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田村歷史
2006年新改造的橫田國小,主要接收橫田村、平安村、石馬村國小學齡兒童。2007年(丙戌年)重建了文革時期損毀的東華山庵堂,是老人們重要的精神寄託之地。橫田村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小麥等江南較為普遍的作物,林木主要是落葉針葉林。近幾年的退耕環林工程也種下了比較多栗子、李子、杜仲等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林木,部分地方重現了出現鳥語花香、山清水秀等昔日難得意境,亦常有遠處不速之客來村後山中獵物,深為民眾不恥。
該村古時連線上梅山邑(現
新化縣城)與下梅山邑(今
安化縣梅城鎮)要道。後在修建S217省道和華東水庫前後,時任村委會部分領導維持耕田之上觀念, S217省道劈山涉水,改由東華山東側的溝溝壑壑通過,橫田村至此失去半個世紀的發展機遇。由翌日聲名遠播的橫田城(因村子正中央有一條長約30米的田塍橫過東西的“橫田塍”之諧音而得名)落至如今不上不下的東華山山下被遺忘的村莊,連線橫田村的公路也只是盲腸一條。當然,橫田村亦因此得到了難有的鄉間寧靜,山清水秀半個多世紀不曾改變。2008年在與附近平安村、石馬村、東華村共同努力下,藉助國家中東部地區村級公路硬化工程,方成一條約3公里長、4.5寬的水泥公路,但大部分居民均與該路相距仍然比較遠,難逃泥濘之苦,2013年12月,經過各方努力,該水泥路又向前延伸1000米,達到屋子沖老屋場。
橫田村人口
村民絕大部分姓謝,謝氏祖籍地為河南省開封市東郊陳留縣(現為陳留鎮),故謝氏以“陳留堂”為代稱。橫田村謝氏始祖謝公伯銘,約明末清初遷入此地,延續約400餘年。亦有丁姓傳說,宅邸位於現橫田國小附近,後靠
東華山,前有小溪繞流,視野極佳,依山傍水,據說為上等風水之地。後丁姓人家有人名曰丁三者,將新任縣令弒而代之,進城為官,後被原任縣令夫人察覺,即被官兵半夜追殺九族,夜不明,並命“非牽連者門前遂作標誌***,殺至天亮即止”。屠至一地,土地公為緩解百姓大災,作雞打鳴,屠殺即止。此地即為雞叫岩,今吉慶鎮駐地金田村,鎮上標誌一隻高約10米大公雞。後丁三被列入橫田村等的謝氏神龕上的家主菩薩之一即“丁君三郎”,故丁姓必與該村謝氏有重大歷史淵源,或是丁姓人已隱入該村謝氏大家庭,或是丁姓人予以莫大恩惠,亦或是丁姓與謝氏有姻緣,更或是該村謝氏均由丁氏改姓而來,否則在家族威權之上的歷史時代,丁氏不會在橫田謝氏族中得如此尊稱。
因橫田村的梅城要道地位衰落,在歷次農村集市發展中均難施身手,村中經濟以水田及旱地收成為主,時至今日未曾根本改觀,全村經濟發展相當滯後,自然條件(主要指農業經濟)相對鄰近村莊自歷史以來均比較優越,至今仍處於不上不下境地,自然與歷次扶貧計畫無關。客觀上,也造就了橫田村人們的頑強拼搏的毅力、純樸厚愛的民風,村中學子 尤為奮進,不少人遠在異地他鄉孤身奮鬥,前仆後繼,雖暫無治國大才,卻也能揚眉吐氣、堂堂正正做人。橫田村下一步發展應以完善村級公路網路交通基礎,積極協調打通由橫田村經石馬村至南山管區和崇山管區公路,連線李家灣公路,直連大安山的S217省級公路,徹底把村級公路這條盲腸由死路變活路。根據市場需要,積極謀劃優勢農業作物集中推廣,把全村打造成縣城直至更大範圍內的蔬菜和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全力發展農村集市。任何時候杜絕高耗能和高污染企業進入,統籌規劃綠色、和諧的現代化新農村。建議各屆村委成員要積極到成功鄉鎮、村莊參觀見學,儘快改變思路觀念,提升思維層次。真正做到為民所想,把村莊當家建,堅定排除各類意識和非意識干擾,充當全村脊樑和帶頭人,從實際出發,為民所想,擔民所憂,盤活農產品經濟,讓農產品走向鎮城,縣城,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