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邑(Li yi),古都邑名,春秋時鄭國別都,在今河南省禹州市。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
櫟邑(Li yi),古都邑名,春秋時鄭國別都,在今河南省禹州市。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
櫟邑(Li yi),古都邑名,春秋時鄭國別都,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商朝前期禹州仍稱夏邑後期為“歷”或“櫟”。“商湯滅夏”後並...
春秋時,晉國設櫟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秦國攻取櫟邑。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秦國遷都櫟邑,改櫟邑名櫟陽(在今閻良區武屯鎮境內)。北魏宣武帝時,櫟陽移至今址,因而得名。建置沿革 唐武德元年(618年),設櫟陽縣。
櫟陽古鎮不是大秦帝國的國都櫟陽而是臨潼境內的櫟陽古鎮。歷史發展 春秋時,晉在境內設櫟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秦奪晉地,仍設櫟邑。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他將都城從位於秦國西部的雍(今陝西鳳翔)遷到了秦國東部的...
春秋時晉設櫟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秦奪晉地,至秦獻公二年(前383)築櫟陽城(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街道官莊村與古城屯村之間),自雍(今鳳翔縣)遷都於櫟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將都遷至鹹陽,改櫟陽為縣。秦時,...
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秦獻公在櫟邑修築櫟陽城。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秦獻公自雍城(今陝西鳳翔)遷都至櫟陽城(今陝西閻良)。秦獻公十八年(前367年),櫟陽城發生了“雨金”的天象,秦獻公自以為得了金的瑞兆,所以...
春秋,晉在境內設櫟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秦奪晉地,仍設櫟邑。戰國,秦獻公二年(前383),修築櫟陽城(今武屯街道境內),自雍(今鳳翔區)遷國都於櫟陽。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設立櫟陽縣,轄地約今閻良區和臨潼...
”夏季,厲公被趕到邊界的櫟邑居住。祭仲迎來了昭公忽,六月乙亥日,忽又回到鄭都即位了。秋季,鄭厲公依靠邑的人殺死了櫟邑大夫單伯,於是就定居在櫟邑。諸侯們聽說厲公逃跑了,就討伐鄭國,但沒有戰勝鄭國就離去了。宋國贈給厲...
次年春,鄭厲公居中調停惠王與子頹的關係,未果,鄭遂接周惠王暫時居鄭的櫟邑。子頹占居王城,志得意滿,歌舞不倦。鄭厲公聞之,往見虢公,指出子頹逐惠王,居王城是“奸王之位”,勸虢公與鄭聯合平定子頹之亂。歷史背景 前...
所以,許多文獻史籍在記述歷史事件及地地域時,習慣將上古時期尚無陽翟名稱的夏、夏邑、歷地、櫟邑等統稱為“陽翟”,比如“禹都陽翟”,其實應為“禹都夏邑 ”。堯舜時期,禹州稱夏,是夏部族聚居與活動的中心。大禹為夏部族首領,是...
獻公徙櫟邑,櫟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昭治鹹陽,因以漢都,長安諸陵,四方輻湊並至而會,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則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
同年秋天,鄭厲公依靠櫟邑人殺死櫟邑大夫單伯(一作檀伯),於是占據並居住在櫟邑。同年冬天,諸侯們聽說鄭厲公出奔,於是策劃攻打鄭國,以便護送鄭厲公回國。但交戰失敗,軍隊於是各自回國。宋國增給鄭厲公一些兵力,自守櫟邑,鄭昭...
鄭厲公拿祭足沒辦法,於同年五月,出居鄭國邊邑櫟邑,祭足迎回鄭昭公。六月二十二日,鄭昭公回到鄭國,重新復位。公元前697年(鄭厲公四年)秋天,鄭厲公依靠櫟邑人殺死櫟邑大夫單伯(一作檀伯),於是占據櫟邑。諸侯們聽說鄭厲...
西周以此地為歷邑。春秋時屬鄭國地,置櫟邑。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困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公元前3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