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前篇》 是宋代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抒寫作者對月思念友人、回憶往事,感嘆歲月流逝、人生易老,躬耕無田、歸鄉無計的苦悶之情。他對禍患心有餘悸,卻甘於老境安閒。全篇揭示複雜心態,曲折清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次韻前篇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次韻前篇
去年花落在徐州,對月酣歌美清夜1。
今年黃州見花發,小院閉門風露下2。
萬事如花不可期3,餘年似酒那禁瀉4。
憶昔還鄉溯巴峽,落帆樊口高桅亞5。
長江袞袞空自流,白髮紛紛寧少借6。
竟無五畝繼沮溺7,空有千篇凌鮑謝8。
至今歸計負雲山,未免孤衾眠客舍9。
少年辛苦真食蓼10,老景清閒如啖蔗11。
饑寒未至且安居,憂患已空猶夢怕12。
穿花踏月飲村酒,免使醉歸官長罵1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去年”二句:蘇軾自註:“去年徐州花下對月,與張師厚、王子立兄弟飲酒,作‘苹’字韻詩。”按所言即在徐州所作《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2、小院:指在定惠院的居所。閉門:即上篇“無事不出門”意。
3、“萬事”句:言花之或開或謝,不可預期,猶人事興衰無定。
4、“餘年”句:言剩下的歲月如一定量的酒,經不起傾瀉。禁(jīn今),受得注。
5、“憶昔”二句:蘇軾自註:“樊口,在黃州南岸。”按此指治平三年(1066)蘇軾與蘇轍護送父喪歸蜀途經樊口事。溯(sù),逆水上行。
6、“長江”二句:言江流不息,時光迅逝,自那時以來,白髮紛生,不肯饒人。寧少借,肯少許寬假。
7、五畝:《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沮溺:指長沮、桀溺。春秋時人,隱於耕者。《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此句言欲歸田又未能。
8、凌:壓倒,超過。鮑謝:鮑照、謝靈運。六朝名詩人。
9、“至今”二句:言歸田打算落空,對不起青山白雲,至今猶獨居他鄉,
10、食蓼:言吃苦而甘,不知避開。東方朔《七諫·怨世》:“蓼蟲不知徙乎葵菜。”王粲《七哀詩》:“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咨。”
11、啖蔗:《世說新語,排調》:“頤長康啖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云:‘漸至佳境。”此以喻老境安閒有味。
12、“憂患”句:言憂患雖成過去,但夢中想起仍感到害怕。
13、“穿花”二句:蘇軾雖掛名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罪人”行動要受地方官的監視,故有此語。杜甫《戲贈鄭廣文兼簡蘇司業》:“醉則騎馬歸,頗遭長官罵。”
白話譯文
去年的花落時節我在徐州,月下酣飲唱歌度過一整夜。
今年我在黃州又見花兒開,院門緊閉,清風寒露降下。
萬事如花開花落不可預期,我的餘生如酒哪禁得住瀉。
我昔日曾扁舟逆水過巴峽,曾在樊口落帆,桅桿低壓。
長江之水空自滾滾東流去,我滿頭白髮而又缺少依靠。
競無田地如同沮溺般隱居,空有千篇詩文超過鮑、謝。
至今不能歸隱有愧於雲山,我免不了孤衾獨眠在客舍。
少年時辛苦真的如同吃蓼,老來時清閒卻正像吃甘蔗。
我無飢無寒就暫且安居吧,憂患已成空,夢中仍害怕。
只好穿花踏月去喝農家酒,免得喝醉歸來又挨長官罵。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東坡抵達黃州不久,對剛剛經歷的牢獄之災還心有餘悸,過去的美好自在生活恍若隔世。又想起十五年前,護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中經過樊口。由此發出感嘆,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詩曲折地表達了他痛苦、孤寂、無奈的複雜心情。一開頭,就將“去年”、“今年”對比:去年的徐州,明月之夜,詩人痛飲酣歌,十分盡興;今年的黃州,花開時節,清風夜露,東坡獨自緊閉院門,愀然度過。今昔對比,情形各異,苦樂不同。東坡不禁悲從中來,“萬事如花”,未來不可預期,餘生如酒潑灑般地輕易度過。
寫到這裡,東坡很自然地想起了十五年前。曾因護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中經過樊口,沒想到今天自己竟然真的流落此地。偶然或是必然,面對滾滾東流的長江,東坡想到自己才人中年就平添自發,想到自己空有滿腹鮑照、謝靈運一樣的才華。想到歸隱卻又不能自拔於塵世,只得孤獨地寓居貶地。真有些辜負了青山和白雲。
寫到這裡,東坡只好用兩個比喻來安慰自己。年少時實在十分辛苦,就如同吃苦味的辣蓼一樣,到老了人生閒散就如同吃甘蔗了。既然還能沒遇“饑寒”,那就暫且安居吧。然而,自慰畢竟是暫時的,就連夢中都還在擔驚受怕,沒人可以為我解憂。那就“穿花踏月”去飲酒吧!還必須趁著夜色,免得遭上司的責罵。東坡心中的五味雜陳可想而知。
從藝術特色上看,這首詩語言清麗、風格峭拔,寫景、敘事與抒情自然結合。去年、今年,花落花開,本該一樣“酣歌”,一樣歡飲,一樣高興,然而現實仕途的理想、歸山的願望都已成空,孤獨悲哀、惆悵無奈、悲憤抑鬱的情感油然而生,花也不可預期了。這是典型的以樂景襯衷情的寫法。這種反襯,將悲哀的感情渲染得更加深沉,藝術感染力更加強烈。
名家點評
清朝紀昀評:“清峭不減前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後追諡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