橿子櫟

橿子櫟

橿子櫟(學名:Quercus baronii Skan)是殼斗科,櫟屬半常綠灌木或喬木,高可達15米,葉片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緣有銳鋸齒,葉背中脈有灰黃色長絨毛,後漸脫落,葉柄被灰黃色絨毛。雄花花序軸被絨毛;具數朵花。殼斗杯形,包著堅果,小苞片鑽形,堅果卵形或橢圓形,果臍微突起,4月開花,翌年9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生長在海拔500-2700米的山坡、山谷雜木林中,常生於石灰岩山地。

橿子櫟木材堅硬,耐久,耐磨損,可供車輛、家具等用材;種子含澱粉60-70%;樹皮和殼斗含單寧,可提取栲膠;又為優良薪炭材。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半常綠灌木或喬木,高達15米,小枝幼時被星狀柔毛,後漸脫落。葉片卵狀披針形,長3-6厘米,寬1.3-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緣1/3以上有銳鋸齒,葉片幼時兩面疏被星狀微柔毛,葉背中脈有灰黃色長絨毛,後漸脫落,側脈每邊6-7條,纖細,在葉片兩面微突起;葉柄長3-7毫米,被灰黃色絨毛。
花序長約2厘米,花序軸被絨毛;雌花序長1-1.5厘米,具1一數朵花。殼斗杯形,包著堅果1/2-2/3,直徑1.2-1.8厘米,高0.8-1厘米;小苞片鑽形,長3-5毫米,反曲,被灰白色短柔毛。堅果卵形或橢圓形,直徑1-1.2厘米,高1.5-1.8厘米;頂端平或微凹陷,柱座長約2毫米,被白色短柔毛;果臍微突起,直徑4-5毫米。花期4月,果期翌年9月。

主要變種

多毛橿子櫟(秦嶺植物志)該變種與橿子櫟不同處為當年生小枝及葉背密被灰白色星狀毛,側脈因被星狀毛覆蓋而不明顯。分布於中國河南盧氏、陝西五雲峰。生長在海拔990米的山地。模式標本采自河南盧氏。
橿子櫟橿子櫟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生長在海拔500-2700米的山坡、山谷雜木林中,常生於石灰岩山地。
橿子櫟適宜生長在年平均溫度112-16℃。極端低溫不低於-20℃。分布區年降水量500-2000毫米。適生於中性至微酸性、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壤土。

繁殖方法

橿子櫟以直播造林為主,也可採用植苗造林和萌芽更新。
橿子櫟橿子櫟
良種採集:橿子櫟靠種子繁殖,應選擇立地條件好,橿子櫟林體健壯,無病蟲害,樹幹形通直的林分作為種子林。種子9-10月成熟,應選擇有光澤、飽滿、粒重、無病蟲害的作種。一般隨采隨播。需貯藏的,採摘後應及時風乾,拌種,或用60℃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以起到殺蟲作用,然後沙藏。待播種。
播種移栽:整地時要施足底肥,深耕細耙作畦。苗床寬1米,長度隨地勢而定,行距15厘米,先開5-7厘米小溝,然後將種子均勻撒在溝內,封土踏實,每公頃用種量300千克。第二年出苗後應及時中耕、除草、施肥、澆水及病蟲害防治。晚秋和來年春天即可移栽。
播種造林:在預先整好的土地上,每穴位播種5-6粒種子,要求均勻播在穴內,然後用濕潤的碎土覆蓋3-4厘米厚,輕輕壓實。若在秋季播種,覆土應略厚一點。為防治鳥獸害及蟲害。

栽培技術

撫育:在播後第一、第二年,每年鬆土除草2-3次,以後1-2次。在立地條件較好,第二、第三年就需開始間苗。立地條件差可適當推遲,待苗木生長穩定時,才可將纖弱苗除去。

主要價值

橿子櫟作為中國北方乾旱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發展生物質能源的優良樹種之一,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學價值,同時其本身木材堅硬,種子、樹皮、殼斗都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其中,種子含澱粉為60%-70%,可以食用、釀酒、漿紗或作飼料,樹皮、殼斗等經加工可製得栲膠,是一種很好的化工原料,木材堅硬,耐久,耐磨損,可供車輛、家具等用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