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實青黴是一種真菌。
基本介紹
- 界:真菌界
- 分布區域:較罕見種,我國部分地區有分布
- 中文學名:櫟實青黴
- 基物:土壤、霉鋸末。
菌落在CA上25℃培養12天,直徑15-25mm,較厚,中心下凹或有臍狀突起,有少量微弱的放射狀被紋或平坦,邊緣往往不整齊;質地顆垃狀,而在中心面上帶絮狀;分生抱子結構大量產生,分生抱子面藍綠色、藍灰綠色,近於被菸灰色(pale smoke gray, R. Pl. XL VI)、豆綠色(peagreen, R. Pl. XL VII),充分成熟時近於林肯綠色(Lincolngreen, R. Pl. XLI);菌絲體白色至談黃色,E滲出液大量產生,淡黃色;反面桶褐色或紅褐色E可溶性色素黃褐色。
菌落在CYA上25℃培養7天,直徑16-22mm,中部較厚,中心有臍狀突起或下凹,有少量放射狀皺紋或近於平坦,邊緣不整齊或近於整齊;質地粉末狀至顆粒狀E分生於包子結構大量產生,分生抱子面藍綠色至黃綠色,近於灰黃綠色(pistachiogreen, R.Pl. XLI)或灰橄欖色(grayisholive, R. Pl. XL VI);菌絲體白色至談黃色;滲出液較多或較少,族黃色至黃色;反面橙褐色或紅揭色;可溶性色素類似較撓的反面顏色。
菌落在WA上25℃培養7天,直徑18-25mm,較厚,中心有臍狀突起或下凹, 放射狀皺紋少或近於平坦,邊緣往往呈現瓣狀;質地顆樁狀,中心兼有絮狀;分生於包子結構大量產生,分生孢子面灰藍綠色或黃綠色,近於灰橄欖色、自屈萊綠色或茶綠色( Celandine green, tea green, R. Pl. XL VII) ;滲出液缺乏;反面桶褐色或紅褐色;可溶性色素類似較撓的反面色。
菌落在G25N上25℃培養7天,直徑10-14mm,中心有臍狀突起而其他部分平坦或近於平坦;質地粉末狀兼輕微的絮狀;分生於包子結構較少,分生於包子面淡綠色或藍綠色,近于波灰橄欖色(lightgrayish olive, R. Pl. XLVI)或豆綠色;滲出液缺乏F反面 黃色或棕褐色;可溶性色素缺乏。
在CYA上5℃培養7天=形成微小菌落,偶有分離物的直徑達7mm。
在CYA上37℃培養7天2不生長。
分生抱子梗主要在柬絲或抱梗束中,抱梗莖的長度可達lOOOµm或更長,發生於基質的單生分生抱子梗的抱梗莖為150-400×3.5-4. 5µm,少數發生於氣生菌絲的分生抱子梗的抱梗莖長度在lOOµm以內,其壁顯著庇狀粗糙p帚狀枝三輪生,也有四輪生者,彼此緊貼或稍叉開;副枝通常1-2個,10-20(-25)×3. 2-4. Oµm,壁顯著疵 狀粗糙;類副枝1(懺16×3.0-4. Oµm),壁顯著疵狀粗糙;梗基每輪2-5個,7.0-12 (-15)×2. 8-3. 5µm,壁顯著疵狀粗糙;瓶梗每輪5一7個,7.薩-9.5×2. 2-2. 8µm, 瓶狀,梗頸明顯;分生抱子呈現近球形至寬橢圓形,3.2-3.5 (-4.0)×2. 5-3. 2µm, 壁平滑;分生抱子鏈較疏鬆,叉開或近於圓柱狀。
模式:1901年7月保藏於荷蘭標本館[Nether la時,Valkenbu晤,Jul.1901, Rick in Herb. Oudemans (L)] 。
本種的質地通常呈現顯著的顆粒狀,抱梗莖、副枝、次生副枝和梗基的壁都呈現顯著的疵狀粗槌等特徵很突出。
分布:較罕見種。我國有河北東靈山(CCl2587),吉林長春市(C12403-2, Cl2406, Cl2408)、敦化市(Cl2423);黑龍江哈爾濱市(Cl3133, Cl3135)、齊齊哈爾市(CC13144);山東泰安(Cl2463,Cl2528);河南鄭州市(C13300,C13321)、洛陽市(CC13328),湖北神農架(7370,7586);甘肅天水市(Cl2339-l,C12347);青海西寧市(C12236,Cl2253-2)。
基物:土壤、霉鋸末。
我國文獻記載:河北和湖北的基物有土壤和空氣(戴芳瀾,1979)。
代謝產物:婁地青黴素C(roquefortine C),鮮綠青黴素(viridicatin),棟實青黴素A和B (glandicolin A and B) ,草酸青黴素(oxaline),捧麴黴素(patu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