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異化論:權利與泰一併存循環變化之原理》是2009年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詹瑜璞。
基本介紹
- 書名:權利異化論:權利與泰一併存循環變化之原理
- 作者:詹瑜璞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8-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信息
作 者: 詹瑜璞 編
出 版 社: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ISBN: 9787802475120
出版時間: 2009-08-01
版 次: 1
頁 數: 466
裝 幀: 平裝
開 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法律>理論法學
內容簡介
人們盲從於大公無私。又盲從於追求個性和自由。這兩種狀態、兩種盲從、兩種追求有什麼關係?它們各自的基礎是什麼?它們的存在是對還是錯?理性認識它們,對它們採取正確態度和對策,是《權利異化論:權利與泰一併存循環變化之原理》的任務。其貢獻在於論述了與權利存在相併存的泰一存在,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和證明了權利與泰一併存循環變化之原理。權利存在的基礎是私域或私有制,泰一存在的基礎是公域或公有制。原理之一:國家權力在私域與公域之並存循環變化,即權力權利與權力泰一在我們國家(States)里是並存關係和彼此之間的循環變化關係。原理之二:財產在私域與公域之間並存循環變化,即財產權利與財產泰一在我們社會裡是並存關係和彼此之間的循環變化關係。此二原理告訴我們不同層次的國家(States)之間是並存循環變化的,不同層次的社會之間是並存循環變化的。其意義是有利於我們針對不同層次的國家和社會採取不同的態度和對策;我們生存其間,要注意把握條件調整它們之間的平衡。二元並存循環變化平衡論是理論目標,為此《權利異化論:權利與泰一併存循環變化之原理》建立了域範疇(category),並運用辯證法、空間思維法、雙向思維法、數學思維法等方法加以論述或證明。 《權利異化論:權利與泰一併存循環變化之原理》分上卷(輔論)、中卷(主論)、下卷(附論)三卷。中卷(主論)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基本觀點。為完成既定原理的論證任務,全書計畫共出三冊,《權利異化論:權利與泰一併存循環變化之原理》是第一冊,還將出第二冊和第三冊。
圖書目錄
上卷 導論——馬克思權利異化思想研討
中卷 導論——權利與泰一併存循環變化之原理
上卷 (輔論) 馬克思權利異化思想研討
第一部分 權利和權利異化基本理論
第一章 權利意識和權利的物質性
第一節 馬克思權利思想方法論、價值論
第二節 權利語言和權利意識的基本問題和基本哲學命題
第三節 權利的物質性
第四節 權利的階級性和國家性
第五節 權利平等性批判及權利法律化與法律現實化
第二章 權利異化和權利發展
第一節 權利異化
第二節 勞動分化發展與權利發展
第三節 消滅權利異化
第三章 權利歷史和權利辯證法
第一節 權利歷史的源頭及變化(發展)
第二節 社會分裂史與權利發展史
第三節 古代公社形態下的權利關係
第二部分 重點問題
第四章 重點問題(一):對政治國家、資本商人社會人權 (human rights)的肯定、否定和超越
第一節 肯定資本商人階級政治解放和人權的進步陛
第二節 否定資產階級社會人權理論及現實
第三節 超越權利並利用權利
第五章 重點問題(二):資本經濟領域裡的勞資權利異化
第一節 權利合法性的判斷標準是生產方式
第二節 勞資權利異化
第三節 土地所有權的歷史類型之變化
第六章 重點問題(三):恩格斯晚年權利觀變化及其對馬克思權利異化思想的影響
中卷 (主論) 權利與泰一併存循環變化之原理
第一章 權利存在的兩個領域——社會領域和國家領域的劃分及關係
第二章 公民權利與公民泰一的並存循環變化之原理——國家權力公私鬥爭與公民權利之命運
第一節 國家權力的公(public)與私(private)
第二節 民主法治國家權力公私鬥爭與合作——公民權利與公民泰一的異化關係分析
第三節 國家權力的公私鬥爭與合作之原理
第四節 國家權力公私域並存循環變化之原理
第三章 人的權利與人的泰一併存循環變化之原理——社會財產的公私鬥爭和人的權利之命運
第一節 民間社會財產的公與私
第二節 民間社會形態(類型)、財產域和法律類型
第三節 民間社會的物質域和人的權利(財產權、人身權)諸關係
第四節 公法對不同類型社會的管理之差別
第五節 民間社會財產公私鬥爭與合作原理——財產權利與財產泰一的異化關係分析
第六節 財產權利與財產泰一併存循環變化原理的現實模擬分析
第七節 馬克思關於財產矛盾律的傾向性觀點和我們的結論
下卷 (附論) 基本概念解讀和權利現狀述評
第一章 馬克思理論基本概念解讀
第二章 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權利狀態述評——馬克思權利異化思想與現時代的聯繫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權利異化思想概述
第二節 目前馬克思權利異化思想所遇到的困惑
第三節 中國有人權問題,世界有人權問題——馬克思權利異化思想的時代意義
參考書目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