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生物資源,村落特色,選址理念,空間布局,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包氏香火堂,張氏香火堂,熙寧社,包氏祠堂,普濟寺,水碓坊,瀑布,古銀礦洞遺址,白水澗,大洞,民居院落,歷史文化,人文環境,歷史人物,文物古蹟,非遺項目,村志族譜,方言,物產美食,物產,美食,榮譽稱號,旅遊信息,交通,導覽,
村落歷史
北宋包拯第四代孫包仁遭受權貴排擠,為避禍居家從浙江蘭溪鄉頭遷至松陽蛤湖,其十一世孫包繼昱於明末從蛤湖遷橫樟,在此定居達400餘年。後又有潘姓人遷橫樟。
元代中期,包仁第七代孫包子重從蛤湖遷橫樟,繼而有潘姓人遷橫樟。元後期,富豪包可觀率子輩鑿山開路自蛤湖經橫樟、大嶺頭、插花基、寺口、獨山後18千米,政府授以“節儉松筠”匾。
明清時期稱橫樟村為移風鄉(舊稱廿都),鄉政府駐地橫樟村。建驛站、鄉府辦公房於今包祠上首和今下老屋外下首。
清順治末康熙初,有葉姓遷橫樟,居村頭及平崗嶺腳,道光末鹹豐初外遷。清康熙末雍正初,有明末從福建遷赤圩的張姓太郷及子元龍從赤圩遷橫樟。清乾隆時期包姓興盛,繼鼐、繼昱後代合力,於乾隆四十三年建宗祠。村中寺廟亦於此時期由全村各姓人共建。另有明時及清初建的崗頭大殿,四相公殿,大帝殿,洞主殿。包姓大建住宅。清乾隆末,嘉慶初包繼鼐後代,士字輩包士梁從西屏遷橫樟。嘉慶時期有陳姓,杜姓遷橫樟,約於光緒初時期遷出。清光緒年間建包氏丹陽家塾於包祠後,建倉廩於祠外。清末時,驛站、鄉府辦公房傾毀,後人稱上地石玄,下地石玄或稱公館。
民國十八年(1929年)前沿舊制,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稱歸正鄉,駐地橫樟村。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粟裕、劉英率紅軍先遣師在松遂龍邊境建立根據地,兵駐玉岩、安民。包立德加入共產黨,並擔任安民、五部、橫樟三鄉游擊隊大隊長。紅軍地方政治工作團員。常在橫樟明興屋內召開三鄉村游擊隊長會議,有包明興、包關養、包肇德、包陳德等參加游擊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稱留茗鄉,駐地橫樟村。民國三十五年(1945年),曾在蛤湖三元宮(三官殿)辦公,後仍移橫樟。
1950年,改稱橫樟鄉,駐地橫樟村。上寮山村併入橫樟村土改。現竹源鄉大嶺頭村、後畲村,大東壩鎮赤圩村隸屬橫樟鄉,成立農會,有農會長,村行政長官稱村長。
1958年,成立紅星人民公社,駐地汶水口,橫樟為大隊,該年松陽縣併入
遂昌縣。包祠左面倉稟改造為房屋,作為大隊辦公。
1959年,改稱石倉公社,橫樟為管理區,駐地橫樟,在包姓書院,包祠倉稟改造房辦公。
1961年,改為橫樟人民公社,駐地橫樟,橫樟村仍稱為大隊。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橫樟村成立了文化革命領導小組,破四舊立四新,將古書,宗譜上交燒毀,或上交公社,失了包姓總譜全譜,橫樟包祠供桌燒毀,匾額17塊刨去字做大隊生產隊會議桌,辦公桌,學校黑板,歷史文物遭破壞。文革期間,橫樟隸屬石倉公社,仍稱大隊。
1969年,建村國小校於下老屋下手面空石玄(舊稱公館基)。
1975年,建村國小校於下新屋門外,原學校出賣給村民。
1982年,舊遂松分縣,恢復松陽縣建制撤社設區、鄉,橫樟隸屬大東壩區蛤湖鄉,聯產承包,責任田到戶,自留山,責任山落實到戶。
1993年,撤區建鎮,大東壩區稱大東壩鎮,橫樟為行政村。
2005年,橫樟村對包氏宗祠進行修繕。
2013年,橫樟村對觀音殿進行簡單補漏。
2015年,橫樟村建成包祠門口溪面廊橋,村口觀音殿下溪面廊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橫樟村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大東壩鎮,距離松陽縣城28千米,地處大東壩鎮政府駐地向西8千米,村域面積1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橫樟村地形以丘陵為主,四面環山,山腳緩坡為梯田,村莊處在橫樟源中段谷地,海拔237米。
水文
橫樟村主幹流稱橫樟溪,發源於留明山,源頭有三股支流,自留明山腳牧沅、合野鴨坑、洞峽坑、際田坑水至村境35千米,另一條小溪發源於上了山村名東坑,流經村域中段與橫樟溪匯合,一條小溪稱槽頭坑,發源於野源呢,水礱可山,流經槽頭弄距東坑出口50米處至幹流匯合,三支流全年有水不乾,其他如蝦蟆崗塆,白壟大坪頭塆,茅竹塆,凸下坑,楓樹壟,觀音殿後坑,大王殿塆社殿塆坑僅稱弄坑,大雨時有水流經主幹流,天晴幾天只夠灌溉農田,無水到主幹流。源口有金堂坑,發源於蜂洞塆(又稱楓樹塆),出口與橫樟溪匯合,經百米入小港溪。橫樟溪由北向南全長6千米。橫樟村域集雨面積大,每逢雨季及颱風暴雨,山澗水驟至,引發大水。村境至出口2.5千米主幹流地勢平坦,水流平穩,河床平均12米寬,河床為砂石質,這些溪流灌溉著兩岸260多畝農田。
生物資源
橫樟村山體、森林保護較好,均為次生林,以毛竹、
油茶、松、杉、雜木、樟樹、古松、古楓、古檀木、桂花樹、苦櫧樹為主。動物保護良好,有野豬、老鷹、松鼠、山兔、
麻雀等數百種動物物種。
村落特色
選址理念
橫樟村選址特徵可以概括為“群山環抱、二水貫流,九龍聚珠、三星拱祠”。村落選址位於山間盆地之中,南部水口老鷂岩為屏障,北部高大的留名山為靠山,橫樟源溪和東坑溪穿村而過,如橫龍貫通,增添了靈秀之氣。地形易守難攻既有利安全,避免了嚴寒、颱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形成舒適的小氣候;又解決了生活和生產用水。周邊山體開墾為農田進行農業生產,茂密的山林提供了豐富物產。以宗祠為村落核心,周圍群山據說有九條山脊有蛤蟆崗、梅樹頭崗、西岺崗、燈籠崗、燈灣崗、白壇崗、大平頭崗、大帝山崗、楓樹壟崗指向祠堂,形成“九龍戲珠”之勢,村口有觀音殿崗、大王殿崗、社殿崗、松樹灣梨樹灣崗、大凸崗、金堂坑內外崗、老鷂岩崗,崗崗相插,猶如九神護衛,隔溪有馬鞍山為屏風。村南老鷂岩如一列屏障,岩上建觀音殿,山上密布古樹名木,水口林鬱鬱蔥蔥,水口處的老鷂岩與對面的山頭形成了獅象把關的格局。
空間布局
橫樟村整體沿溪流布局,呈狹長半月形,主要道路有兩條,道路呈魚骨狀分布。發源於留名尖山的橫樟源水自北向南穿村而過,在村中段與發源於石竹背山木利灣的東坑水交匯中分布著重要公共建築及公共空間有祠堂、書院、香火堂、觀音殿、社廟、水碓作坊、民居、官道等古建築。周圍保存著牌坊、古銀礦洞、古冶煉遺址、摩崖石刻、古道、古橋等建築。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1年10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橫樟村有戶籍人口860人,常住人口625人。
經濟
2020年,橫樟村全年總收入80多萬元。
據2021年10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橫樟村村集體年收入3.1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000元。
主要景點
包氏香火堂
包氏香火堂位於橫樟村下村弄11號,建於清代。占地面積364平方米,坐西朝東,石門枕、石門檻、木門框,花磚疊澀挑檐。樓屋重檐,五間雙弄二廂房;五柱七檁,牛腿浮雕曲帶紋、S紋、獅子、案幾插花等紋飾。明間設神龕。泥牆青瓦,硬山頂馬頭牆,地面和天井改為水泥地。
張氏香火堂
張氏香火堂明末建赤圩村,於清雍正初搬遷至橫樟村,位於村內東弄32號,又稱百忍堂,占地面積273.7平方米,坐東朝西,廳堂結構,面闊六間,四廂房,六柱六檁,柱架用料較細,出檐較低,未施牛腿。泥牆青瓦,硬山頂馬頭牆,泥土墁地,階沿和天井卵石砌。該建築平面布局和梁架結構保持原貌,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張姓香火堂原建在包氏宗祠的地基上,後遷至東弄,將地基讓給包姓建宗祠。
熙寧社
熙寧社位於橫樟源口至橫樟村路邊,“熙寧社”土名社殿,建於清初,其中供奉社公、土地公、五穀神等,一直以來香火不斷,時常有村民前往祭拜祈求五穀豐登。
包氏祠堂
包氏祠堂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修,建祠木匠金達顯,泥水匠蔣汝發。包氏宗祠位於村中心,溪東面,坐東朝西、祠門正對西面三台山,占地面積277.1平方米,門前台階兩級,石板砌就,有門庭,八扇大門,八字開形,中門頂縣掛乾隆時歲進士包日生所書“包氏宗祠”匾額,門前置1.2米高、0.8米寬,中有孔的方形石墩,旂桿兩對,道光時禁盜丐碑一座。上下堂宇,東西廊廡,地面三合土磨光,淡紅。雕梁、畫棟、鏤雕、圓雕、浮雕、有人物、祥禽瑞獸、吉祥花果,造形莊重嚴謹、古色古香,包祠上堂正中神龕彩繪宋代松陽包姓始遷祖宋進士,大理寺右評事包仁神像,邊繪橫樟包姓近祖大秀公及子應元公神像,並掛宋皇敇命匾一塊,左右神龕繪橫樟包姓乾坤兩房祖公神像及各代祖公神像,有萃英堂,孝肅遺芳,翰墨流芳,天朝司理等匾額36塊,柱楹聯八對。
2008年,包氏祠堂被松陽縣人民政府列為松陽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普濟寺
普濟寺位於松陽縣大東壩鎮橫樟村水口,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1990年修繕。占地面積138.2平方米,坐西朝東,南北廂廊辟門為通道。面闊三間,二進二廂廊,前廳五架梁,後廳五架梁,前後單步梁,牛腿浮雕、曲帶、花卉等紋飾。泥牆青瓦,硬山頂馬頭牆,泥土墁地,天井卵石砌。門廳供奉韋陀、文武神和四大金剛,正殿供奉觀音、土地和財神。
水碓坊
水碓坊位於橫樟村口,建於清代。占地面積190.9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闊五間,三柱六檁,梁架結構簡單,泥牆青瓦,懸山頂,泥土墁地。水碓內的功能設施保存基本完整,月輪(動力輪)、轉軸、石臼、石磨、礱、面床(篩粉類工具)、米床(篩粿粒類工具)、油車(炸油工具)均完整保存。進水渠在西北角,且保存完整。水碓進水渠功能設施保存基本完整,房屋平面布局和梁架結構保持原貌,可以再現加工生產的傳統工藝場景。
瀑布
瀑布位於橫樟村北首,白水澗位於橫樟源深處,為三級瀑布,每級瀑布落差都達三、四十米,瀑布總的落差達400多米。其下有一潭,土名“龍潭”,深不見底。
古銀礦洞遺址
馬料灣銀礦洞遺址位於橫樟村東首馬料灣及楓樹灣等山野中。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版《松陽縣誌》載:“宋辟舉包佑之掌處州銀鐵冶場事”。明代中後期曾在此大量開採銀礦,有山徐楓樹灣銀礦曠工題刻為證。現存古礦洞10餘處,多被淤泥、碎石填塞,深不可測。
白水澗
白水澗位於橫樟村北首,地處橫樟源深處,為三級瀑布,每級瀑布落差都達三四十米,瀑布總的落差達400多米。其下有一潭,土名“龍潭”,深不見底。
大洞
大洞距橫樟源白水澗1里路有個山洞,當地人稱作“大洞”,是夏日避暑的理想去處,最多可容納1、2百人。抗日戰爭期間也作避難用。
民居院落
下村弄2號民居位於橫樟村下村弄2號,土名下新處。建於清鹹豐年間,包日榮太公建。占地面積2352.92平方米,坐西朝東,外門座南朝北,石門枕、石門檻、石門框,花磚疊澀挑檐,庭院面積188.73平方米。內門石門枕、石門檻、石門框,磚砌門牆,門楣鑲磚雕題額“紫氣東來“,兩門側鑲磚雕獅子戲球,門罩一柱二檁。樓屋重檐,面闊九間,二進四廂房,門廳五柱七檁,正屋五柱七檁,牛腿鏤雕獅子戲球,浮雕曲帶、樓台亭閣、鳳凰、案幾插花、荷葉紋等。格扇為欞條幾何紋改鑲花結,明間設神龕。北首附屋樓屋單檐,面闊9間4廂房,南首附屋五間雙弄二廂房,均為五柱七檁,牛腿雕精細。泥牆青瓦,硬山頂馬頭牆,泥土墁地,階沿條石砌,天井拼錢紋、菊花紋、葉脈紋。該建築規模宏廣,平面布局和梁架結構保持原貌,木雕藝術構件保存基本齊全。
下村弄18號民居系包火亮所建,屬清代中期建築,建築坐西南朝東北,平面呈長方形,通面闊20.1米,進深25.3米,占地面積509平方米,為二進五開間帶雙弄四廂重檐泥木結構。屋面硬山式,馬頭牆,陰陽合瓦,一進五柱九檁前後雙步,二進五柱九檁前後雙步,明間有壁龕。中軸線上辟木大門,幾何紋路花窗、格扇、檐柱牛腿雕曲線紋花卉圖案。一進樓梯設正屋後廊道兩側,二進樓梯設正屋前廊道兩側,一、二進廊道卵石鋪設,其餘泥土墁地,天井卵石鑲嵌錢紋圖案。包火亮宅布局規整,構架基本保存,該宅系橫樟村尚存較早的古民居。
北弄9號建於清代,由包瑊公建,占地面積822平方米,坐東朝西。外門座南朝北,二柱三檁,內門座石門枕、石門檻、木門框。樓屋重檐,三間雙弄二廂房,五柱七檁,牛腿浮雕茶葉紋,明間設神龕,案幾雕刻精細。南首附屋,樓屋重檐,三間雙弄二廂房,四柱六檁,牛腿浮雕曲帶、案幾插花。正樓與附屋均為泥牆青瓦,硬山頂馬頭牆,泥土墁地,階沿條石砌,天井卵石拼錢紋、菊紋、葉脈紋。 該建築平面布局和梁架結構保持原貌,木雕藝術構件保存齊全。舊時經營旅店和藥店。
歷史文化
人文環境
橫樟村是包氏聚居地,始遷祖為包拯第四代孫包仁,包氏自始遷祖遷居至此以來,一直是松陽縣望族。該村共有14座香火堂和一座祠堂。最早的建築是明代張氏香火堂,保留完整的明代房屋高廣且無樓的建築風格。
歷史人物
包仁,諱鉞,字茂德,系北宗樞密副使,禮部侍郎,東海郡開國候,贈尚書,謚孝肅,忠賢將相,道德名家。
包紹,字永繼,宋開禧元年(1205年)乙丑科進士,仕宋翰林院侍講。
包池,字方正,宋寶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進士,仕宋翰林院修撰。
包壽,字延齡,宋開慶元年(1259年)巳末科進士,仕宋朝政大夫。
包文舉,字仕登,舉人,國子學助教,明太祖召入武英殿講三皇五帝之道,帝稱之賢人君子,升王府左長史,名聞高麗,參政官詹雨有頌詞。
包彥齡,洪武年間,舉博學宏詞授給事中,至工部左侍郎。其為人清簡自持,不以脂韋目潤,時大工繁興,公協大司空,勤敏幹練,歲省國帑以萬計,上嘉獎之。
包芝洲(1873年—1929年),諱志周,字道生、島笙,號耐思、留名山子,貢生,橫樟人,第26世。歷任清軍一營、三營軍需長,民國後為松陽縣軍政長,浙江軍政府立法會議員,處州軍政府參謀長,浙處陸師統領本部書記官,浙江省第一屆省議會議員。
文物古蹟
古店鋪位於橫樟村中部包氏宗祠南側,該店鋪屬村集體公房,現租給村民開商店。該古店鋪原為包姓人所建,屬清代末期建築。店鋪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通面闊8.6米,進深6.3米,占地面積54.2平方米,為一進三開間重檐泥木結構。屋面硬山式,陰陽合瓦,兩面坡頂,檐柱牛腿簡單,店門仍保留原有店門板,原泥土墁地。古店鋪座落在前臨村村中主道,是通向松龍古道的必經之處。
松龍古道,長1.5千米,寬2米,為大塊鵝卵石砌成的通衢大道,所以看上去特別像“龍骨”。元末,鄉紳包可觀為造福鄉民開築了松龍古道,穿村而過,到了明清時期,這裡開始成為通往龍泉、雲和、以及松陽縣城的重要道路,橫樟村漸漸繁榮起來,村中旅店、南貨店、染布坊、中藥鋪、打鐵鋪、酒肆等店鋪林立,應有盡有,橫樟村成為松陽富甲一方的村落。
青雲橋位於橫樟村北古道上,跨東坑,東西走向,為單孔石拱橋,拱券採用橫聯砌法,橋面用石塊鋪設。東橋頭立有建橋碑一通,日久年深,石質風化嚴重,碑文已模糊不清。
七字石玄摩石刻位於橫樟源,由於馬料灣銀礦內也有礦工在石壁上留下石刻,村民猜測該石刻也是當時礦工所留。該石刻經拓印下來後會呈現一組神秘文字。
古墓群建於南宋,位於橫樟源口,兩座大山將古墓群包圍其中,當地人稱山體呈“將軍下馬”狀。山中共有十幾處古墓,在太公古墓群中長眠的便是橫樟村始遷祖的包仁,但唯有一座為真墓。
非遺項目
端午茶作為橫樟當地的民間傳統保健茶飲自橫樟村建村之始,傳承已有700多年歷史。在橫樟村,端午節前後,村民有上山採集草藥,晾曬端午茶的傳統。端午茶芳香自然,其性平和,有芳香化濕、清熱解暑、生津止渴、解表和中等功能。在當地,也有“喝了端午茶、百病都走遠”的說法。
2009年6月,松陽端午茶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鰲魚燈是一種集舞蹈、戲曲為一體的民間藝術。一般在農曆正月初八起燈,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結束後回燈。每年臘月得提前教唱民間小調,如十二花名:孟姜女、姑娘看燈、打腰牌、女子告狀、賣花扇、敲五更、和尚採花、清明歌、哭七等。負責唱曲的共四人(其中有兩人是可替換的),操琴敲點的共3至4人,敲鑼鼓4人,雜勤5人,總共約有20人左右。
橫樟村正月初八九出龍燈,第一夜在村中舞,以後則出燈到外村,外村也有各種燈到村,最後舞燈到包祠後結束,村民請吃點心後回家,橫樟村出大龍要動用120多人,牽龍抬龍八十人,鑼鼓兩付10人,調換,吹長喇叭、軍號2人,帶班收紅包3人,擔燭、點燭8人,擔、放鞭炮3人。如三條小龍,亦要動用60餘人。村里出一條大龍,二條小龍到石倉源茶排鬧新年,出動人員150多人,茶排又有迎燈隊伍,鑼鼓號角嘹亮,鑼鼓喧天,旂幡招展,鞭炮齊鳴,彩燈輝煌,大龍小龍共舞,看得人眼花潦亂,一條源八九個村人紛紛趕來看燈,人山人海,擠倒路墈(兩面空的石墈)踩壞路邊田麥苗不少。直到第二天天亮收燈。
正月十四和十五元宵兩天夜裡,有上了山馬燈,赤圩獅子燈,山徐花鼓,蛤湖、大陰龍燈等都到橫樟出燈,後回村收燈,化時多的馬燈、花鼓讓龍燈、獅子燈。元宵這天,橫樟大龍不出村,最後舞龍收燈後送社公殿。
在橫樟乃至整個松陽縣,建造房屋被視為人生之一件大事,人們對其寄予許多美好的祝願和期盼,也就形成了這樣那樣的習俗。為了能使“房運”恆久,造福子孫,建房者都很注重各種禮儀和習俗,上樑則是建房中最隆重的一種儀式,相傳為“百匠之祖”魯班所傳。
造房子選地基開工動土和選棟樑時,都有講究,要請陰陽先生挑選黃道吉日。上樑的前幾天,屋主人的女婿要事先置辦糖糕、饅頭、肉、面、果糖送給老丈人,親朋好友要在上樑的這一天給屋主人送紅包,送青紅布,以示祝賀。
上樑儀式從陰陽先生選定的吉日的早晨開始。早餐要宴請師傅,然後擺上祭品祭拜各路神仙。之後“出煞”,就是對棟樑和整幢房屋進行驅邪,以保證平安清吉、五穀豐登、子孫滿堂;“出煞”之後就開始“運梁”,也就是上樑。上棟樑要爬樓梯,木匠師傅每爬一級樓梯,喊一句彩話。如“一步高來,步步高升”等。喊到十步,梁也運到了房頂。安好後(新採伐的棟樑未乾,建房數年待梁棟乾後要在榫頭上加固)鳴炮掛彩(掛青紅布),木匠師傅將糖糕、饅頭、果糖、紅包等用繩子吊上房頂,向人群拋灑,在場的親朋好友,尤其是小孩子們紛紛爭相搶撿,整個過程既隆重又熱鬧。上樑結束後主人要大請午宴,感謝木工師傅及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
村志族譜
橫樟包姓宗譜分為四卷,始修於明洪武十七年(1385年),第一次續修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由襄陽經歷包志松主修。共經歷14次續修,最後一次續修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由人隆、志護等人修。
方言
橫樟村民的語音與縣城西屏差不多,但表達的方言、俗語有差別。
花頭:原本一般性的人卻說自己這有那有,有本事,出門行得通,人家就說你花頭,帶有輕視口氣。
做作:原本要同別人一起做正事,他卻說這事那事未做好,磨磨蹭拖延時間,人家講他做做作作,不滿意的口氣。
無涉:無牽連或與你無關的意思。
邋遢:垃圾滿地,粉塵多,衣服髒了照穿等稱之,即不清潔。
犗(接):閹割、犗雞、犗豬。
牮(占):把傾斜物校正,牮處(屋)。
厴(炎):瘡疤上結的屑,結厴了,魚厴(鱗)。
肯:請,請求。
樹(許):木頭,當地人稱木頭為樹。
爺:爹、父親。
姆(妹):母親。
帶帶:父親。
囡(奶):囡兒即女兒。
物產美食
物產
過去橫樟有人在山上砍下會長香菇的雜木,兩米長的段木將皮砍成幾十個口子,放山上樹蔭下,任其腐朽後長出香菇,此種香菇是上品。20世紀90年代初,松陽縣政府把發展香菇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大力宣傳動員農戶發展香菇生產。經過實踐,證明香菇主料是雜柴,不會造成毀林,山區氣候適宜,是培育食用菌菇的基地。
自明清以來,橫樟村民種植毛竹,至解放已發展到千餘畝,橫樟村出產毛竹筍、金竹筍、石竹筍、桂竹筍、麻竹筍。
美食
松陽薄餅是松陽富有地方特色的風味食品之一,以皮薄、餡料精細著稱,端午節吃薄餅更是相傳千年不變的飲食習俗。
過去每逢端午佳節吃薄餅,每戶家庭都是自己製作薄餅皮。薄餅皮以上好的精麵粉為原料,加適量水,用筷子和面,和好後讓其發一段時間。然後攤薄餅,以木炭為燃料,架好火盆,按上直徑約30厘米的平底鍋(俗稱熬盤),為使鍋底受熱均勻,防止燒焦或破碎,必須使用溫火。主人先從和好的面中抓取一把,以特定的手法,攤在平底鍋上,抹好一張揭去一張。攤皮手法很有講究,攤的越薄越好,一般一斤薄餅皮可達13—14張。
薄餅對菜餚比較講究,為了豐富口味,往往要燒上二十來道菜:人們多用木耳、香菇、金針菜、竹筍、豆芽、黃瓜、春分豆、豆腐乾、煎雞蛋、豬肉、田螺頭、大蒜、青椒、魷魚絲、冬粉等切絲、切丁拌炒煮熟當餡,在薄薄的圓皮上放入各種菜餚餡料,將餅皮卷包成筒形狀。各人可根據各自口味挑選菜餚,卷好即食。
黃米粿是松陽較為流行的一種民間傳統小吃。歷史悠久,風味獨特。主要用於婚慶、喬遷和過年的時節。
黃米粿製作主要有四個步驟:一是燒制灰汁,即將米粿柴(一種常綠灌木)燒成灰,倒進紗布裹好,用開水沖泡,擠壓,過濾出灰汁水,經沉澱後備用。二是蒸飯,即選取上好的粳米放入灰汁水中浸透後濾乾,然後倒入炊具裡面蒸熟。三是舂搗,即將蒸熟的粳米飯,趁熱倒入石臼中,大夥每人一根木棍協力舂搗。若飯太硬,則加入少許燒開的灰汁水。舂到基本上看不到飯粒後捧出來放在作場板上。四是揉捏成型,即用手揉捏加工,揉好後做成圓形或條狀,冷卻後就完成了。製成的黃米粿色澤晶黃,用肉絲、青菜、冬筍等爆炒,色香味最佳。短期食用不完的黃米粿,則浸在灰汁水中保存。
榮譽稱號
2013年8月26日,橫樟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2022年1月,入選2021年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旅遊信息
交通
大巴車:松陽汽車站上車走港玉線,在蛤湖村口外1千米許過溪跨橋北折,沿著傍橫樟源的那條2.5千米許的通村康莊路,終點便是橫樟村。
自駕車:以松陽天元國際酒店為起點進入長虹東路,行駛2.3千米右轉進入S50行駛4.1千米,然後右轉從S50到港排線,行駛190米,直行進入港排線,行駛14.7千米,直行,進入龍松公路,行駛360米,直行,進入港排線,行駛2千米,右轉,從港排線到橫樟村,行駛100米,終點便是橫樟村。
導覽
推薦參觀路線為“村頭普濟堂(老鷂岩)——下村弄2號——下村弄11號——下村弄18號——外房弄3號、北弄9號至20號——包氏宗祠(永禁碑)——張氏香火堂——松龍古道——青雲橋”。