心中,審美濾取,隨筆可出。是講創作過程之理。
19、散:散發。
20、長鋏:長劍名。此用《戰國策》中馮驥的長鋏歸來之典故。李白詩:“長鋏歸來乎,秋風思客歸。”

白話譯文

大自然鬼斧神工,竹子細削清瘦,老松遒勁有力,而此間殘月當空。
一夢醒來,有疏淡的樹影落在東窗,讓人驚奇的是傲霜枝條竟一夜之間綻開了鮮花。
從萌生到衰滅只在彈指間,才知道造物主並無其物。
自古以來畫師就不同於鄙俗之士,關於繪畫的奇思妙想幾同於詩。
龍眠居士原本就是詩人,能使龍池出霹靂聲。
您即使不做畫師,也具備藝術鑑賞的能力。
龍眠居士胸有千匹活馬,畫馬不僅有肉更兼具風骨。
當年杜甫為韋偃作贊詩,那么吳傳正寫詩,居士也可為其作畫。
四面八方山水遙相呼應,世間萬物之形象均可映入我心。
全把書畫散發給朋友們,我只攜我的長劍歸隱吧!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元祐八年(1093),時詩人在京為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吳傳正曾為李公麟所畫枯木作《枯木歌》,蘇軾此詩為和作,依吳傳正原詩韻字及次序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前四句,自然界是森羅萬象的,有瘦竹,有枯松,有殘月,天公簡直像一個高明的畫家,其筆墨是神奇的。蘇軾認為自然界的變化,充分說明造物主並無其物,自然界有物是自造的,根本不靠造物主主宰。凡是高明的畫師,也能自造出生機勃勃、清新自然之景。“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蘇軾認為畫師不能混同於俗士,而是要同詩人一樣超凡脫俗,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作品的風格才能清新自然。
“龍眠居士"所領的兩句,在蘇軾看來,龍眠居士(李公麟)雖然是畫家,但詩畫精通,也具有詩人的個性和氣質,所以他的筆下便生出“龍池飛霹靂”的奇想,捲起感情的怒濤,發出驚心動魄的呼號,抒發胸中的積鬱,把繪畫作為某種精神的寄託。吳傳正雖不是畫家,卻有“詩眼”,他的藝術鑑賞能力自然也能裁判繪畫藝術的優劣得失,可見詩畫是相通的。
“龍眠胸中”所領的兩句,藝術創作必須來源於作者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感受。提倡藝術家要躬身生活實踐。蘇軾認為龍眠居士的畫馬,成功的秘密在於“胸中有千駟”,也即面對成千上萬的天下名馬,能進行選擇剪裁,經過藝術的提煉加工,揮毫才能夠“畫肉兼畫骨”,不獨重形似(畫肉),也重神似(畫骨)。說明龍眠居士畫馬雖師法韓乾,但並非亦步亦趨,而是有自己的創造。杜甫為韋偃的畫寫詩,同樣,吳傳正的詩作,龍眠居士也可以為其寫畫。這樣通過比照,進一步闡明了詩畫同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最後兩句,蘇軾時運不濟,由於北宋朝廷內部的無休無止的黨爭,變成了封建宗派的傾軋和報復,政治上不能施展理想抱負,有隱隱於懷的苦悶,所以他引用一個“長鋏歸來乎”的故事,表明自己回響山水的招呼,企鄙斷絕塵念,把書畫散給朋友,甘心歸隱林泉獨處,權且逍遙自得,自我高格,享受世外桃源之趣。這種遁世思想,是仕途失意或遭貶謫的封建文人士大夫積澱而成的集體無意識的表現。
吳傳正為李公麟的枯木畫作歌,東坡和之。此詩既須著力於吳歌,又須兼顧於李畫,方合乎作詩旨要。詩兼描寫、議論。起筆描寫枯松疏影,似真似幻,奇妙不凡,雖不見其畫仍如臨其境,而議論也非泛泛之論。

名家點評

清代紀昀《紀評蘇詩》卷三六:“吳詩不傳,不知原唱之意,亦遂不甚解和之之意。就文論文,筆力故為超拔。”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年)中進士,曾任主簿、簽事,宋英宗時在國史館任職。曾提出革新弊政的要求,但對王安石新法卻不贊同,宋神宗時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變法失敗後,被召回汴京(今河南開封),任翰林學士,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官至禮部尚書。後來變法派再度上台,他又被貶於惠州(今廣東惠陽)、瓊州(今海南島)。元符三年(1100年)遇赦北歸,次年病死於常州。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清新雄健,詞約350首,首創豪放一派;散文清新活潑,平易自然。又長於書畫,書跡有《前赤壁賦》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